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视界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1月01日 星期五

    神堂记忆

    景军 《 书摘 》( 2013年11月01日)

        这是一篇记述甘肃小川村重建孔庙一事的描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普通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和对孔子的理解,当然我们从中更多感到的是悲哀。

        仪式用品和宗教观念

        小川的孔庙和大川的不同,立有一尊比真人还大、十分招眼的孔子像。这尊塑像用黏土塑成,涂以重彩,在晚间典礼前夕被揭开。在找工匠塑造孔子像时,小川的孔家人做了三件事,大大吸引了永靖人的注意。首先,塑像有三米多高,在永靖县内的宗教塑像中,只有炳灵寺中高耸的石像比小川孔子塑像高。但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朝圣地,而今又是国有的旅游点。炳灵寺中的石像是几百年前刻在悬崖上和山洞里。

        第二,1992年,小川孔家邀请了一个著名匠人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为孔子塑像。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修庙狂潮席卷永靖全县。从那时起,这位匠人就专营神祇塑像制造生意,先后为当地重修的几个主要庙宇打造神像,得到广泛好评。 

        第三,塑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经过慎重考虑。那位匠人和孔家的人都不知道孔子像应该是怎样塑造。人们从一本杂志上剪下了曲阜孔子像的一张彩色照片,作为模子。至于塑像里面应该装什么的问题,人们根据塑神像的习俗来解决。根据这个,像的内部必须接近真人的内脏结构,这样才可以使神祗有求必应。 所以,工匠将一款红宝石和几串人工珍珠放入孔子塑像的泥胎,代表圣人的心室。孔子塑像的脊柱则由一根经过精心加工的松木杆制成,血管用红线标志,肾肝用装有十二味草药的丝绸包填补。

        著名匠人来到以及孔子塑像巨大尺寸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整个永靖县的极大兴趣。孔家人不愿公布造像的花费,也不愿公布塑像里面到底藏有何种宝物。所以,流言一时顿起,传说孔子像里面装有金子、珍珠以及许多贵重宝石。点燃人们好奇心的流言在一定程度上也点燃着四十多个村庄的人们的热情,他们赶赴小川参加本地第二座孔庙落成典礼。

        小川孔子塑像的出现——如果用学术语言表示——导致了一个“去祖先化”的结果。当地人从未听说过给祖先塑像。但人们在佛寺、道观或方神庙看到过很多神祇塑像。在当地人的观点看来,用来崇拜的塑像必须代表保护所有人的神衹,无论求神者的家庭或社会背景如何。孔子塑像的出现无意之中将孔子变成非祖先类的神灵。当地人一下子就把塑像归到佛教、道教或民间庙宇中常见的泥胎造像之列。虽然孔家人仍然把孔子当成祖先对待,外人却把他当成神祇,可以为所有人崇拜。人们只要在塑像前祈求孔子,他就应该有所表示。为了理解这尊塑像的意义,我们可以考察1992年庙会期间两个祭坛的安排。

        一像两供桌

        孔子塑像占据大殿中心位置。两侧供奉四个灵位,分别代表着孔门七十六先贤以及本地孔氏的六位世祖。孔子塑像面前设有一张木制祭坛,摆放最重要的祭品:一个猪头、一只全羊、一只家鸡,一只兔子。这些祭品皆为生肉,而两侧的桌子上则摆满熟肉以及立即可以分发的其他食品。所有祭品在小川孔庙落成典礼的组织者监督下提前备好,由四个中年人看守。祭坛上面的肉品将由参与者统一分配。其中一些将要做成熟食在一个宴席上吃掉,剩余部分由各庄孔姓代表带回各自的村庄。宴席期间,最重要的议题是决定下一年庙会活动的地点和组织方式。

        在白天的祭献中,女人、小孩、外人走进大殿,向孔子像叩头,孔家人则还要向殿中的祖先灵牌叩头。有的人在殿中往来逡巡,意欲有所祈求,看管大殿的孔家人会建议这些人走回院里,那里有一个砖垒的祭坛。大殿外的祭坛和殿里的祭坛有几处不同。它前面点着一团火,一男二女在跟前看守。上面没有牲肉;但摆着水果、蜡烛、饼干、面包和酒。这不是组织者们预先摆好的,而是群众自带的供品逐渐积累起来。祭坛的看守者不时地把供品分发给人们。有些人当场就吃了,但更多人把它包起来,带回家。

        可以说,设在大殿外面的祭坛起着一个食物交换中心的作用。来访者带来的供品在被放到祭坛之前仍然属于普通食品,而一旦摆上祭坛之后再分掉,则变为被保佑过的神圣祭品。我的意思是人们普遍相信从庙宇带回来的食物具有神性。例如,我当天采访的几个人说要把食物留着,带回家给孩子吃,叫孩子长得更壮,或是给病人吃,以便病人早日康复。

        白天祭献的高潮也是典礼尾声。主祭一声令下,所有人跪地叩头。随后,一块刻有大成殿字样的巨大木匾被礼生举起来,钉在大殿正门上方。升匾仪式前后,主祭的主要精力花在陪同一批又一批“下条子的”客人,到大殿里面祭坛叩头,点燃香烛黄纸。我在下文会解释“下条子的”客人都是哪些人。

