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威廉王子的大婚,从公布之日开始,喜讯就令整个英国社会欣喜不已,甚至有评论称,王室这场婚礼会让整个国家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王室”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了,但英国全民却依然为他们的王室自豪。
在白金汉宫的大舞台上,王室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而台下的观众英国民众也看得如痴如醉,历经百年也从不厌倦。
英国人自嘲他们对温莎家族的家务事儿总是反应过度,王室成员诞生了、逝世了、结婚了,都习惯性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威廉王子订婚,独立电影《国王的演讲》大获成功,一次次让他们认识到,英国是个阶级分明的国家,他们的国家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迷人有趣的理想国主题公园。一轮又一轮的王室热,热得左翼人士不耐烦地说,我们快被保皇主义淹死了。
君主的职责远不是充当旅游大使那么简单。按照英国法律,国王、女王是国家元首,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例,她每年的工作是:安排和出席2200次正式活动,在茶会、国宴和酒会等场合招待大约七万名人士,举行22次授勋仪式,向大约两千六百人颁授爵位、勋章,处理近五万份函件。
英国的国王年俸制度始于1760年。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同意交出王室产业的收益,采用每年由议会固定拨给年俸的方式获得收入。1990年,保守党政府首相梅杰与女王达成协议,由政府为王室建立一个3700万英镑的储备金,每年拨给女王790万英镑年俸,年俸数额是固定的,不可削减。此外,还有通货膨胀补贴,补贴按照当时7.9%的通货膨胀率来计算,有的年头通货膨胀率低到只有1.1%,但女王和议会对此心照不宣。这就使得女王的年俸年年只能升不能降。这些已制定成法案,不能随意改变。能够削减君主年俸的唯一机会只有在女王去世、新国王继位之际,修改相关法案。
老百姓一向最热衷谈论王室的丑事,传播流言蜚语,也会为王太后去世流泪。王室每逢喜事,比如王子大婚、女王登基庆典,英国会全国性放假,并在白金汉宫里的花园举办大型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当天晚上,在白金汉宫外面的广场和街道上,都会聚集上百万看热闹的人。这些人中应该也有为数不少的共和主义者,按他们的主义,是不该休假的。那些支持君主制的人,都真心拥护女王?能享受带薪假期,这才是最实惠的。
这些对待女王和王室的态度占了主流。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1%的人依然支持君主制。他们认为王室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国家身份的象征,能给破灭的大英帝国带来希望,还能牵制朝野两党的争斗。当然,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王室成员的表演。
倒退几十年,若是对说话结巴的国王抱有刻意的同情心未免令人诧异,但在2011年大家却一致性地感受到了乔治六世的痛苦。1977年是女王登基银禧纪念,摇滚乐队“性手枪”那年发行了一张单曲唱片,歌中写道:“上帝保佑女王,她不是一个东西。”有人说它唱出了年轻一代的看法,但其实多数人对女王非常尊敬,就连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这张唱片封套上用了杰米·里德(Jamie Reid)的名画,就是那幅女王嘴唇上别了一枚安全别针的画,但印刷厂的工人拒绝开工,抗议艺术家们辱没女王。而2012年是女王登基60周年的纪念,英国沉浸在一片欢庆的海洋中,大概已经不会再有人犯下冒犯君主罪了。
人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王室,为什么要操心王子公主们的生活?《独立报》的评论认为,这一文化现象意味深长,与其说观众支持君主制,不如说他们迷信君主制体现出的世袭制度。世袭制度维护的是让权力、财富、天分在一个家族里代代相传的自然秩序。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虽然逐渐进入民主社会,实际上仍是被丘吉尔、张伯伦、皮特等2500个家族所掌控。由此,BBC著名主持人、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在著作《政治动物》中提出忠告:想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第一条是“选对父母”。
英国自由记者、作家汤姆·利文(Tom Levine)认为,二战后大众传媒催生出“王室宗教”信仰,导致公众对世袭制产生热情,关键事件是1953年女王登基仪式的电视现场转播。二战结束,各殖民地纷纷独立,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大英帝国分崩离析;英国国内满目疮痍,经济萎靡,食品需限量供给,罢工时常发生。朝野内外都希望借女王登基走进新时代。女王夫妇本来极力反对电视转播整个仪式,在媒体“不让公众失望”的压力下,内阁最终批准了媒体的电视转播权。几周内英国电视机销量迅速上升到300万台,庆典前10天人们就迫不及待坐到街边抢占有利地形,6月2日登基当天有半数以上英国人通过电视看到了现场实况。利文说:“这一天,英国王室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从此,王室家族带给人们的印象不仅停留在文字和静态图片中,更是立体生动的动态影像。”从这一天起,王室被打造成第一家庭的形象,英国陷入了对王室家族的盲目崇拜。
(摘自《伦敦AB面》,金城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