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文频道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

    两个诗人的乡村实践

    ——另一种形态的文物保护

    李 墨 小 孔 《 书摘 》( 2012年07月01日)

        徽派民居在中国建筑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海外有人非常喜欢,特意到皖南将古旧民居整体买下,搬移到新加坡、美国等国。而诗人郑小光和寒玉却采取了另一种方式。2004年3月,他们离开城市到皖南乡村居住。同年5月,购下了位于黟县西递村的一栋快要倒塌的徽派民居。这个被当地村民用做养猪的房子,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郑小光和寒玉决定开始修缮这幢民居——自己设计和施工。历时一年半,修缮结束,他们把它命名为“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并正式对外营业。2006年5月,他们又购下位于碧山碧东村的一栋宅子,这幢巨大的民国老宅,修复时间为两年。这些修缮的工作,使已经濒临消失的徽州老房子,恢复了新的生命力。他们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同时,重建了一种新的乡居生活方式,并吸引了更多的同仁参与其中。

        我们谈论“猪栏酒吧”两幢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决不能脱离寒玉和郑小光在其中注入的浓郁的设计意味;我们谈论“猪栏酒吧”的诗意复现,又决不能脱离他们的乡村实践和乡居生活。与之相较,两幢古建筑本身的保护和修缮问题,并不是最具专业特色和最具理论价值的部分。正是这些似乎与一般的建筑学专业无关的内容,才更有认认真真进行探讨的必要。

        在我们的学术话语中,从来将建筑学作为一门技术,似乎依据一些抽象的指导原则,就可以诞生出全部的生活感悟。就像企图运用化学方程式去制作出味道鲜美的中式菜肴一般。我们只能说,在生活面前,我们常规的专业话语是那么地无力,生活的宴席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原则和运行方式。所谓的乡土建筑,尤其如此。没有乡土的生活体验,就没有乡村的建筑实践;没有有意为之的诗意营造,就没有强行注入的设计旨趣。

        现代意识形态下孕育的城市建筑的核心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观念,而文物保护与乡村实践都朝向过去。今天的文物概念与历史上的文物概念已不相同,今天的乡村概念也与历史上的乡村概念不同。很多时候,历史上的文物与现世的生活并不疏离,述古是为了追逐某种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历史上的乡村与城市的形态同出一辙,甚至拥有比城市更高的建筑质量。而在一种现代建筑学科塑造下,文物与乡村皆被迅速边缘化,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他者,且造成无数的尴尬。如“大屋顶”和“假古董”云云,后者则被郑小光非常形象地比喻成“没有皱纹的外婆”。“猪栏酒吧”之所以能够脱离上述常态,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种自由的乡居状态。文物保护与乡村实践,不再是不相干的两个学科,我们能够实现对两者的同一的观察。在“猪栏酒吧”小憩,我们可以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的来源绝非只是通过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而更多的是脱胎于人劳作中的诗意和原创性。

        在此之前,早有诗人返回乡村。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所属的瓦尔登湖畔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在描写这段经历的文字中,他详细讲述了亲手建造住宅的全过程,并谈到关于这所房子,他所看到的建筑的美:“是从内部向外面渐渐地生长出来的,是从那住在里面的人的需要和他的性格中生长出来的,住在里面的人是唯一的建筑师,——美来自他的不知不觉的真实感和崇高心灵……在我们这国土上,画家们都知道,最有趣味的住宅一般是穷困的平民们的那些毫无虚饰的、卑微的木屋和农舍;使房屋显得别致的,不是仅仅在外表上有的哪种特性,而是外壳似的房屋里面的居民生活。”这段文字给予建筑学最好的阐述。建筑来自心灵,关注生活,关注真实。

        乡村实践的思想使“猪栏酒吧”脱离了一般意义上对老房子的修缮活动,拥有更为深远的内涵,从事业余建造,打破专业分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远景。这才是“猪栏酒吧”的乡村实践,或者说“猪栏酒吧”的文物保护,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摘自《汉品01:古建筑七面体》,金城出版社2012年4月版,定价:4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