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访谈录·思想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

    谈谈这个碎片化的时代

    李玉 刘瑜 《 书摘 》( 2014年04月01日)

        行走&别处

        李玉:那天我看了“行走的力量”的纪录片,印象里陈坤发起了一个活动,以为可能走走就完了,没想到真的很认真。

        刘瑜:而且他(陈坤)不仅是自己在走,还带着志愿者,把这个正面的力量传播出去,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为了传播出去所做的事情,可能比他克服体力和意志上的困难去行走、去获得心灵的宁静挑战更大。不过我觉得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收获可能不同,对陈坤来说收获的可能是心灵宁静,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看到一朵花或一座雪山的乐趣,或者克服了体力上的困难战胜了自己的那种喜悦,这些都可以算作收获。我觉得没必要强求大家得到同样的收获。

        李玉:我知道缅甸有一种修行,普通人都可以去。一间寺庙,有一块空地专门留给这些去修行的人,他们住在一个小楼里,那里是不收钱的。他们不管你去干吗,但你必须要赤着脚,穿着他们的衣服,戴一顶大斗笠,眼观鼻、鼻观心地开始修行。他只提供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房间里聊天吵架都没问题,得到什么全凭自己,有的人甚至可以在那儿住一年。我在那儿拍了一些片段,很安静,只有树叶的沙沙声,非常美。

        刘瑜:你说的这个让我想到茱莉亚·罗伯茨的一部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她先后到了意大利、印度和印尼三个国家,寻找自我,反思人生。很好看的电影。    

        我很少旅行,但是每次旅行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平时的日子于是模糊和延绵不绝的,突然跳出一朵小浪花,就是你出去旅行的片段,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晰。旅行的最大意义在于,你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另一个地方。比如你家门口有一个老头在修鞋,你是不会去注意他的,但是如果你在巴塞罗那看到一个老头在街边修鞋,你就会想我是不是应该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你的视觉、听力、感受力会比平时敏锐很多。

        李玉:你从一个待厌了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待厌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拍出来的胡同跟中国人眼中的不一样,这是一种新鲜独特的视角。

        刘瑜:是。旅行会让你保持一个敏锐的状态,在自己待久的地方,你会对身边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老外看到一个北京老太太,会觉得这个人好有意思啊,表情、穿着、说话都那么异域风情,但其实在你的生活中,你妈妈不就是那老太太吗?正是因为她在你的生活中,你不会去细心地观察她。旅行会让你发现生活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平时很容易被忽略。

        音乐&电影

        李玉:你在音乐上会因怀旧而对某些音乐有情感吗?

        刘瑜:我觉得我喜欢的东西都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所以不需要怀旧。一开始我喜欢崔健,到今天还是很喜欢他,所以对我来说他也没变旧。他依然是最牛的那个,永远不过时,他的嗓子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李玉:其实崔健也演过电影,像《我的兄弟姐妹》里面那个父亲,还有《太阳照常升起》里姜文的“导师”,虽然还是能看出不太会演的痕迹,但那个劲儿很好。

        刘瑜:他不会演戏这件事我听了还挺高兴的,说明他的自我太强大了,你很难让他朝角色弯过去。你拍电影对配乐有偏好吗?

        李玉:音乐上我喜欢的挺杂的,我喜欢trip-hop的东西,有点慢摇,你不用听懂歌词,但情绪又会被音乐带着走,它很莫名其妙。可能你就是想哭,但你哭不出来;你特兴奋,想站起来,却不知道要站起来干吗……这样的音乐是我喜欢的。我不太喜欢有的电影,比如说,可能你刚开始念信,音乐就起来了,这个挺傻的。我觉得配乐是你还没有感觉到它进来的时候,它已经进来了,而你不是被音乐打动的,音乐不是一个解释,是伴随。到了那个时候音乐悄然进来了,你不知道的时候,它又走了。

        刘瑜:我对电影配乐挺感兴趣的。现在中国导演对电影配乐的态度似乎有两极,一极是像王家卫那种,从头到尾音乐都是唯美的,我最早注意到这一点是在《花样年华》,非常好听。还有另外一个极端是像贾樟柯这样的,电影里基本没有音乐,要么就是像《心太软》、《最炫民族风》这种原生态的市井声音。从电影本身,我会更喜欢贾樟柯,因为更接近原生态,前面那种音乐太美了,有点投机,像做菜放很多味精,你不知道味道是来自厨艺还是来自于味精。

        李玉:你喜欢贾樟柯那一类的电影吗?

        刘瑜:我喜欢他切入世界的角度,但是我不太喜欢他拍电影的技巧,他的叙事节奏太慢了。在我的观感上,他拍的东西真的和我们的生活有关,这是打动我的地方。我也是在小县城长大的,贾樟柯电影里描绘的那种画面是我特别熟悉的,耳闻目睹过的东西。他把一个巨大的然而又是被遗忘的世界打捞出来了,让人肃然起敬。十四亿人的国家,可能一百万人的生活被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他那种极端现实主义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

        我想起另一个人就是李安,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特别不一样,无论是主题还是风格上,都不断有新的尝试。

        李玉:他自己说过,他想要保持一个特别纯真的状态,不管是人生还是拍电影,他就是一个小孩子,带着多变的自由感。

        刘瑜:这种带着孩子气的才华我觉得姜文也有,甚至我觉得他如果适当地克制才华,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他的灵感点太多太密集了。他似乎在细节上的操控欲特别强,只不过因为他比较有才华,你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他按摩得挺舒服。

        李玉:姜文有一种魔力,他跟你讲一件事情的煽动力特别强,以至于让你迷失在这个过程当中,而不注意他讲得是否正确。其实可能有更好的方式,但你只会觉得他牛。

        刘瑜:我觉得应该警惕那些特别有才华的人,因为他们的才气会掩盖住内容上的问题,你会被带进去了。

        自媒体&专注力

        李玉:自媒体时代真的打开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看更广阔的世界,听更真实的声音。在没有微博之前,我们看到的世界与现在可能还是不同的。

        刘瑜:不过微博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虽然它是一个比较大的圈子,但已经比较封闭了,它怎么也影响不到我们的父母那儿去,这种信息的分裂导致的价值分裂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一个比较强烈的价值观之后,对于看到的信息和听到的声音都是选择性地吸收……但总的来说还是比没有微博要好,需要一个变得更好的过程吧。

        李玉:有了微博之后,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变得挺碎片化的,现在好多人都看不了长东西。有的人看电影五分钟就不耐烦了,直接上网查剧情。

        刘瑜:但是人生的很多乐趣都来自于专注,无论你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听一段音乐,读一本书,跟一个人交往,专注带来的乐趣是非常纯粹的。微博时代对这种专注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朋友们在一起吃饭,每个人都在拿着手机看微博等上菜。包括看一部长电影、读一部长小说带来的乐趣,在微博时代都变得越来越稀有。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碎片的时间:起床前,上厕所的时候,等人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看,结果已经蔓延出了碎片的时间之后还在看。

        (摘自《去远方发现自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定价:35.00元)

        (本版编辑 石佳 联系电话:010-67078727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