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起源典籍记载多见于宋代,然而宋代的皮影戏繁荣成熟,已达相当程度,有咏影戏诗写道:“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那么,宋之前影戏竟然没留一点蛛丝马迹吗?
其实,中国上古文化中,以影像做为造型手段屡见不鲜,人们熟悉的青海大孙家出土的舞蹈纹陶盆,上面的拉手人物就是以影像为造型的实例,其形宛若逆着日光看到远处地平线上几个翩翩而舞的人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今出土的剪纸实物可证明这种在薄片材料上镶刻的技巧。剪纸素来与皮影有缘,陕西一带至今仍有称皮影戏为“隔纸说书”的,这不由使我想起山东窗花中的“斗鸡”,就是将一对人物鞍马或公鸡按其关节分块剪制裱好,联结而成,以吊挂方式装置于窗上,从内引一线于户外,结薄纸片,风吹纸片飘动,带动室内人物或公鸡对打争斗起来。
及至唐代,影戏已开始被佛教利用来做宣扬佛事的解说图像,称做“纸影演故事”。另有一种西安出土的皮革刻花冠饰,与今日之皮影花纹镂雕也极相似,虽不是透明的皮影,但可见往皮革上刻制之工艺已属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