        整个白天,殿外祭坛始终是拥挤不堪的人群所关注的中心。大家或是想得到供品,或是想点燃油灯香烛,或是想跪祈保佑。所有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仪式参与渴望。老太太们尤其如此。有些老年妇女跪在祭坛前长达一个小时,为孙子或其他人祈求好运,许诺倘若实现,她们还会准备供品前来还愿。一位中年妇女走来祈求她新逝的儿子能够在冥界幸福。组织者一再告诫人们不要烧纸钱,不要把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变成像葬礼一样。但这个女人无视告诫,将厚厚一摞纸钱投到火里,随之哭丧。她这样折腾了大约四十分钟,才慢慢走向桌子,在记录捐献的三个人的指引下,为大殿的落成捐出了十元钱。

        虽然本应在墓地发生的烧纸钱以及哭丧行为被容忍了,但有些行为被严厉制止。当一位老妇人在祭坛前面有板有眼地唱起秦腔,围观的人形成了几圈人墙,负责庙会保安的村人立即将老妇人带走。另有一个中年女人在走进祭坛时,身体开始痉挛般地晃动起来,喃喃自语、念念有词,好像中魔一般,导致了围观,最终被小川村的四个年轻人押走。女人平静下来之后,小川孔庙的管理人严厉指责她们搞“迷信”活动。言外之意是怕当地政府由此会对小川庙会有看法。再有,当女人站到大殿的石阶照相时,保卫人员阴着脸把她们骂了一顿,说不准妇女在殿前搔首弄姿。我问为什么男人可以用大殿做背景照相(虽说所有人都不能在殿内孔子像前照相),而女人却不行,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按等分食

        按照在厨房里准备食物的人的说法,庙会从一大早持续到傍晚,一天共接待一万多人。除去在殿内或殿外祭坛前的祈祷活动外,很多来访者坐在帆布帐篷或大殿屋檐下吃酒席。

        为了举办酒席,庙里宰了一头很大的猪和六只羊,切了六大袋土豆,然后烘干。又用了500公斤面粉蒸糕点和一种炸的形状像鱼的油条。根据厨子和组织者的统计,至少有2500人参加了这场宴席。作为回报,吃席的人们一共捐赠了五千多元礼金以及各种各样的礼物,包括昂贵的丝织床罩和缎面被单。其他礼物包括砖木,以备庙宇扩建。据人群中常常到各处庙宇烧香磕头的人们说,这次庙会是永靖多年以来最大的一次。

        庙里的厨房在侧面的一间屋里。如果按照菜肴的种类来看,这次宴席其实很一般。一共上三道主菜:猪肉炒菜、葱爆羊肉、猪油土豆条。但在当地,除过年之外,菜里很少见肉,所以这已经算不错的饭菜。每个人还得到了加有冰糖的茶、葵花子、糕点或炸油条。但没有酒。但我看到有几个人,其中包括两位老太太,拿着瓶装白酒与同伴共饮。

        食物按照人们的社会等级分配。受到最高礼遇的人们是“下条子的”客人。这些收到邀请信而来的客人会得到猪羊肉。这些人要么捐过相当数量的钱财,要么身为族里最重要的成员,要么是在城里供职或在政府机关就职的孔门亲戚。其中包括县文化局前任领导,永靖县人大副主席以及在兰州市政府机构供职的一位中层干部。虽然县文化局前任领导与孔家人并不沾亲带故,但那位县人大副主席姓孔,而且来自兰州的那位干部与孔家有姻亲关系。

        食品分配等级的第二等是招待“带礼的”客人吃羊肉土豆。他们在这一天带来了贵重的礼物或是捐赠了较可观的现金。“带礼的”客人在入座之前和第一类客人一样,也要先由主祭陪同到大殿里叩头烧香。带礼的客人中有的来自兰州,或是姓孔或是与孔家有姻亲关系。其中几位十分招眼的乡土生意人与孔家人没有亲属关系,但与庙会的组织者交情不一般。

        那些捐献少许现金或价值较低礼物的人们叫“赶会的”客人。多数情况下,赶会者只能吃土豆,外加茶、面包、水果。而那些只捐了极少的钱或什么都没拿的人们叫“普通群众”,只能得到糖果茶烟。我们很难确定这最后两类人与小川村有什么关系。即便小川孔庙的负责人也不认识这些慕名而来的人们。

        吃席的地点划出四块界限分明的区域,三道主菜和其他食品按区供应。大殿檐下的台子是为“下条子的”和“带礼的”客人准备。从大殿往南看,左面,即东面,是男人们;右面,即西面,是老太太们。院子里的帆布帐篷是为“赶会的”和“普通群众”准备的,左面的帐篷里是男人,右面的是女人。这些帐篷里备有桌子板凳供人们吃饭、喝茶、聊天。吃席的区域明确按照性别、捐赠和地位划分。

        与屋外祭坛前的混乱景象完全不同,在四个区域吃席的人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吃什么,应该坐在哪儿。一位组织者指出:“烧香的时候,人们糊里糊涂。吃饭的时候,人们清清楚楚。”也许我们可以把前一种情况称为“仪式混乱”,将后一种情况称为“饮食理性”。我用这种略嫌夸张的两分法只是为了指出,人们对谁该吃的规矩十分清楚,但对仪式的理解则不然。

        (摘自《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