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垃圾的产生量也日渐增多。在当今世界,大量的垃圾已成为城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污染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然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可利用“财富”,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愈来愈受到政府与公众的重视。
北京市2009年的生活垃圾约为四百九十万吨,据北京市环保基金会统计,北京市年产垃圾中有废塑料36.2万吨,而一吨废塑料可生产0.37~O.73吨油;每回收一吨饮料瓶塑料可获利润8000元。有废纸38.8万吨,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0.85吨,节省木材3立方米,节省碱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好纸减少污染74%。有废玻璃15万吨,利用碎玻璃再生产玻璃,可节能10%~30%,减少空气污染20%,减少采矿废弃的矿渣80%。有废电池2.37亿支,利用废电池可回收镉、镍、锰、锌等宝贵的重金属,同时可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废金属3.5万吨,每回收一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可减少75%的空气污染、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比用矿石炼钢节约冶炼费47%。有废食品草木121.3万吨,每回收一吨这类垃圾,可生产0.6吨有机肥,也可生产垃圾燃料,作为发电、供热的燃料。
这仅仅是北京的数据,事实上,如果你到一些城市的郊区,很有可能进入一个被垃圾占据的世界。中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可达上亿吨,约有2/3的城市已经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组成部分是有机物,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开发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只要集中填埋发酵,就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把垃圾填埋封闭,通过布置的管道网络把气体收集起来,就可以用来发电。
那么,目前中国在垃圾处理方面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呢?除去国内自主开发的城市垃圾焚烧设备还不成熟,引进的焚烧设备系统价格太高等问题,最难的是分类观念落后,没有引起全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视,特别是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到过日本的读者可能会对此深有感触,生活在日本,扔垃圾是一件“差一点都不行”的大问题,规矩多如牛毛,分类细到极致,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因此拥有垃圾百分之百回收、废料循环再生。
庆幸的是中国已经在行动。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在垃圾再利用和资源化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为制定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条例提供了法律依据。
如今,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2009年,北京在600个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免费发放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垃圾袋,在餐饮街、高校集中区、度假村等地,建设十座小型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总处理能力每日约为196吨。
从2009年8月底开始,北京将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再生资源回收日,专业回收队伍在当天走入社区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身为一座城市里的生产者、消费者、城市资源和现代化生活的分享者,也意味着成为这座城市的治理者。我们可以预见,垃圾处理等社会难题得到真正破解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有行动就有希望。
哈马碧模式:人类的未来?
哈马碧(Hammarby,意为“湖城”),是瑞士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这里每年都有上万名访客慕名而来,其中一半来自国外。2010年3月30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此参观。哈马碧滨水新城环境优美,但其得以举世闻名的真正原因,却是它拥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建造给未来的城市”。
而时光倒退十几年,哈马碧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工业废墟。这里原是斯德哥尔摩的工业集中区,工厂乱扔垃圾,土质污染严重。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曾经闯入申办2004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的最后一轮筛选,遗憾的是未能胜过雅典。但这个城市却在申办过程中意外地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哈马碧滨水新城。经过严密周详的前期规划、设计,工程从1997年开始启动,规划总人口2.5万人、公寓1.1万套;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整个项目将于2016年竣工。
哈马碧之所以被全世界的媒体大书特书,得益于其独一无二的“循环链”的解决方案。例如,居民生活垃圾被要求分类放在不同的回收箱中;通过地下的垃圾抽吸系统,可燃烧垃圾被运往热电厂用作供电;有机垃圾则到了肥料厂去转化为田间肥料。这样,除电池、化学品等需特殊处理的危险废物外,其他垃圾都在新城内得到了再利用,构成“垃圾循环链”。而“垃圾循环链”又与“供水排水循环链”、“能源循环链”等相互整合,最终形成了哈马碧地区整体上的“环境—能源循环链”。
“生态城市”的概念由此而来,它是指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和安全性,还要考虑到对下一代居民的可延续性。建设生态城市意味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基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这不是“太过于美好以至于没法实现”的生物圈二号试验,哈马碧正在逐渐走向成功,它鼓舞了全世界。在这种模式下,垃圾不再是令人头疼的环境污染物,而是能源的来源,困扰人类发展的两个问题显示出了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希望。哈马碧现在是斯德哥尔摩市最发达、最环保的地方。许多哈马碧人骄傲地表示,如果几十年后石油真的用光了,住在这里的人或许是受影响最小的,这才是哈马碧最“酷”的地方。
(摘自《三天读懂中国经济》,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2月版,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