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讲义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2月01日 星期日

    我所理解的生活

    [印]克里希那穆提 著 胡因梦 译 《 书摘 》( 2013年12月01日)

        生活是什么

        我们能否观察、了解并且认清“生活”的所有问题?我们能否真的领悟什么是生、死与爱——不是分析,也不是讲理论?在我看来,去猜测那种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分虚荣的事,而且一点儿价值也没有。若想了解生命的意义,你就必须先检视“生活”。聪明人早已追求过那种超越之境的意义。宗教人士也曾经说过,人生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罢了;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则说,生命是毫无意义的。然后,他们又根据自己的智识或局限而发明了某些意义。我们将要检视的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既不带有任何情绪,也不感情用事,只是很真实地去认清它。如果我们能看见生活的整体而非某个局部,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也许,在不为生活进行任何定义的情况下,我们将会看到它的美与浩瀚无垠。至于生活的美及其非凡的质量,只有在我们深刻地检视它的内涵以及我们有了真实作为之后,才能有深切的体认。若是不了解什么是生活,我们就不了解什么是爱或死亡。

        我们在使用爱、死亡或生活这类字眼时,态度都太随便了——每个政客都在谈爱,每个传教士也都把爱挂在嘴边。爱与死亡,这两者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我认为,若是不了解死亡是什么,我们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爱。若想了解死亡是什么,你必须热切而深刻地了解什么是活着,必须自在地去检视它们,不带有任何希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用绝望的眼光去检视它们。一颗绝望的心,很容易衍生犬儒主义;满怀希望的心也无法妥当地进行检视,因为它已经有了偏见。因此,若要检视我们所谓的生活、日常的活动,我们必须具备清明的觉知,而非思想,必须具备一份能如实看到“真相”的清明度。认清“真相”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热情!对大多数人而言,热情一向源自痛苦、愤怒、紧张或嗔恨;或者它总是与享乐有关,最后变成一种欲望。持有这样的热情是无法了解生活的整个过程的。了解的本身就是一种热情;缺少了热情,你什么也不能做了,而智识上的热情并不是热情。若想检视生活的整个过程,你不但要有极为清晰的觉知,还要有强烈的热情。

        那么,我们所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不是我们想要生活变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这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往往与真相恰好相反。与真相相反的东西往往会制造界分,而界分之中一定有冲突,因此,若想检视生活,你就得彻底摒弃“应该怎么样”的概念,因为这是一种通过意识形态来逃避的态度,是完全虚妄的。我们只需检视生活到底是什么,而检视的质量比检视本身更为重要。任何一个聪明人,只要具备某种程度的敏感度或敏锐度,都有能力检视问题。但我们的探索如果只是一种智识上的活动,人们就可能丧失从热情、关怀与爱之中产生的灵敏度。若想拥有这种清晰的质量,人们必须具备关怀、爱与热情,而这些都是被知识分子所否定的。我们必须对一般知识分子提出来的惯常见解保持警觉——允许我采用“警觉”这个字眼,因为描述绝非被描述之物,文字也不是真实的东西。

        生活是一种冲突

        如我们所说,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死亡是什么;不了解死亡是什么,爱就会变成一种享乐,继而变成一种痛苦。然而,我们所谓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当我们观察自己与人、概念、财物及各种事物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着冲突。我们所有的关系都变成了一场战争及挣扎。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到死亡,生活就在不断地累积问题,我们从不去解决它们,然后被各种问题拖累。基本上,人生就是一场人对抗人的战争。因此,生活就是一种冲突。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无论喜欢与否,我们全都活在冲突之中。我们很想从这永无止境的冲突之中逃脱出来,因此发明了各种回避的方式——从足球到上帝。我们每个人不但背负着各种冲突,同时还有哀伤、孤独、绝望、焦虑、野心、挫折和彻底乏味的感觉,以及各种例行公事。偶尔,我们的心中会闪现一些喜悦,然后心就会立即执著于这种非凡的东西,并且想再度拥有它,直至这份喜悦变成一份记忆或灰烬,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生。如果我们检视一下自己的人生——不是理智层面的解释,而是真的去觉知——我们就会发现它有多么空虚了。试想,我们花了40~50年的时间,每天坐办公室、攒钱来维持家庭的开销并应对其他各种琐事——其中包括疾病、衰老及死亡。我们试图通过宗教、饮酒、广泛阅读等各种形式的娱乐来逃避这悲惨的情境。无论我们发展出了多少理论、理想或哲学,我们都活在冲突与痛苦中。

        人最害怕丧失自己所拥有的

        心若是摆脱了恐惧,死亡又会怎样呢?我们在衰老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麻烦:疾病、丧失记忆、对衰老感到恐惧或是各种失调症。在美国这个国家里,所有人都被称为年轻人,一个快八十岁的女人也被称为年轻女士。人们对衰老是这么的恐惧,只要有恐惧就不可能产生了解;只要有自怜,痛苦就无法止息下来。因此,死亡到底是什么?很显然,死亡就是整个有机体的活动结束了。    

        死亡是逃不了的——它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所谓的死亡究竟是什么?除了明显的肉体死亡之外,还有别的死亡吗?死亡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心理活动的止息——“我”或“你”的活动骤然停止了下来。这个所谓的“你”或“我”已经累积了无数的知识,受尽了痛苦,满怀苦乐参半的回忆,还经历了那些已知的困顿及心理上的冲突、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以及想做而从未做成的事。心理上的挣扎、回忆、享乐及痛苦全都止息了下来,这才是人们所惧怕的事,而不是死后会怎样。人所惧怕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未知的东西。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你的理念、你的家具、你的书籍,当这一切你所认同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彻底的孤立与孤独,感到害怕。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死亡,或者说是唯一的死亡。

        在认清了人最害怕的是丧失自己已经拥有的、创造出来的或努力达成的事物,你也许会问:“人有可能每天都在心理上颠覆自己,从所有已知的事物之中解脱出来吗?”人有可能让心每天都天真无邪而又焕然一新吗?如果真的去做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一颗老旧的心无论有多少经验,永远都不可能是天真无邪的。只有卸掉每天的重担,心才能摆脱每日的问题,保持纯真。然后,人生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你会发现什么是爱。

        (摘自《世界在你心中》,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