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原创坐井观天斋箚记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1月01日 星期五

    校训的变迁

    周怀宗 《 书摘 》( 2013年11月01日)

        近百年来,很多大学的校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的百年之路。

        在中国,“校训”一词是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最早的校训出现在20世纪初,如1901年由美国监理公会正式办起的东吴大学,其校训为:“unto a full-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后改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国人自己创办的学校中,如1914年建立的北洋大学,其校训为“实事求是”。同年,清华大学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定为校训。

        民国时代,大学开始逐渐繁荣,如燕京大学的“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央大学的“诚朴雄伟”、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

        抗战时期,校训开始有了变化。一方面,是传统大学如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等重新推出校训,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西北联大的校训则是“公诚勤朴”。同一时代,解放区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鲁迅艺术学院校训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华北大学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

        改革开放后的校训,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诸如“团结”、“创新”、“求实”、“勤奋”、“博学”、“严谨”之类的词汇,一直到本世纪初。有学者调查过本世纪初229所大学校训所用的词汇,其中“创新”用了83次,占36%;“求实”用了69次,占30%;“团结”用了49次,占21%;“勤奋”用了45次,占20%;其他“博学”、“求是”、“严谨”、“笃行”等都被用过超过20次,单调雷同可见一斑。

        近年来,大学校训也逐渐开始回归文雅,许多大学推出新的校训,大多以复古为基调,诸如“厚德”、“博学”等词汇成为新的流行语。有人曾汇集国内48所大学的校训,发现“博学”用过19次,占40%;“厚德”、“明德”各用过12次,占25%。虽然相对之前的校训已有改观,但新的风气之下雷同重复依旧。

        (摘自《北京晨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