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影音节拍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1月01日 星期五

    断舍离: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术

    苏静 主编 《 书摘 》( 2013年11月01日)

        (阅读提要: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理”人生,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除了不断地添置抽屉,本质可能都是“断舍离”,或者换句话说,叫做“选择”。通过不间歇地削除身边不必要的人与事物,慢慢察觉到一种最好的状态,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亲密地交流,进而探寻到生命中的幸福真义。)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整理术,它是一种教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理念,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丢掉对物品的执著,不仅周身的环境变得清爽,连内心也会从压力中解放。这便是“断舍离”的目的。“断舍离”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

        几年前到日本居游,入住一间位于下北泽的公寓小套房,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东京设计生活。作为到东京在地生活的一个住民,与身为一个观光客的角色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出租套房里不会有随叫随到的亲切服务,更不会有整理清扫房间的客房服务。室内原有的家具陈设就很有限,因为无法满足生活上的所有需求而需自行添购。从卫浴到厨房,从洗衣到清洁,生活大小琐事都得一一自行张罗打理,尤其是垃圾的清理。

        对于垃圾的处理与分类,我其实是有一定的认知与概念。但面对细到令人无法招架的东京的垃圾分类方式,就算是三个月甚至半年,我都无法详记起来。知道何为“资源垃圾”,“可燃”与“不可燃”该分类或何者无须分类,接着就得知道每种垃圾的回收。就像电影《食神》里所讲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但即使有心,在日本却也不见得可以成为一位叱咤小区的垃圾达人。    

        我永远忘不了当时我新入住公寓的时候,房内桌上就冷冷地躺着一本垃圾处理手册,这本恐怖手册上详细记载了各种垃圾的处理方式。比方说,宝特瓶的瓶盖跟瓶身要分开丢放,瓶身的塑料包装要撕掉以塑料类垃圾处理;又或是错过了收垃圾的时间,也别以为没人看到就偷偷拿出来丢;铝箔包的吸管跟铝箔纸盒也要拆开丢弃,但丢之前记得要压扁。至于牛奶盒在喝完里面的牛奶之后,它就摇身变成找麻烦的恶魔,因为牛奶盒的盒身载明了分类前要清洗干净,再沿着上头印刷的虚线剪开,并得晒干后才可以回收。至于把玻璃碎片包起来的时候,则得用签字笔写下“小心玻璃”字样。此外,瓶子与罐子要分开回收。至于纸类,就更要小心,报纸传单等书类,要规规矩矩地以A4的规格呈现,并用线绳把纸类整齐绑好……

        因而光是垃圾的处理问题,就令我在留日本期间十分困扰,所以只好想办法从减少垃圾的产生开始,来降低处理垃圾时所面对的种种挫折与时间上的耗费。

        除了要勤于处理垃圾,避免被其占据外,另一方面,关于空间的“收纳整理”也同样重要。毕竟日本和欧美国家大不相同,并非人人家中都有个大型车库、仓库或是地下室,总有用之不尽的空间来堆放杂物,因此必须时时提高警觉,以免被这些不知不觉增加的生活物品威胁到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于生活空间狭小、居住在都市的日本人来说,收纳整理相当重要,如何让家中能“一无长物”,且用品能整齐排列,不至于“须到用时方恨找”,件件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生活智慧。于是,在观看日本的家具、橱柜、各式各样的整理盒或是小道具时,总会看到许多体察人性的贴心设计,其目的就是要用设计来解决恼人的整理与收纳问题。

        ?

        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与物的价值观念。“断”是所谓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著,其精神都从这三要义延伸展开。

        越擅长收纳的人,越容易堆东西。因为把东西都收起来了,久了之后,根本忘记了有什么,于是就会不断地继续购买、继续堆积、继续收纳,然后继续整理。若不将不需要的东西筛选掉的话,就将一直反复地整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成为整理的奴隶,也将持续购入新的柜子或是割让出收纳空间来摆放这些好几年也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形成了无谓的时间与空间的浪费,让原本自以为是美德的“节俭”行为转变成了对空间的需索无度。我们所处的商业都会中,总是有许多商家借由略施小惠地赠送些小礼,如杂志、书籍或是信用卡等,来达成促销的目的。我们也经常因一时贪图小利,拿了不少之后再也没机会(或不想)用到的廉价物品,往自家仓库里堆放。当我们喜滋滋地用低价购入清仓品或是拿回赠品时,也就是变相地成为帮店家处理仓储空间与费用的无辜羔羊。

        舍弃第一个对象时,心里会有些忐忑,因为我们长久以“俭”当作一项美德来看待——把物品囤积着,总有一天会用,要考虑将“还能用”的东西丢弃,心中的罪恶感便油然而生。但是家中总是轻易被可以用但却不需要的对象填满,这究竟是对物件的节俭,还是对空间的浪费呢?有时,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习惯或是觉得麻烦,就稍微姑息忽略,但只要养成断舍离的习惯,之后的生活或工作就会便利许多。而且,丢弃那些让你不舒服、不愉快、不方便或是用不到的多余对象,会让你更开心地生活在清爽又舒服整齐的空间之中。

        好好地对待物品,就等于好好地对待生活与工作。时时关心并检视身边的对象,察觉它们所产生的能量是好是坏。如果是坏的就尽快移除,让自己的情绪远离负面的能量而多些正向力量,在好的空间里,能感觉到自在内心的平静、愉快。态度是积极正面时,做事效率也高,甚至可以激发更多创作的灵感。设计教我的事情,就是学习用设计的思考方式去发掘问题、并用最适合的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这不仅只是用在整理空间环境上,与人的相处沟通也同样如此。我们小时候就学过所谓“物以类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试着打造这样的环境,过这样习惯的生活,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可以更明确地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什么”,享受生活的美好,让你有更多做好事情的正面能量。我也试着从每次的搬家过程中,去发现、去舍弃不要的对象,也检视自己留下了什么,思考如何改进,这是一种认识自己的过程与方式。老子的《道德经》中讲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即有关学习,要日益精进,广学多闻:关于修道,则是要日渐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芜存菁而能明心见性。我也常常在日本的设计或是艺术里,看到许多“留白”的空间,让画面或文字因为有形无形的留白空间,而多了喘息与想象的荚感。就好像京都龙安寺里的枯山水庭园,一个方丈空间,有白石与白砂罗列,总能散发一股力量,让熙来攘往的观光客,愿意安静地坐在廊缘并望着庭园,沉静地思考。而这些留白,正是我们常说的“减法美学”,不断地去删除不必要的元素,留下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尽管刚开始不太容易,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觉得一天不去检视仿佛少了什么。通过不间歇地削除身边不必要的人与事物,慢慢察觉到一种最好的状态,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亲密地交流,进而探寻到生命中的幸福真义。

        (摘自《知日·断舍离》,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