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爱相随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5年07月01日 星期三

    家有四男

    [加]梁鹤年 《 书摘 》( 2015年07月01日)

        有男

        家有四男。教女孩我一窍不通,教男孩我略懂一二。

        我家里,妈妈是一把手。孩子们知道妈妈说了就算,最低限度妈妈说了才算。上世纪70年代,我结婚后马上就出国,孩子接二连三出生,都是在我经济与事业压力最大的时期。教养的责任就落在妻身上,做了全职的妈妈。这对她来说是枷锁,但也是享乐,养孩子是24小时的工作,永远做不完,既麻木刻板,又随时突发,很多女性宁愿上班。但是,整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看见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脉冲。从第一声“妈妈”到第一次打架都是突如其来,哪一刹不在场就错过了。见他被人欺辱的酸,被他温馨依偎的甜,陪他熬夜应考的苦,与他别扭顶撞的辣,令人体验到生命的实在。没有一个职业比教养孩子来得更实在、更让人满足。

        妻不是“慈母”型。就像她的名字,“帼”,柔中带刚。“刚”是对我和对孩子(有时我相信她把我也当孩子):对我她不是千依百顺,对孩子也不是有求必应。她很有主意(从事业女性转做全职母亲是一定要有主意有坚持的),也很直接(从来不转弯抹角或隐瞒真相),但懂得选择和创造机会去提出或实践她的主意。我和孩子都让她三分,一半是因为她的主意通常都很好,一半是因为她总是使人可以下台。她对我说,老大天生倔强是他的性格,不是人格,处理性格是要避重就轻,才不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之后,我跟四个孩子的硬碰硬没有消失,但大家都接受妈妈作缓冲,其中,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她助我以一挡四。但我也有贡献。

        男孩子长大了就是男人。我希望他们做好男人。什么是好男人?是尊重女性的男人。尊重女性不是表面的绅士风度,是慷慨、勇敢、刚毅、忠贞。有了这些气质,绅士风度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当男孩子还在少年时代,他的妈妈还年轻。在孩子心目中她是妈妈,也是女性。因此,教孩子尊重女性就由教他尊重妈妈开始。做父亲的要孩子尊重妈妈就得以身作则地尊重他的妈妈,也就是尊重妻子。

        我和妻有默契。孩子面前一切以她说为准,背后我俩有商有量。事急,先由她处理,事后商量;事缓,我们先商量,然后由她处理。我尊重妻的意见是出于实际考虑:她整天看着孩子,对孩子的认识肯定比我清楚;她全职母亲,对孩子的奉献肯定比我高超。尊重并不是空说,也不是盲从。我是重分析,她是重直觉。她对孩子的直觉也确实特别准。孩子说谎瞒不过她,总被她人赃并获;孩子取巧也讨不了便宜,总被她挑破玄机。因此,应重罚时重罚,可轻判时轻判。她的厉害孩子们口服,也心服。她和孩子像猫鼠游戏,但她是爱心的猫,他们是顽心的鼠。在这个游戏里,我仍是“一家之主”,无可置疑。孩子尊重我,因为妈妈要他们尊重爸爸。我也乐意接受这种被幽默的尊重。他们听妈妈的是因为他们尊重妈妈,他们尊重妈妈是因为从小就知道两件事:妈妈说了算,妈妈说得对。前者是我的贡献,后者是妻的天才。

        老二是我家第一个娶媳妇的。我见孩子们都长大了,要离巢了,思他们的过去,想他们的未来,是传给他们“家训”的时候了。在老二的婚宴上,做父亲要讲话。我说,我家四个男孩要做四个好男人。好男人要慷慨、正派和有服务精神。慷慨当然指金钱、时间、才智上的慷慨,但更重要是感情上的慷慨,也就是大方、量度。正派,尤其是在男女事上的正派,是男人的最高人格;尊重女性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是一切人格的起端。服务精神是丰盛人生的最佳保证,服务他人使你超越自己,超越自己才可以真正地做人类的一份子。

        依爱尔兰的风俗,在婚礼上要做这样的祝福:“愿阳光在前面照着你的脸,愿海风在后面吹动你的帆,愿你看见你孩子的孩子!”今天,四个孩子都成家了,我共有十一个孙儿。我明白看见孩子的孩子是怎样的喜悦,怎样的满足。我祝福他们,也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教育

        西方教育讲兴趣,重自由。家长、学校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选择,不强迫,不坚持。理论很好,尤其从东方孩子填鸭式教育去看。

        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大多数都是注意力分散,集中力不够,乱打乱撞、浅尝即止怎能发掘出真兴趣?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兴趣是须靠纪律来培养的。没有纪律的兴趣不会长久,没有纪律的自由只是胡来。纪律是持之有恒,否则一事无成;纪律是正误分明,否则糊涂一生。天下所有孩子都易闷、厌旧、怕输。小时不矫正,大时改不了。纪律是良方。

        四个孩子都从小学钢琴,一直到皇家音乐协会的十级。我和妻都想孩子懂音乐,一生受用;但我们更重视孩子学音乐,因为学音乐要纪律,纪律更加是一生受用。弹琴不能骗人,指头按哪个琴键就发哪个音,对错马上听出来,不能抵赖,无需解释。

