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一个上山,一个下山

    朱航满 《 书摘 》( 2014年03月01日)

        著名翻译家巫宁坤教授早年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给美国“飞虎队”当翻译,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并取得博士学位。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刚刚拿到博士学位,恰好燕京大学给他寄来任教的邀请信,报国心切的巫宁坤满怀热情地回到了祖国。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自己的不是实现献身祖国学术事业的光荣梦想,而是将近三十年的残酷折磨与运动。若干年后,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同学李政道从海外衣锦还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敬酒,而作为同学的巫宁坤虽近在咫尺,心情却万般的复杂。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有这样让人感慨的描述:“我们俩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留在美国,能够获得成就和荣誉,过着安定富裕的生活。我回到祖国,历尽劫难和凌辱,好不容易才苟活到‘改正’的今天。我脑子里突发奇想:如果在旧金山那个7月的下午,是我送他上船回中国,结果会怎样?”

        巫宁坤教授的回忆录我早有耳闻,可惜中文版我只能在别人的文章中偶读片段。我近来读到由何炳棣先生撰写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如果说巫宁坤先生是历史的“幸存者”,那么何炳棣则是一个历史的“幸运者”。何炳棣也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但幸运的是,他选择留在海外。多年之后,何炳棣在撰写他的这册回忆录时,便多次慨叹自己的幸运。何炳棣1940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参加庚子赔款第五期的留学考试,但最终没有争取到所考专业唯一的名额。待到1980年冬天,何炳棣作为海外权威汉学教授回到祖国,在武汉参加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偶遇自己当年的竞争对手吴于廑先生,当他握着这位清秀儒雅的学者的手时,不由得脱口而出:“保安兄,我是你的手下败将,可是你救了我的命!”

        原来,当年何炳棣失利之后,重振旗鼓,直到1945年才考取第六期的庚子赔款留学。1949年他博士毕业,正值天地玄黄的大变局,便选择了留在海外,而这一选择便注定了他人生的路径。在他的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何炳棣多次慨叹自己因为当初的这一决定,他才最终撰写了大量学术著述,先后被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9年,他受到邓小平的单独接见,其学术与人生均达到了巅峰。因此,也难怪他会感慨:“我多年后不断反思,深觉1940年初次留美考试失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如果那年考取,二次大战结束后我应早已完成博士学位,一定尽快回国了。以我学生时期的政治立场,加上我个性及应付人事方面的缺陷,……亦难逃‘文革’期间的折磨与清算。”

        曾有人写到一种人生的命运,即如果两个人同一天同一时间同一速度出发,一个上山,一个下山,那么二人必定会在某个地方相遇。但问题是,他们一个是上山,一个是下山。巫宁坤是下山,他的同学李政道则是上山,同样何炳棣也是在上山。上山还是下山,似乎取决于当初的那一瞬间的决定。在人生的交叉路口,这一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读何炳棣先生的这册《读史阅世六十年》,便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这一选择的深感幸运与某种恐惧和后怕,这从他在回忆录中数处特意写到几位十分优秀的同学或朋友的遭遇,便可以感受得到。他在清华大学历史系第九级的同学丁则良,才华横溢,学识厚博,被著名史学家雷宗海先生所赏识,曾推荐给日后的诺奖得主杨振宁补习古文,后来他到英国的伦敦大学深造。1949年秋冬之际,丁则良给已在大学教书的何炳棣写信,非常激动地谈到他决定放弃论文的写作,立刻回国报效,因为就要建成的国家“有光有热”。但很可惜的是,丁则良回到国内很不顺利,著述仅有一本《李提摩太,1945-1919》这样的小册子。1957年反右运动刚开始,丁则良便自沉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如丁则良这样的人生遭遇,何炳棣还写到数位,读来都是让人唏嘘不已,人生的命运似乎就在那样一个转折点上决定了。

        何炳棣的这册《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一册人生的回忆录,但其实更是一册学术思想的自传,全书几乎都是在谈论自己求学与研究的心路历程。尽管也有娶妻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或者是被邓小平单独接见这样的人生荣耀,但他在自己的传记中都是轻轻点染,并没有太多与学术无关的喧哗。因此,我读这册回忆录,似乎就是在触摸一册学术研究探索的脉络,又是在探究一个学术大家之所以成就自己的心路历程。

        何炳棣的青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合大学读书,即使国家在遭受战火威胁,也依然可以看到张伯苓、梅贻琦、蔡元培等这样杰出的教育家以及吴宓、雷宗海、郑天挺等优秀的教授,在国家危亡之际,培养出众多后来有学识、有创见和有骨气的世界级人才;而正是在这特殊环境中奠定的学术根基以及磨炼出来的精神财富,成为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底色。与巫宁坤先生相比,何炳棣先生幸运很多,他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真正献给了有价值的学术事业,但愿他偶然决断的学术生命不再仅仅是一段传奇,而如巫宁坤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遭遇到的种种生命的磨难与消耗也从此不再会发生。

        (摘自《书与画像》,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