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城记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2月01日 星期日

    台北:拟静抚远 巷弄玲珑

    张怡微 《 书摘 》( 2013年12月01日)

        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中最后一句话写:“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新旧图景匆匆略过心,是我们游人不尽懂得的嬗变。

        如在老台北人的记忆中,古早的台北多竹。又因之盆地气候,笼着雾煞烟熏,清晨日暮,仿佛田野清景,如今是见不到了。然而人是流动的,当天然原野逐渐为城市化所嬗蜕,越来越多的新旧住民正前赴后继地将这座温锲的水域修葺成宜居的形容,台北人的新生活空间也开始逐步被打造、划归,创造新的旨趣。

        时空与文化,因而逐渐酝酿了它的奇趣造物——巷弄。套用舒国治的话说:“身在其间,只管佇足,不究去处,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与习常。”

        台北多巷弄,却是各处不尽相同。

        民生巷弄:低碳与清甜

        社区是城市人生活中特有的文化。据统计,台湾有75%的人口居住于以公寓为主的集合式住宅,如忠孝东路四段中心诊所后方的“光武新村”,就是最早的大规模社区。

        而台北第一个大型美式公寓“民生社区”,于1964年时政府运用美援,将郊区一百多公顷土地规划为模范社区,不但设置了台湾第一个污水处理厂,也率先将电线管路地下化,  “没有电线杆”成为了环保、绿化的新兴社区议题。

        如今的民生社区绿色环绕,大小公园绿荫清幽,转身就是咖啡馆、小书店,为台北最宜人居住的梦幻之地。许多旧楼都只盖四层,原因是早期建筑法规规定,五楼以上的房子要开挖地下室,六楼以上需要设置电梯。建商权宜之后,才只盖四楼,在如今,反倒因起光线通透、绿色低碳而显得弥足珍贵。

        社区中的富锦街,其精致的巷弄素有“绿色隧道”之美誉,一直是艺文会聚地。桂纶镁主演的电影《第36个故事》,就在朵儿咖啡馆取景。社区占地最大的公园旁边,还有广告人纪渊字的文创商店-6636创意空间,店前方植有桂花树,与公园的盎然遥相呼应。

        住在社区内的著名作家爱亚,曾经在《时报》上写过名为《好家在,民生社区》的散文,历数这片宜居社区近五十年的变迁,有一句写道:“住进窄巷里,心却十分宽阔,四下张看,处处让我喜欢。白日下得楼去,我习惯抬眼望向四楼阳台上的青青郁郁花红花白,心中大声对自己说:‘那是吾宅那是吾宅!’”

        花红花白间,是万物之渺渺生机与心境之远阔。在民生社区,挑选精致杂货,闻一息清幽桂花香,吃一碗古早味菠萝炒饭,吸一口微热山丘凤梨汁,想象一下“那是吾宅”的美好,乐哉!

        永康街巷:茶香与书情

        台湾学人徐国能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石榴街巷》,写的是永康街的前世与今生。据说,昔日的永康街全是日式低矮平房,如作家亮轩之父马廷英故居青田街七巷六号,唤作“昭和町”,用的是当时日本天皇的名号,为台北最尊贵的地域。

        四五十年前的永康街只是一条寂静的小巷道,住的是公教人员,阒静朴雅。改建以后,平房成为加盖到四五层的小公寓,仍是不高,却带来了更多住户与商机。

        徐国能曾写道:“永康街环境特殊,向南是师范大学,西侧有淡江大学的城区部与政治大学的企管中心,东方则有台北老牌学校金华女中……她的人文素养本来浓厚,旧书店、古玩铺、旗袍庄、宣纸行……那略带着传统文人拘谨的风雅与沉静的心思,其实是这条街道最迷人之处,而针对早期公教业为主的顾客,永康街的餐饮文化似也带着浓浓的旧国之思……那是一个鱼龙寂寞,故国平居的时代小角落所特有的风韵,带着白先勇式西风与凉露的台北情怀。”

