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历史回眸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9月01日 星期六

    1936年:卓别林在上海

    马永章 《 书摘 》( 2012年09月01日)

        1936年,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完成《摩登时代》之后又一次环球周游,在三个月内先后两次踏上上海的土地,见到了梅兰芳、刘海粟、胡蝶等新老朋友,并欣赏了中国的国画和京剧。事隔18年后,1954年7月卓别林在日内瓦会见周恩来时,还满怀感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

        1936年3月9日,卓别林与《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同乘“柯立基总统号”海轮抵沪。当时,他与高黛已同居,但尚未正式宣布结婚,因此,他们在上海并未以夫妻身份出现。但敏感的记者已注意到了他们之间的不寻常关系,故卓别林一到,就不断有记者追问此事。其中有人问:“卓别林先生,那位和您一起作环球旅行的高黛小姐,不久将要和您结婚,此事属实吗?”而卓别林以他特有的幽默回答说:“这件事请你们问她本人,我实在回答不出。”卓别林住在上海最高级的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经理是卓别林的同乡,他为卓别林准备了最豪华的5楼A字特色套房(今和平饭店519房间),宝莲·高黛被安排住在同楼的509号房,恰和卓别林房门相对。

        卓别林看到华懋饭店的窗帘、床单和沙发套,全是老介福的绣花丝绸织品,非常喜欢,于是向老介福定制了60件格子真丝碧皱衬衫。

        这次,卓别林在上海一共只逗留了十几个小时,活动内容安排得非常紧凑。他在饭店稍事休息后,即驱车观赏市容,参观邑庙名胜,并特地到江湾、吴淞一带凭吊了上海“一·二八”战争的炮火遗迹。

        抵沪的当天傍晚5时半,卓别林出席了上海文艺界为他在Park Hotel举行的茶话会,主持人是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说,1930年访美演出时他曾会晤过卓别林。这次见面可说是旧友重逢,两人紧紧握手,感慨无穷。卓别林双手搭着梅的双肩,笑着说,“这真太不公平了!  几年前我见你的时候,我们的头发都是黑的,现在我的头发白了,而你还是全黑的,甚至没有一根白发!”

        虽是幽默调侃,但梅兰芳还是从中感受到卓别林的坎坷境遇,便安慰道:“您比我辛苦,每一部影片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您保重身体。”

        当时有很多人想和卓别林合影,卓别林却拉着梅兰芳的手对记者说:  “让我和老朋友先拍一张吧!”卓别林还问梅兰芳当天会不会登台,他极希望能再次欣赏到梅氏的演出。梅抱歉地说,最近一直没有登台,但是当晚有几台好戏,他愿意介绍。梅兰芳还请了中国旅行社精通英语的瞿关亮先生,负责陪同卓别林。

        晚上6点半,卓别林在华懋饭店接受记者采访。他对记者说:  “只要我能说的,我都愿意说,总之以使诸位记者先生满意为止。”这番开场白,赢得记者们一片喝彩。当记者问及他对上海的印象时,卓别林回答道:“太兴奋!”他告诉记者,“舍舟登陆后,即为友好邀游全市,作最初之观光也。沪市为世界大都市。”他还竭力称赞中国女子可爱之极,远胜欧美。

        当然,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卓别林的本行——电影。有记者问及他对中国电影的感想。卓别林实事求是地回答,他仅看过一部中国默片,连片名也不记得,因此不愿发表“隔靴搔痒”的意见。

        记者采访结束后,卓别林匆匆赶往国际饭店,出席由万国艺术剧社举行的晚宴。晚宴主角之一的胡蝶,在晚年写的回忆录里,记下了与卓别林见面的情况。她问:“卓别林先生,我原以为您一定是很滑稽有趣的。”卓别林眨了眨眼睛,说:“唔,我知道您的意思。不过,请允许我问您一个问题,听说您在摄影棚里和导演合作得很好,您所主演的片子也大多是很严肃的,那么现实生活里的您又是怎样的呢?”随后,卓别林介绍了很多自己拍片的经过和心得,给胡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晚宴后,梅兰芳陪同卓别林去了大世界隔壁的共舞台(今仍叫“共舞台”,在延安东路云南南路口),观赏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当他们赶到时,戏已经开演,正演到其中最精彩的一场“十四变”。这一情节,有文有武,有唱有做,卓别林观后连连鼓掌,尤对两人比剑一场,誉为“东方仅有艺术”。对变幻无穷的舞台背景和热闹的武戏打斗,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剧情紧凑,不容拉幕换景,十四场布景完全在熄灯一刹那间变换,卓别林对此赞不绝口。他说,在国外,除莎士比亚戏剧演出有此换景法。

        卓别林的到访,使共舞台喜出望外,一连几天都在报纸上刊登“滑稽大家卓别林特来本台观剧”、“卓氏观后赞不绝口”的广告。

        之后,卓别林一行又赶到新光大戏院去看马连良的《法门寺》。梅兰芳因为临时有事没去,陪同他们的是中国旅行社的瞿关亮先生。

        瞿先生坐在卓别林旁边,随时把剧情和唱词解释给他听,而卓别林就像一位真正的戏迷一样,细细品味着马连良的唱腔,用右手在膝上轻轻击着节拍,不时和观众一起叫好。

        瞿氏后来曾撰文说:“经我带往戏院看戏的外国朋友不下百十人,但像卓氏这样津津有味地欣赏中国戏剧像欣赏本国戏一样,是我第一次发现。”

        卓别林原只准备看十五分钟,可是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他仍不肯走,陪同的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的加里素先生屡次催促,他只耸耸肩,连声说“NO”。戏散后,卓别林到后台向马连良祝贺演出成功,并同尚未卸装的马连良合影,按中国传统礼节,作揖告别。

        从“新光”出来,卓别林游兴不减,又至“百乐门”参加舞会,直到半夜3点才回华懋饭店休息。第二天上午8点,他就乘原轮离开上海去香港。梅兰芳没有去码头,但送了一个大花篮给他送别。

        卓别林在游历了香港、西贡、曼谷等地后,于5月12日再次回到上海,当他闻听4月间上海首映《摩登时代》的盛况后,非常高兴。遗憾的是,他没能实现上次许下的“回来时在上海多住几天”的允诺,只在百乐门饭店留宿一晚,次日早晨就乘船转道日本返回美国了。

        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见卓别林时说:“你是反对侵略,反对战争的伟大战士!是维护人类和平、友爱、文化进步的坚强卫士!向你致敬!”“我们从你拍的电影和创造的众多角色上,都深深感受到了呼吁人类友爱、世界和平的呼声……”卓别林深情地说:“1932年我发现了东方,1936年去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摘自《老照片(第82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4月版,定价:1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