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10月01日 星期一

    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阻碍

    李宗南 《 书摘 》( 2012年10月01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用市场换科技”,“与外国合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外国企业投资,他们会带给我们先进技术”,“只要收购了国外公司,就能吸收他们的高新技术”等等方式,以期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回顾过去,我们科技创新的道路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走。

        联想收购IBM:美国政府的担心

        2005年1月,联想与IBM的交易进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程序,但保守派警告说,联想的进入“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担心”联想收购的IBM北卡罗来纳工厂会给工业间谍以可乘之机。

        为解除美国政客们的“担心”,IBM公司被迫向委员会提出了三项让步措施:禁止联想公司的工作人员进入IBM公司在北卡三角地带的两幢研究大楼;将园区内数千名IBM员工迁往他处;IBM不向联想集团提供IBM的美国政府机构客户名单。

        事实上,美国联邦经济情报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检查了存在争议的IBM工厂,提出了一堆“安全改善意见”,比如安装新的安全门、要求IBM承诺不将研发人员转移到该工厂等。

        因此,核心科技是买不来的,买来的科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80%,想换个螺丝都要看人家的脸色,被称为“依附型汽车生产国”,核心零部件清一色从国外进口。

        现实说明,我们很难通过收购企业来获得高新科技。

        日本:要让中国落后20年

        联想的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一些先进技术,但是直到今天,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并未放松。许多资料表明,经济发达国家对华的科技转移仍然处在严密控制中。

        据商务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披露,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转让到中国的科技,特别是最先进的科技,如计算机、微电子、核能科技等还有许多限制,致使跨国公司在华的一些投资项目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目前,有三十多个国家对向中国的科技转移有限制。

        2002年8月,日本通产省着手制定限制本国企业向海外特别是中国输出先进科技的相关政策。《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说:鉴于中国的成本优势,日本企业生产向中国转移势不可当,在新品研究开发方面的转移也蔚然成风,但前端的研发应放在日本,商品化的应用开发可放在中国。日本政府专门做过一个对华汽车技术输出的报告,要求各汽车厂家必须让中国的汽车技术落后20年以上。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科技水平整体上高于国内企业,但基本上不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芯片厂商英特尔进入了中国,但并没有把核心科技带到中国。它在上海的工厂仅仅是芯片的封装线,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测试还是在国外。

        而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看,日本索尼在中国国内工厂的产品仍是以零部件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见,如VAIO笔记本电脑、PS2游戏机都不是在中国生产。日本爱普生在深圳与苏州都投资建厂,并且在中国的企业所产生的效益已占到该公司全球效益的42%,但是爱普生的研发仍然放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生产基地。

        指望与外国合资,用我们的市场换科技,在源头上就被“友邦们”严格地卡死了。

        微软对中国的“欺骗”

        中国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只有一百多名技术人员,而美国朗讯公司有3万名研究人员。这种人员配备与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也是一致的。如美国,资料显示:1992年美国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87%投在本土研发机构,仅有13%花在海外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这种现象至今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再以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为例。

        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微软公司的全球六大研究中心之一,微软在中国有数千名研发人员,与微软总部的数万名研究人员来比,不算太少。但是,堂堂微软目前在中国居然不能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中国政府在“市场换科技”战略失败后,痛下决心,狠抓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如果没有核心科技申报专利,招再多的科研人员,都被认为是幌子。

        这让以微软、西门子、诺基亚为首的外企,终于脱下了光鲜的外衣。他们没有一家企业,在中国有足够多的专利。

        很显然,他们来中国成立所谓的研究室,目的只是享受中国提供的税收优惠,并不进行核心的研发活动;即使有研发成果,也是送往各国本土,进行专利申报。即使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宁愿冒着缴税的风险,也不愿意在中国申报科技成果。

        诚然,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可以吸引大量的海归科技人员。给他们发展平台,可以接触世界最先进的项目,锻炼中国的研发人员,使得他们作为种子,日后带动更多的中国本土研发力量。这是外企研究机构积极的一面。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外企研究机构挖走了当前中国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使之成为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研发平台,自力更生,才能把高素质科研人员及研发成果为我所用。

