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影音节拍·生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我改剧本完全是出于对京剧的热爱’

    李瑞环 《 书摘 》( 2013年05月01日)

        提要:

        李瑞环一生爱好哲学和京戏。退休后出版了《学哲学用哲学》,2012年又出版了这本《李瑞环谈京剧艺术》。众所周知,卸任后的李瑞环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共改编了《生死恨》、《西厢记》、《楚宫恨》、《金·断·雷》、《刘兰芝》五出戏。他自己说——

        很高兴,今天参加长荣、毓敏、葆秀、广禄等同志收徒的幸事。京剧是讲究传统师承的。学生找个好老师难,老师找个好学生也难。京剧界过去有一个“谭徒马儿”的美谈,说的是马长礼是个好苗子,谭(富英)先生想收他为徒,而马(连良)先生也想收。后来马先生知道谭先生在先,就收长礼做了干儿子。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也有过马长礼、程正泰、谭元寿、丁存坤四位老师同时收张克为徒的例子。想当初,孟广禄想拜山东的方荣翔为师。我和方荣翔不熟,就托当时的山东省省长李长安帮忙。李长安说,我有一个交响乐团到天津演出,你去看一场交响乐的演出,然后我给你办方荣翔收徒这件事。我硬着头皮去看了交响乐演出,马上给李长安打电话,说我已经看了演出了,孟广禄的事你尽快落实。后来又通过张君秋拜了钳韵宏。孟广禄有今天的成就,个人努力是一个方面,名师教授也是一个方面。现在孟广禄成了大家,收了四个徒弟。我希望多活几年,能看到孟广禄的徒弟收徒弟。

        对这次改编剧目汇演,我开始有点犹豫。我已经是过时的人了,今年七十五岁。我给自己的计划是还有五千四百天,就是我争取再活十五年,活到九十岁,从现在起就是五千四百天。我要好好地享受这五千四百天,当然超计划更好。刚才有的同志希望我再改几个剧本,说实话我已没有这个打算了。没改过剧本的人不知道,这活儿非常受罪,甚至比写一个新本子还要难。我定这次汇演,是因为有几个人说,这是你和京剧界朋友见面的一个好机会,打动了我,我很想念京剧界的老朋友。自从音配像完成之后,很少见到大家。这确实是一个好机会。

        应该说这次演出是成功的。高丽同志、兴国同志他们下了很大的力量。不谈别的,在天津这几天,京剧气氛很好,报纸每天刊登这方面的情况,电视台每天现场直播,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能拿出这么大的力量弘扬京剧。刚才,大家说了许多好话,当然有些说得过了,这我心里知道,但我还是高兴。我现在是自己找高兴,高兴的话就听,不高兴的话就不听,因为这对我多活几年有好处。

        我喜欢京剧,但谈不上内行;我重视剧本,但改编剧本不是专长。写讲话稿可以,改编剧本不行。在改编这五个戏之前,我还改编过若干个戏的若干地方。整装的改戏最早是和君秋同志一起改《秦香莲》、《状元媒》。现在全国演的就是这个剧本。以后我自己才陆陆续续改了一些。我改剧本完全是出于对京剧的热爱。大家知道,我对京剧主张:先继承后发展,继承和发展统一。没有继承讲发展,那叫什么发展呢?连基因都没有了,那只能叫改行,是变种。当然,我也不是轻视发展,而是强调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并且认为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好的继承都应该有发展。

        我为什么要改这五个戏呢?因为这五个戏有些东西实在太好,也因为这五个戏演出实在太少。如果不改,真是演不了。这五个戏有很多宝贵的东西。例如《生死恨》中“纺纱”那一段,是梅派的经典唱段,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但全剧十四场四个多小时,观众怎么受得了呢?改编后,十四场戏变成了六场戏,有五场实际上是重写的。费了那么大的工夫,两年的时间,弄了十稿,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保梅先生“纺纱”那场戏那段唱。有人说还不如新写一个戏哪!新写一个容易,但你没有办法弄到梅先生那样好,那样大的影响,那么多人认可。你说这是继承呢还是发展?你说是继承吧又有那么多新增加的,你说是发展吧又是在原戏的基础上改写,目的又是为了保住和传扬梅先生那段唱。我对《西厢记》特别喜爱,我认为《西厢记》是君秋同志用京剧音律表现剧情、人物最好的一出戏。特别是《送别》那场戏,唱腔表达内容和人物真是达到了极致。这个戏改了之后,由原来的四个多小时变成两个多小时,减掉了四场,对原剧好的唱段一句没丢,全都留下,可以说是很好地继承了。原剧本中八、九、十这三场戏(探病、闹柬、赖柬),莺莺没有一句唱,不能不说是个缺憾。改编后给莺莺加了两段唱,演出效果很好。你说这算不算是发展了呢?

        当前的京剧形势,总体上是好的,许多人为振兴京剧而努力探索,但也还存在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些戏忽视京剧的规律和前辈的经验。京剧是角儿的戏,一代一代相传。如果误导,不仅是误人,而且是断代。京剧,我主张发展,但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京剧,也应当改革,但改革是为了使京剧更好,而不能改行、变种。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如何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弄丢弄坏了。搞音配像时我就这么说过。音配像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留存资料,二是我不相信还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但也难保忽然有这么一段时间,人们不重视,或者走了邪门歪道而断了档。戏断档,演员断档,观众也断了档,这时候还有音配像可查。这几天的演出给了我信心,京剧后继有人。我感谢各位来参加这次演出,祝愿各位老朋友保重身体,我们比着活。

        (摘自《李瑞环谈京剧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定价:4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