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

    你不知道的事

    [日]百科全书网 《 书摘 》( 2012年12月01日)

    为什么凡尔赛宫没有厕所?

        凡尔赛宫是法国路易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它的外观和内部装潢,那就是豪华绚丽。这座建筑还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而广为人知,那就是没有厕所。

        这是因为当时的国王和宫中的人们都有各自专用的便盆。据说建造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竟然有264个便盆。这已经可以称为便盆总汇了,但最感到头痛的当属那些没有专用便盆的来客了。

        据说客人们只能在院子里一边担心被人看见一边匆匆完事儿,这样的话院子只会变得臭气熏天。

        有一个园艺师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感愤慨,有一天就在院子里竖了一个禁止入内的牌子。这个牌子叫做“etiquette”,表示礼仪规矩的etiquette一词正是出自这里。

    文艺复兴时代的贵妇人原来都是黑珍珠!

        法国美女有三个条件,那就是肤白、齿白和手白。要成为美女首先要有白瓷一样雪白的肌肤。

        但是,曾经有一个时代所有的法兰西贵妇人都是清一色的黑珍珠,那个时代就是16世纪,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代的鼎盛时期。

        既然都属于贵妇人,所以绝不是下地干活儿晒黑了。那些在深宅大院里养尊处优的贵妇人之所以都皮肤黝黑是因为当时狩猎作为一种户外运动非常流行。

        她们陪同男人们去打猎,或许有时候自己也会一试身手吧?常常待在烈日炎炎的野外,皮肤自然而然就变黑了。

    为什么犹太人成了“高利贷”的代名词?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面有一个人叫夏洛克,众所周知,这个人就是高利贷的代名词,同时给犹太人制造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印象,那就是犹太人=高利贷。事实上,即使现在在国际金融界执政者多为犹太人,其中也有这样的理由。    

        在基督教中,借钱获得利息原本是一种罪恶。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在某个时期之前也一直坚守这种教义,但是到了中世纪的初期,犹太学者们开始提倡一种学说,他们认为犹太人从犹太人那里获得利息是一种罪恶,但在和基督教徒的交易中获得利息是可以的。

        在此之前受到各种歧视的犹太人遵照这个学说马上就开始了高利贷。恰逢十字军远征,金融市场开始迅速扩大。趁此机会犹太人一举掌握了欧洲的金融市场,结果一直持续到现在。

    本应立即拆除的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现在已经变成了巴黎的象征。

        但是,1889年为了巴黎世博会刚刚建成的时候却引起了众议纷纷,有人说埃菲尔铁塔那裸露的钢筋铁骨和巴黎的风景不相称。

        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俯瞰巴黎美景,埃菲尔铁塔上面最好”,其实那是一种讽刺,真正的意思是说“那样就不用看埃菲尔铁塔了”。还有,在世博会结束之后,按计划埃菲尔铁塔是应该立即拆除的。

        挽救了埃菲尔铁塔的是军队。军方说要把埃菲尔铁塔用于军事通讯,埃菲尔铁塔逃脱了被拆除的命运,大难不死总算留存下来了。

        现在埃菲尔铁塔看上去优雅迷人,风光无限,但过去的一个世纪它都在蒙受世人的毁誉褒贬。

    史上最短113分钟结束的战争    

        这场战争开始于1896年8月27日上午9点2分。英国殖民地桑给巴尔的国王萨义德·卡利德拒绝英军的要求没有退出皇宫因而点燃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但是,桑给巴尔方面的防卫军只有格拉斯哥号一艘军舰可以战斗,并且这艘军舰是由一艘破旧不堪的货船改造而成的,根本无力和英国海军的精锐抗衡。

        这样,英军的两发炮弹就让格拉斯哥号沉入了海底,卡利德国王的宫殿在上午9点15分在炮火中灰飞烟灭,这场战争就此宣告结束了。

    泰坦尼克号的乐队最后演奏的曲目

        1912年4月12日,巨大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途中撞上了冰山沉入了大海。如果您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您就知道,当时有1513人在这场灾难中殒命。但您知道泰坦尼克号上的乐队最后演奏的曲目是什么吗?

        关于这首曲子,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那是一首叫做《主啊,我要走近您身边!》的赞美歌,但是,1955年一个叫沃特·罗德的人在他的《应该留在记忆中的夜晚》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实际上那是一首叫做《秋天》的赞美歌。

        但是,在真相大白之后拍摄的美国电影中演奏的依旧是那首《主啊!我要走近您身边!》。或许是因为作为一首面临死亡的歌曲这首歌曲的内容更合适。

    断头台是“人性化”的行刑方法?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执行死刑的方法,据说最残酷的是法国的断头台。把头伸到台子上,巨大而锋利的斩刀从上面落下来,犯人转瞬之间就身首异处了,实在是一种令人惊恐万状的行刑方法。

        但是,这个断头台是为犯人着想才设计出来的一种行刑方法。

        在引进断头台之前,法国执行死刑采用的是一种斩首的方法。但是,如果遇到一个技术很差的刽子手,不能漂漂亮亮地把头斩下来,受刑者就会遭受地狱般的痛苦。对于受刑者来说,一刀毙命要痛快得多。于是人们设计出了准确无误而且能够让受刑者瞬间身首异处的断头台。

    俄罗斯成为基督教国家原来是因为酒的缘故!

