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论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不少人领悟到这句话前半段就自以为得了,格局所限,终究难成大气象。
尚德林是另外的少数人,他写字、治印、画画,心中始终装着“做人”二字。他的大篆书法同本人一样,铁骨柔情,随意一字收笔,自画像跃然纸上。
随意是我的感觉,尚德林凡事认真,写字尤其。
尚德林旅美多年,致力于传承传播书法篆刻艺术,他自喻是民族的使徒,在异国搭建输出中华文化的“丝绸之路”。他做人谦逊,但对民族的文化十分执著,独自立足金发碧眼的他乡世界,书大篆、刻印章、画水墨,下的苦功夫,心中却好不自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弘扬出去”成为了他的使命。尚德林担任过美国国际艺术基金会秘书长,为国内艺术家争取得到过多项赞助基金;在美国的大学、艺术组织执教书法篆刻,许多美国人受他影响有了中文名字;举办书法篆刻艺术展览、表演、讲学、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为各国家元首治印……是一团裹狭着东方之风的火,硬生生的要在西方人自认完整浑圆的艺术价值体系中劈开一道裂缝,点燃他们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向往与热情。
尚德林身材高大,体魄强健,坚毅帅气,在北京最冷的冬天穿着短袖往室外等候朋友,见面相握手心温热,笑容和煦,仿佛要驱开我们羽绒服周围的冷。这似乎更符合美国人的英雄形象,与我们对传统文人书画家清峭瘦硬的印象相去甚远。但看到他大篆书法的刹那,你会发现他为人的精气神跟笔下的字如此贴合,哪怕是外行人也能看出其中蕴含的互动,很微妙,也很逼真。这是很有意思的事。表象上看,他每天坚持举哑铃锻炼臂力,十足美国式的生活习惯,但每个周围人都深信不疑他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从商周青铜器上浇铸的金文大篆和东周石鼓文中穿越古老中华文化脉络而来的精神力量。
尚德林在饭桌上善谈不善饮,说艺论道,从古到今,由中及外,孝道与游子之思贯穿他丰富有趣的所有讲演领域。讲演这个词不是误用,与尚德林聊天更像聆听他的个人演讲会。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论断干脆,他是经过演讲训练的人,据说这样的训练半是热衷半是为了在西方更利于传播中国声音。妙的是,他浑身散发的感染力让在座的人并不觉得倾听是需要耗费耐心的事。尚德林见识深远独到,字语千钧,听众往往忙于消化吸收忘记时间。
尚德林从艺主张取法传统,下笔更是深得商周金文精髓神韵,雄浑朴茂、高古凝练。不过他的人同字画里透着的情真是柔丝万千。“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逢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清人周寿昌的《晒旧衣感赋》若不是经他书法演绎又亲口言讲,我原不曾留意。但尚德林的字和他有故事有经历的讲解往心头一撞,沉沉的对母爱深情的体验瞬间像春雨后的草尖破土而出,闻者各有酸甜。古人讲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这就难怪现在书法界匠徒多闻,大师罕见。尚德林秉赤子之心,以“忠孝”立身,从艺又谦恭自牧,守拙勤耕,如何能不成正果?
在尚德林的工作室里,有充栋的宣纸、无数的印石,都是他勤力的侧影。尚德林自号苦驼,居默驼轩,寓意自己像躬身力行求一粟的骆驼一样默默无闻地在异域他乡勤奋耕耘。这是极了不起的,很多人游学日久,常自感如风筝飘飞天际,生发“游丝一断浑无力”之叹。他却如居静室,潜心做事,对慈母与祖国的拳拳之心,切切之情,默化为他的粹然学者之风,也成就了他作品的情感基调、文化背景。
近期,《尚德林书法慈善捐赠义卖展》,将会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义卖展善款将捐赠给辽宁老人院,“无论身处何方,心都朝母亲的方向”,实现他孝亲敬老、思乡报国的心愿。
在古老的、象形色彩浓郁的篆字意象中,有最敏感的文化萌动和贴近生命本质的摄人力量。大篆,是中国书法的源头。书习大篆,是对汉字书写文化的逐本溯源。尚德林大概从身心到潜意识都已经沉浸到对此的追求中了。
他自幼习木刻、版画、国画、书法、后攻篆刻,曾遍临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东周石鼓文、战国简帛、汉金文、汉代摩崖,几十年刀笔不辍。
尚德林是驾驭金文的高手,他取法高古,将商周鼎器之雄浑大气融入到了当代人的书法创作思想之中。以其斑驳沧桑的视觉效果和富有生命之力量美,打动着观众;他的书法骨力追风,刚柔并济,柔美中透着刚毅,俊秀中不失典雅,字里行间充满了音乐的节律和舞动的百态千姿;治印操刀常常无需描写印稿,直接就石,一气呵成,便可呈现出在方寸中见大千之气象。
