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想起电影《末代皇帝》最后一幕:溥仪临终前回到早已失去的王宫。经历过巨大沧桑之后的溥仪已经满头白发,然而,他的童年却在沧桑之后复活了。他最后一次来到无数眼睛羡慕的金銮殿。此时,他没有伤感,没有失去帝国的悲哀,没有李后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他一步步走上阶梯,走近王座,然而,他不是在王座上眷恋当年的荣华富贵,而是俯身到王座下去寻找他当年藏匿着的蟋蟀盒子。盒子还在,蝈蝈还蹦跳着,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唯有这点童趣还活着,小盒子里有蝈蝈,也有他自己。当别人在欣赏王宫王冠的时候,他,皇帝本人,却惦记着大自然母亲给予他的天真。这活生生蹦跳着的蟋蟀比镶满珍珠的王冠还美,一切都是幻象,唯有孩提时代的童趣是真实的。人生要终结了,一个帝国的皇帝最后的梦想不在天堂,而在藏匿于王座下的蟋蟀盒子。小小的蟋蟀盒子,拆解了世俗世界的金字塔,拆解了权力与财富的全部荣耀。
秦王朝的宰相李斯,原是上蔡的普通百姓,后来却登上朝廷的尖顶,拥有天子之下最大的权力与荣耀。他自己身居相位,而几个儿子也跟着无比显赫,并且都娶秦公主为妻。当了三川郡守的大儿子回家省亲时,他大摆酒宴,朝廷百官争先朝贺,停在门前的车驾有千数之多。可是,在政治较量中他因为败给赵高而落得腰斩咸阳,死得很惨。临死之前,埋藏在他记忆深处的天真突然醒来,他对儿子说:我想跟你再牵着那条黄狗,同出蔡东门去追野兔,还能办到吗?他在人生的最后瞬间,才发现生命的欢乐并不在权势的峰顶上,而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陪伴皇帝在宫廷里用尽心机,不如陪伴着狗在原野上追逐野兔,李斯在死亡时刻,突然意识到生命最后的实在,可惜已经为时太晚。
当年轻诗人海子自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比谁都要更理解海子。海子即孩子。他太单纯,与一个布满世故布满心机的世界完全不相宜。在需要生存策略的时代里,海子的心灵注定束手无策。与其被时代窒息而死,还不如自我了断。忘记是谁说的话:要抹去孩子眼中的泪水,霪雨洒在蓓蕾上是有害的。只能热爱孩子并用整个身心护卫孩子的世界,不能爱那个践踏孩子的世界。我常用加缪《鼠疫》里那位医生的话表明自己的心迹:“我至死都拒绝那个让孩子们受到折磨的世界。”
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艺术家的眼光如同孩子,但需要有一点弯度。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什么也瞒不住孩子的眼睛。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一个民族最隐秘的心灵,很难通过书本去寻找,也无法从外部世界去观察,但可以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一切。五四运动时,文化先驱者们发现中国孩子照片上的眼睛是呆滞的,没有光彩。这一发现使他们把拯救孩子的声音喊得更加响亮,,今天,我虽看到孩子的眼睛不再呆滞,然而,却看到孩子眼光成熟得太早,甚至已带上成年人的狡黠。我害怕看到孩子眼睛里也绷着一根弦,比当年鲁迅看到闰土眼里的麻木还要震撼。
在美国中学校园的草地上,我看到金发少女们在抽烟。烟雾弥漫着,我看到“雾中人”的眼睛非常苍老而且充满倦意。老师只管传授知识,并不留意孩子的眼睛和弥漫的烟雾。美国的学校非常自由。自由带给学生许多欢乐,但自由的滥用也抢走了少年眼睛中黎明的亮光。我害怕,害怕看到孩子眼睛里的黄昏景象。
(摘自《童心百说》,漓江出版社2014年1月版,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