        成为现代俄罗斯基础的最初的国家是9~12世纪的基辅大公国。据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为了决定采用哪种宗教作为国教,让人收集了各个宗教的数据。

        当时,作为一个国家的装饰品,宗教是必不可少的。

        当时成为候补的是伊斯兰教和希腊正教,大公一开始想选择在地理上比较邻近的阿拉伯处于优势的伊斯兰教作为国教。

        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大公发现伊斯兰教的戒律很严,不能吃猪肉,每天必须朝向麦加做礼拜,其中最令人头痛的是禁酒。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是一个寒冷的国度。要想渡过严寒的冬天,酒是必需品。如果禁酒,好不容易才诞生的国家很可能会因为暴乱而夭折。于是,弗拉基米尔和伊斯兰教的领导人进行了交涉,期望他们能对禁酒这条戒律网开一面,但对方的回答是不行。

        于是,俄罗斯选择了对酒精很宽容的基督教。

        如果当时基辅大公选择了伊斯兰教,从那以后的世界形势或许会大不相同吧!

    为什么伏特加会遍及全世界?

        现在,伏特加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不是它的正宗产地俄罗斯而是美国。伏特加不仅是俄罗斯的国民酒,现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喝伏特加。所以说,伏特加是俄罗斯贡献给世界的最畅销的商品。

        伏特加之所以风行全世界,是因为在俄罗斯国内对这种酒实行了“压制政策”。

        首先,沙皇尼古拉二世认为伏特加的酒精度数太高所以对度数进行了限制。还有,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曾经严禁伏特加的制造和销售。除了这种对伏特加的压制政策之外,还有对人民的高压政治和战乱,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国民逃亡到世界各地。

        这些亡命天涯的人群里面也有很多酿酒的匠人,他们开始在世界各地酿造伏特加。

        后来,伏特加酒逐渐走进了俄罗斯人以外的人群,伏特加变成了世界的伏特加。

    增加了饮酒人数的美国禁酒令

        美国是一个由清教徒建立起来的国家,清教徒的清规戒律即使在基督教徒中间也是最严厉的。

        以这些清教徒的后代为中心,建国后一直推行禁酒运动,被称为“禁酒党”的政党自1872年以后一直推选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

        后来诞生了一个叫做美国禁酒联盟的强大的压力团体,从1919~1933年,美国终于进入了一个长达14年的禁酒令时代。

        要说这个时代的黑色英雄当属芝加哥黑道上的龙头老大阿方索·卡波乃。

        阿方索·卡波乃酿造私酒,开设地下酒馆,钻禁酒令的空子疯狂敛财。一方面也是因为卡波乃在幕后暗中活动,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逆转现象。

        禁酒令时代的酒精消费量竟然比其他时代增加了大约10%左右。还有,施行禁酒令之前的纽约只有15000家酒馆儿,在禁酒令下竟然有32000家地下酒馆儿在营业。

        也就是说,在增加饮酒人数和酒馆数量方面,没有一项法律赶得上禁酒令。

    合成照片是战争的副产品

        照片不一定总是反映真实。比如说把好几张照片拼贴在一起制作出来的合成照片,可以让从未见过面的两个人亲切握手。

        那种合成照片的技术在日本取得飞速的进步是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

        比如说,把大本营发布的报道和照片一起登在报纸上的时候,本来空中只有一架日本的轰炸机,人们可以把它拍成照片进行合成,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是几十架飞机组成的编队击败美军之后凯旋而归。

        大本营和媒体一直就这样欺骗民众,或许是因为有过那样一段历史的缘故吧,现在,日本的照片合成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可以说,战争有各种各样的副产品。

    11年后回家的信鸽

        那只传奇信鸽被主人放飞是1953年6月的事情。故事的开端是这样的,英国威尔土地区的一位信鸽爱好者为了训练信鸽像平时一样把信鸽放飞了。

        若是平时的话,那只信鸽天黑之前就归巢了,但是那天信鸽却没有回来。过了几天还是不见信鸽的影子,主人以为信鸽出事了所以也就死心了。放飞出去的信鸽遭遇猛禽的袭击不能回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但是,11年后发生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某一天,放飞的那只信鸽竟然又回来了!只不过那只鸽子不是凭自己的力量飞回来的而是被邮局寄回来的,当然,那不是一只活生生的鸽子而是一只信鸽的尸骸。

        寄出地是南美的巴西,上面没有寄件人的名字。那只信鸽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样的迂回曲折时隔11年才回到家乡的呢?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又是来自巴西呢?这一切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时隔145年又回到图书馆的书    

        时隔145年把那本借出去的书还给图书馆的是借阅人的曾孙。那本书是J·加利博士著的《热病》,是从辛辛那提医科大学图书馆借出去的。    

        因为借阅人已经去世了,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借了没还,最初的几个月好像图书馆也曾经催促过借阅人尽快还书。

        但是,那期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换了,1823年被借出去的那本书已经被人彻底遗忘了。光阴荏苒,到了145年后的1968年,借阅人的曾孙无意间发现了这本盖着辛辛那提医科大学图书馆印章的书,特意跑到图书馆归还了这本书。

    449小时没有睡觉的女人

        根据在美国做的一个实验,如果超过24小时不睡觉,精神进入亢奋状态的人会急剧增加,如果48小时不睡觉,很多人就会出现错觉或幻觉。72小时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倒下了,所以那个实验中途被医生叫停了。

        后来,让那些倒下的人进行充足的睡眠,几乎所有的人都马上恢复了健康,但在几百个参加实验的人中还是有两个人精神状态留下了异常,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恢复正常。    

        在英国有一个449小时(18天零17小时)没有睡觉的女性。那位女性名叫莫琳·维斯顿,她在1977年举行的“摇椅马拉松”中创造了这项惊人的记录。

        但是,看看前面说的那个实验您也明白,她的这项纪录从医学上来讲是难以想象的,人们想象她是一边睡着一边凭惰性一直在摇动摇椅。她说不定是一个可以睁着眼睡觉的人。

        (摘自《杂学全书》,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