        如今的永康街,更是艺文美食的会聚之地。

        从“鼎泰丰”、“高记”到“府岸”、芒果冰……在青田街兔子咖啡馆的户外座,作家骆以军常常在那里与友人闲坐;在冶堂茶室,作家舒国治常与陌生人谈天;在希罗斯咖啡店,作家朱天心与唐诺也会去那儿定点“上班”。路遇文学史上的这些人物,在永康街实在太过寻常。但除了作家与茶室、咖啡馆,永康街的巷弄仍别有洞天。

        如林医师所开设的“秋惠文库”、近年来承办越来越多文化活动的旧书店“旧香居”、门口挂着殷海光手札的“蠹行”……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巷口,静静诉说着从荷兰、明郑、日治到民国的台湾文化全景。

        巷弄交通,谈笑鸿儒。味蕾以外,永康不息的茶香与温润书情,是心底永远的台北风致。

        大稻埕:老街与旧市町

        大稻埕位于台北车站的西北方,靠近淡水河滨。舟楫之便,令其贸易兴隆。起初是一片晒谷广场,后继艋舺成为台北城外新兴市区,骑楼林立,繁华传奇。与民生、永康相比,大稻埕因其古老的台湾本色而成为了独特的街路群。

        古早冰饮、清凉杏仁露、中药铺、糕饼饼、早市摊、果汁铺、米苔目;民艺埕、小艺埕;月老庙、迪化街……都是大稻埕的标志性产物。尤其是到了过年,采买年货时,大稻埕更是水泄不通、游人如织。城市化日新月异,新兴百货公司在信义区宛若钢筋丛林,但不知为何,每到旧历大日子,台北人要做采买,最信任的,依然是大稻埕。

        充满老字号大稻埕,每一条街巷都会说故事。从早期的贵德街茶街主导,到日据时代日人延长延平北路打通迪化街,布艺逐渐成为大稻埕主要的商业产品,迪化街也由此正式登台,令贵德街变得淡泊。那是街与街的竞争,时地与时地的转圜。

        庄永明先生所著《台北老街》写尽洋楼街的兴盛与没落,而在大稻埕,你甚至还能看到旧式房舍院落依然沿用竹子形状的排水管。红砖木窗完好地笼着旧时巷弄,永乐町的风华在一些细节中依然生机盎然,复古与新生在此交融。

        中山大同:设计、创意、找品格

        作家张国立曾在《皇冠》上写过回忆文章《去中山北路找品格》,细数中山大同社区的新旧记忆。早在30年前,这里就是时尚的代表,是年轻人活动的中心。

        蔡英文就曾在林森北路口、晶华酒店旁一代居住。老台北还有美军顾问团,酒吧林立。美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们也爱在中山聚居逸乐,只是主导的风致有了微妙的改变。

        当年的美国大使馆官邸,现如今改成了台北之家光点电影院,每个月都有轮番的老片播放,有时举办私家影展,凭二百台币一张票入场,不划座位,自行选择。杂志上常见的创意品店如蘑菇,同样也是中山的地标艺术景点。常有独立音乐人街头驻唱,与行为艺术者奇装异服做表演。台湾现代舞蹈先驱蔡瑞月舞过的空间,在此也摇身一变,成为人文聚会的“跳舞咖啡厅”。

        日治时代的建成小学校,跃升为新锐艺术发表舞台的“台北当代艺术馆”PPAPER,TheOne概念店,STEPHANE DOU+CHANGLEEYUGIN等本土设计工作室及风格店同样进驻中山巷弄,旧迹活化,是中山特有的风情。

        在中山北路逛街巷要蛇行,从这一头钻入可以看到民艺布衣,那一头出来却是东南亚风情的古董首饰店。它更像是创意市集、由环游世界的店主所开设的纪念品售卖店……与此同时,巷子里密布的美食大餐,传统鳗鱼饭,也有晒得到太阳、摸得到花草的咖啡座。轻巧怡情。

        踩着诗句的节奏,到中山北路混血文化制造的巷弄中游走,犹如进入玲珑宝盒,充满惊喜与生趣。

        (摘自《都是遗风在醉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9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