        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

        浙江有一家做水龙头的OEM厂商,给大厂商做贴牌,企业做得很大。在2007年我的一次课上,他们的管理者过来找我,讲述了他的困惑:“在经济高涨的时候,原材料上涨、竞争激烈。本来就不大的市场,现在纷纷有人抢着做,最近还发现竞争对手有国有企业。虽然长期合作伙伴并未要取代我,但长期看风险是存在的。所以,我决定投入精力进行研发,但当我参观欧美的上游厂商之后,发现这个我做不了。”

        在欧洲,他看见了五层楼的实验室,不同楼层做不同的金属测试。令他大开眼界的是,其中一个测试机器,像是机器人的手臂,模拟人手去拧水龙头,开合10万次,测试水龙头的质量。计算机来调节机器手的用力大小和温度,所有数据通过电脑传输。

        别说超越,就是要模仿建立这样的一个实验室,需要投入的经费之多,哪里是他能够承受得了的?就算咬牙建立了,又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来使用吗?会不会直接就浪费了?

        创新在他看来,简直是在找死。

        然而,如果不创新,等到越南等对手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的时候,自己又变成了等死。

        何去?何从?

        我国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类似的困惑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有所体现。金融风暴来了,他们怎么办?以广东为例,2008年前三季度停产、歇业、关闭和转移的企业7148家。到了10月全球金融风暴来临,关闭、停产、歇业和外迁的中小企业不断增多,这个数字已升为15661家,1个月就翻了1倍!

        根据2003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是以规模确定的。以工业为例,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职工人数必须是300人以上(含300人),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4300万家,而其中在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大量被淘汰或并购,没有科技含量、创新特色的经济体,是最经不起冲击的。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型企业是金字塔的塔尖,中小型企业是金字塔的塔基。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不仅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有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专业的创新、创业、创投的扶持与参与。

        研发人数多,但科技竞争力低下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59个国家竞争力进行排名。报告显示,中国(不包括港、澳、台)科研人数总量排世界前列:

        (1)1998年以来,中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一直保持在前两位。2002年和2003年《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排名均为世界第二(第一位分别是日本和俄罗斯),2003年报告中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分别是中国的93.8%、50.7%和34.2%,分别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美国则远远少于上述各国,排名没有进入前25位。

        (2)在年龄结构上,中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趋于年轻化。根据1997年统计,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0.65%,50岁以下的占86.7%。

        (3)在教育程度上,中国1998年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近。

        几个全国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充沛:

        巨龙集团——拥有一千多名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人员,其中具有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和博士、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85%。

        西安大唐——员工一千八百多人,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0%。

        中兴通讯——员工一万余人,博士、博士后近三百人,硕士2000人,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6%,拥有专利三百余项,60%是发明创造。

        中国这些庞大的研发队伍,如果不能与创新结合,就无法取得产业升级换代的预期成果。

        事实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08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科学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在55个评比对象国当中排第17位(2008年为第15位),美国居第一。

        中国大陆的科技基础设施不仅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甚至还比不过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以及卢森堡,只与新西兰、马来西亚和以色列相当。

        研发效率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大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但中国科技研究开发的效率,并不容乐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08年世界专利报告》显示,2006年,世界各国专利受理机构受理专利申请总量大约为176万件。其中,美国专利商标局接受425966件,日本408674件,排名在前两位,中国210501件,位列第三。

        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

        单位GDP的专利申请数量,能够反映出一国的专利生产效率。在此指标中,排在前两位的国家分别为韩国、日本,其每10亿美元GDP的专利产出为121.56件和86.53件,中国为23.65件,仅仅是韩国的1/5。

        把各国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转换为各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专利数,从这一指标来看,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新西兰排在前五位,人口数量较多的中国排名仅列第20位,单位人口的专利申请数量要逊色得多。

        科研方面的低效,甚至危及我们的国防领域。以色列《国防》频道2007年报道本国军事科学家巴波克的一席话:“中国拥有强大的国防科技设计队伍,其规模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但我们只能看到中国在大批量制造苏联遗留的产物,没有办法研制与设计新型装备。中国引进定型米格-2l以后,脚步就停止在米格-21上面,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圈子。随后歼-8战斗机实际上是米格-2l的放大版本。而航空动力系统中,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获得了来自英国SPEY涡轮风扇发动机,就此开始研制。但直到去年,他们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才出生,时间十分漫长。”

        中国要想进行研发创新,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改变中国的密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定价:4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