        一切习惯都是养成的,坏的习惯由因循养成,好的习惯由纪律养成。就算有天分、有兴趣,如果从四五岁开始到中学日日要练琴,终有些日子会觉得闷极。孩子们最懂耍赖,最易就是赖老师:老师教得不好、老师教得重复。教孩子纪律其实也在教他尊师。尊师不是尊重老师个人的品德、知识,是尊重老师象征的“学问的高贵”。不尊敬老师就是不尊重学问。

        教琴老师是对中年犹太夫妇,女的教钢琴,男的教乐理,也是街坊,与我家相距不足一百米。女的还可以,男的就使人头痛。首先,他自视大师,教孩子是屈就,他肯定不乐业。孩子们最懂装蒜。如果哪天他们无心学习,就装傻扮懵地问他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问题,他就滔滔不绝地为以色列辩解,那天的学费也就白交了。十多年来,这对夫妇外出度假都是由我家替他看屋。这不简单,他一走就是十多天,夏天割草,冬天扫雪,天天收报纸和邮件,晨昏开灯、关灯(装着有人在家以防盗),都是我和孩子去做。当然没有酬劳(一般外国孩子都要拿钱)。他既是老师,我们也不计较。有一次,冰雨成灾,数省大停电近一周,几百万人缺暖断炊,我家也不例外。街上到处是被冰压倒的大树和被压断的电线,人、车绝迹。他竟然从佛罗里达度假区打电话来叫我去他家查看有没有关上花园的水龙头,免受冰雨损毁。冰雨的路面滑溜溜的,走一步跌一跤,我们也照做了,因为他是老师。有时,上完课他要孩子跟他去做事,坐他的车,指令两个孩子一左一右同时上车,以免车内重量左右不平衡损坏了车子。我家交学费从来准时,但他仍是每个月打电话来催。一次,学费到期,由于我家四个孩子有的上午去,有的下午去,妻把学费交给下午上课的年纪较大的哥哥带去。中午饭还未吃,他就气冲冲打电话来问为什么没有交学费。妻跟他解释,但他仍是要孩子马上拿钱过去。无论什么事情,这位先生总是满口的“谢谢”、“对不起”,但从语气上你就知他口是心非。他是礼貌十足地斤斤计较,理直气壮地占人便宜。

        但是,我们坚持要孩子们尊重老师。孩子们当然知道这位老师是怎样的人,但我们要孩子们分开老师的身份和人格。尊师是学生的本分,不是学生给老师的面子,凡老师都要尊重。西方太强调“老师如朋友”。老师不是朋友。朋友与朋友是对等的、平等的,学生与老师不然。老师传授学问,学生追求学问。因此,在学问上,老师与学生不是对等,一个授,一个求;也不是平等,一个尊,一个卑。以水为例,老师有水,学生求水,但必须老师在上,学生在下,水才可以从老师流往学生,对一些学生来说,老师友善使他们对学问向往;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老师友善使他们对学问儿戏。无论是人伦上还是理性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落点在学问:乐意传授学问的是好老师,愿意追求学问的是好学生;好老师与好学生的共通之处是双方都尊重学问。放在老师对学生,这是有教无类;放在学生对老师,这是尊师重道。  

        我家坚持孩子尊师,并不代表孩子们的老师都好——都有学问,都乐意传授。但好老师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一般的老师都不坏。虽然难免懒惰、偏心或专制,但如果孩子尊师,就不会招祸,总会学点东西。更关键的是,尊师会吸引好老师。在这功利的时代,尊师重道的越来越少,东西方均如是。作育英才不再是高贵的使命,而是打工。以作育英才为己任而去选择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值得被尊重的老师也越来越少。老师行业越来越不被尊重,也不追求尊重。真正献身作育英才的老师常有怀才不遇之屈,碰到尊重好老师的学生、珍惜好老师的家长就有知遇之心、施展之所,孩子就受用无穷了。

        我家是隐恶扬善,不好的老师我们装聋作哑,好的老师我们大力表扬。如今是人人争取权利的时代:老师争,家长争,甚至孩子都争,结果是大家的视线都转移到别人的“短处”上,都落点在“问题”上。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英才,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孩子也成长为英才。这样,我们的孩子的朋友也是英才。孩子在英才之中成长,集益广智。鹤立鸡群,你的周围仍都是鸡;小池中的大鱼始终是小眼光,大海中的小鱼一旦成长就是海阔天空。我们非但当面赞扬老师,更写信给校长表扬他(并给他副本),甚至上书教育局。有时,信在教育局的报刊上登出,我们一方面感谢当局重视,一方面难过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好老师被更多的家长表扬。我家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碰上好老师。到了大学,老大选读化学,老三选读数学,都是直接受老师影响。

        我们从不担心“学以致用”。很多家长给孩子大学选科很大压力,要他念热门又赚钱的学科,造成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学以致用”的真正意义是学晓了东西,好好去用它,而不是看看什么东西有用,然后才去学它。前者使人对学什么都抱乐观心态,后者使人战战兢兢,不知道学了之后会不会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选科,制造了无数的失望。千挑万选去拣,千辛万苦去学,牺牲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勉强去学自己认为没有意思的东西,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不会真正满足。心里总想着,当年如果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今天会是怎样?一生怀着这个“大问号”,怎会活得真正幸福?   

        做家长的是帮助孩子发挥全力,发挥全力需要知道全力有多大。帮助孩子辨认真正的兴趣、认识自己真正的能力,然后按兴趣、凭能力去选择,才是家长的责任。学什么都可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快乐。

        (摘自《家有四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4月版,定价:2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