他还是一位“石鼓文”研究专家。“石鼓文”原有700多字,现有400多字能够识别,还有300多字需要补残。此项工作费时费力,苦不堪言,因此,连国内也少有人问津。可是尚德林却有志于补残这300多字的“天书”,多次从美国飞到“石鼓文”的出土地陕西宝鸡,寻求访找专家和考古学者,实地收集资料。
今年二月,尚德林创作的象形字大篆书法作品完成,内容即为临摹宝鸡出土的国宝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这也是“何尊”铭文首次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有幸得见此件珍贵作品,因全作达到了丈六的巨幅尺寸( 5米× 2米),尚德林笑说自己是在铺在地上的宣纸上爬着写成的。对于“何尊”上“中国”二字,尚德林刻意使用了红朱磦颜色,在全篇作品中,红色的“中国”两个金文大篆文字格外耀眼。整幅作品雄伟恣肆、朴茂浑厚,西周早期金文风格显著,同时也诠释了“中国”一词起源近3000年。对此,尚德林很是骄傲:“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宝鸡和这里出土的青铜器、石鼓,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他告诉我们,这件作品将于今年5月美国“亚洲太平洋文化月”期间同其他一些作品一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巴黎教科文中心及洛杉矶亚太博物馆展出,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约有才华的人都是多面的,尚德林给人的印象也层次丰富。他崇古守拙,与人谈及先慈总是称“我母亲”,言语工整恭敬,工作室醒目的地方摆放着好几张母亲的照片以及他幼年时期与母亲的旧日合影,让人恍惚看到一位从历史影像中走出来的学者。但他又活泼可爱,坚持运动,擅长言辞,看到微信流行他会画微信APP图标的小画以饥寒也相依的主题赋予心灵的寓意。有人评价他“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奔走在东西两个半球之间,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些许西方的文化元素,如他的作品显示出现代主义的某些意趣,较注重视觉效果,装饰性较强等,在艺术语言上架起了中西文化互通的桥梁”。他有些游侠的气质,重情任性,对道合情投的朋友一顿饭的功夫便可推心置腹,诚意结交。他信节守义,2005年,旧金山“陈水扁之友会”的负责人慕名来访,出价6万美金请求他为“陈水扁总统”治印,被他断然拒绝。他说:“在我眼里,我不认为他是总统,他(陈水扁)只是个背弃中华民族的小丑。不能为赚到六万美元丧失中国人尊严,所以不给他刻”。这轶事让人想起“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的话,还是书如其人的旧话重提,尚德林做人写字样样有骨气的很。
他坚持正道直行,讨厌趋利取巧,“宋人黄庭坚论书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尚德林认为,作为一名书法篆刻艺术家,需要兼具美术、文字、历史和书法的功力,还要有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行。这样,才能在笔下,展现乾坤气象万千,这很不容易。
写字的人一般都远离俗务。打个美好比方是岳峙骨骼,清风襟怀;说点刻薄实话是常有不谙人情,不修边幅处。尚德林倒不然,他似乎也能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很好:工作室里诸多宝贝都干净、整齐、有序,私猜测或许跟他长期在国外生活有关,也或许跟他的艺术特色有关——他的字是骨里谨严,令人无可寻闲的;生活节奏也健康积极,因为并没听到他有类似夜半酒酣好作画的嗜好;手机、电脑使用娴熟自然,有博客、微博、也不时更新朋友圈。按理他在大篆书法领域也是大家人物,近距离接触却感觉不到端着姿态的清高,与他相处只需要彼此尊重,真诚直率即可。
心性练达即书艺。剔除一切耗费精力的不必要,处理好生活必需的事务,发足跋涉,不畏艰险,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是大师气象。
还是刘熙载《书论》中的话,“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一位书法家的艺术境界高低,不仅看专业水准,也要观望综合修养,做人秉性。“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尚德林的勤奋与修养、才能与智识,为中华文化传承铁肩担当的坦荡胸怀,在当今众声喧哗的书坛,堪称难能。
如果说有人是“艺以位显”,尚德林应该是“位以艺尊”。他因为精深的艺术造诣受到人们尊重,并以不辞辛劳的付出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传播赢得了世誉和真诚的喝彩掌声。(本报记者张燕、刘绍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