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12年9月去世的《纽约时报》第三代掌门人亚瑟·苏兹伯格生前这样评论报纸的未来:“这个世界从不缺新闻。如果你要看新闻,你可以上网,可以找到很多垃圾。但我不认为很多人有担任编辑的才能、时间或兴趣。所以当你买《纽约时报》,你不是买新闻。你是买判断。”在美国,读报是一种习惯。
到美国时正逢大学暑假,我们一行人下榻在圣保罗市马凯勒斯特学院的一处学生宿舍。那里真是个幽静的所在,几幢乳白色的小楼,周围绿树掩映,碧草茵茵,附近那条窄窄的马路上除了我们自己两辆旅行车,就只能偶见来访者的汽车了。不过,新闻记者是耐不住静的,一放下行李,大家纷纷向美国女领队考妮打听:“这里离市中心有多远?我们怎么买报纸啊?”
考妮笑答:“出门往东四个街区,再往北,有杂货店;往西一个街区,再往南,也有杂货店,都附设了报摊,一大早就能买到当天的报纸。”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附近杂货店里的常客。我很快发现,双子城里最受欢迎的是两家“对手报”:一家叫《明尼阿波利斯报》,一家叫《圣保罗报》。大概是得了双子城的真传吧,这两家报纸很有些割不开的“情谊”:无论在哪里的报摊上,两报总是被同时陈列,一样的头版彩面,一样的25美分一份,一样是晨报。不过几乎没人同时买两种报——都是那么厚厚一叠,拿不动,也没必要。到这时,两报就很有些势不两立的劲头了。
说真的,我当时比较喜欢《圣保罗报》,它办得较轻松,常有些极富人情味儿的文章。可我们记者团的挪威记者欧卡和匈牙利记者伊露娜都偏爱《明尼阿波利斯报》,说那里的国际新闻要多些,报纸也极严肃。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两家报纸都是美国典型的大城市报纸。当时,《明尼阿波利斯报》平日刊的发行量为38万份,《圣保罗报》平日刊的发行量为19万份,两家报纸在美国都有些名气。
我们当然更想看美国那些著名的大报,可很难买到。双子城里的报纸零售业虽很发达,但在那种最普通的附设于杂货店的小报摊上,除了“对手报”就只有一些杂志和专业性地方小报了。
有时白天到城里,在专营书报生意的商店里能见到《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街头还有分别属于这两家报纸的自动售报机。但要买得赶快买,若想去附近办完事再来抱这厚厚一叠,可能就没了。至于其他那些在中国国内就听得很熟的报纸,好像与双子城里的报纸零售业根本无缘了。
其实,双子城报摊上的情景是很好理解的。美国虽然报业发达,但几乎并没有一家严格意义的全国性综合日报。一些办得极其成功的综合性报纸,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在美国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大影响,但报纸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面向本地读者的,其实仍属于地方报纸;其全国版在外埠也竞争不过熟悉地方公众兴趣的当地报纸,想在报摊上零售当然也就难了。所以,在美国就是要一路旅行一路读各地报纸,“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这个体会到后来就更深了。
读报的学问
第一次从报摊上捧回一份《圣保罗报》,我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出门。
美国的报纸实在太厚了!大型对开日报的平日刊在七十页上下,星期天刊则有二百多页。这些报纸多是一二十版一组,分成若干组,摞在一起再对折,算是一份报。平时在报摊上出售的报纸,每份少说也有两厘米厚。
我们在圣保罗的那些日子,时间是很紧张的。白天要采访,要听课,要参加各种午餐会、酒会,晚上还要看材料,看录像片。此外,我们这伙记者还常常相约出去逛街,以了解色彩纷呈的异国生活。美国人习惯于在早餐桌上看报,一天中很少见他们俯在办公桌前一页一页地翻报纸。由于我看惯了国内那种“轻量级”报纸,所以连在汽车上翻那厚厚的美国报纸也觉得麻烦。晚上在写字台前摊开报纸,我不但想读新闻,想了解社论的内容,而且还想浏览那些服装、食品之类的广告。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一份报纸才翻了一半。
放在墙角,明天再看吧。可次晨又有了新的厚厚一叠。“新闻像鱼”,谁不向往新鲜的呢?想一想,几周下来,这报纸当是几米高的一座小山了。
可没几天,我就慢慢习惯了这种大篇幅报纸,越读越有味,觉得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了。说来,这里还有个读报的“学问”呢。
美国的日报平日刊一般分4组。A组为新闻版,主要刊登读者共同关心的国内外新闻。读A组文章时,可先大略读一下一版新闻。美国报纸都极重视一版的新闻容量与可读性。除了A组,美国日报的平日刊还有B、C、D组,有的报纸还有E组甚至更多。这些都属于报纸的专刊和副刊。各报专刊和副刊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主要是《都市》、《体育》、《生活方式》、《旅游》、《书评》等,也不是每天都有了。
中国读者可能会想,每天那么多专刊副刊,谁读得过来呀?订户会不会觉得吃亏呢?这又是一种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别。美国人很讲究选择性,报纸内容多,选择性才强。其实专刊副刊不是针对所有读者共同兴趣创办的,只是投一部分人之所好而已。比如许多美国人是体育迷,读报时浏览完要闻,只读《体育》刊就行了。当然这兴趣又可以经常跳跃,所以大篇幅综合性报纸才受欢迎。
据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调查统计,日报读者平均每天用45分钟读报纸的平日刊,用62分钟读星期天刊。这就是美国式的节奏。
多版面,大趋势
在美国待得久了,对报纸的版面之多,印象越来越强烈。我注意到,不仅严肃的大型报纸,而且各种发行量极小的小城镇报纸以及4开小报,都有数面之厚。美国有不少中文报纸,多是些家族小本经营,加上中文特有的凝练达意,版面不至太多,但一般也在二十页以上。我还参观过一家监狱,顺手拿了几份犯人自办的小报,一看,也是每期16页。于是我逐步感到,谈到报纸的外在形式,这种多版面篇幅当属一种趋势。
向大篇幅发展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为了在竞争中保住并扩大读者群。这里谈到的竞争,包括报纸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也包括严肃大报与黄色下流小报的竞争。报纸必须尽可能使新闻详尽,增加介绍背景和分析前景的解释性新闻,以满足读者需要,显出自身的优势。
报纸篇幅巨大,带来的纸张消费是惊人的。不过由于造纸技术发达,美国所使用的新闻纸中37%可再回收制成新的新闻纸或其他产品,报纸又成了回收率高居第三位的工业产品。
(摘自《访美记》,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定价: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