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

    道符与书法

    王题 《 书摘 》( 2012年07月01日)

        道教书法对古代书法艺术的直接影响,就是催生了“双钩填墨”的摹写手法。双钩填墨源于天师道的“画符郭填”。

        符,有多层含义。一是指一种凭证。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出入关口,出使他国,都要用到它。二是代表事物的记号、标志、象征,以符代事物之名,如事物称呼的概念。如人之名一般。三就是在方术中常用的符咒、符箓之“符”了,其实若论产生源流,这甚至在前两者之前很久。

        道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致鬼神、厌镇精魅的奇特文书。它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在道法中被大量应用。道符是从哪里来的?道书上说,它本身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别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三洞神符记》)。之后才由太上老君等各路神仙将它传授至人间。从现有的文献看,道符形成于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力象征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道符的造作是模仿秦汉时的符传,它本是古代君主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将这种权威移用到神鬼世界,便有了神符的出现。

        符书本来源于先民的文字崇拜。《后汉书·方术传》中《解奴辜传·集解》中说:古代有管制鬼神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古时仓颉创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哭泣。高诱注说:鬼恐怕被文书所管制,所以夜里哭泣。(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云: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可知某些特殊的文书可以压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时代,官方文书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强制的权威,受其影响,这也在一般人头脑中加强了对文字的崇拜。

        符在早期被巫师所垄断,当民间的巫术被作为道教重要的来源吸收后,符箓便和道教一起逐渐发展。在《三洞神符记》中《符字》一节,便有符箓模拟对象变化的记载:“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別图象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之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诠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加发显。”从中可以看出:符,的的确确是对自然界之物星辰的模拟反应,其中当然含有艺术因子。可以说,符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

        早期道教符箓,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隶书若干字的结合。后来道教为了加强神秘感,对汉字做了大胆的变形,突破了字体笔画的束缚,并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写法,特别是吸收了草书的写法,创造出人们难以辨认的一种文字。但符箓也不是道士随意所为的产物,而是有着一定规律的独特文字。唐代书论家张怀瓘曾说:“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其文犹在,象如符印,而不传其音指。”明代陈继儒《记道家书》也说“道家书学详见于三洞经教部”,他认为道教书体共有三十二种,包括“本文”、“云篆”“八体六书”、“符号”、“八显”、“玉字诀”、“皇文帝书”、“天书”、“龙章”、“凤文”、“玉牒金书”、“石字”、“题素”、“玉字”、“玉篆”、“玉篇”、“文生柬”、“玉札”、“丹书”、“玉策”、“福运之书”、“白银主编”、“赤书”、“火炼真文”、“金壶墨汁字”、“琼札”、“紫字”、“自然之字”、“会成字”、“琅简芯书”、“石碛”、“琅简蕊书”等。

        道教的这些书体,对于一般人来说犹如天书,无法辨认,连大书法家苏轼也望字兴叹,他在《天篆记》中说,道教方士之书“笔势奇妙,而字不可识”。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也认为,道教的书法“其书类飞白而不真,笔势遒劲,莫能传学”。因而道符本身虽具书法和审美意义,但是难影响道门外人,因而符书道法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不全在书符本身,而在于传教过程中与世俗的互动。

        道教提倡抄写经文,宣传抄经、布经可以积善累功,获福成仙。按照道经的说法“善书”和“有道”是对写经者最起码的要求。所以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对道士书法素养的要求在道教中一直很受重视,在早期道教蓬勃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得到了强调。同时,道教徒对道教书法怀有一种特殊的宗教感情,他们对道经写本充满神秘感。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赋予文字以宗教神圣地位。在这种观念看来,书写文字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通过书写道经可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把神仙世界的大道传播到人间。于是,文字就获得了超越其作为语言记录符号的本来价值,把文字书写表现得更加完美的书法也就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为此,道士们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不断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另外,一些道士文化修养较高,将书法作为陶冶性情,静心养气的艺术和修炼手段,通过对书法的勤奋钻研,多有所获。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道士而言,写经是一种神圣的宗教行为,并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做的。道士在与世俗名士的交往中,他们有意放宽了对写经者的要求,世俗的凡人只要善于书法,也获得了写经的权利。对信仰道教的书法家而言,写经是一种积功德的善举,他们也乐于去做。于是,世俗的书法家也参与到了写经活动中去,由此,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自然产生了积极影响。

        古籍中对名士写经的记载非常多,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要数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据《法书要录》等书记载,王羲之想得到山阴道士的鹅,就接受了替他抄写《道德经》(有些书认为是《黄庭经》)的要求。山阴道士一定要请王羲之写经的原因也只是因为“道家写经及画符必以能书者任之”。既然名士写经本来就有宗教动机,那么在写经活动中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前人评王羲之书法,说他写“《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其实就是对其书法受道教影响的写照。

        道教书法对古代书法艺术的直接影响,就是催生了“双钩填墨”的摹写手法。双钩填墨源于天师道的“画符郭填”。画符郭填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道教画符的创始历来依托于太上老君,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五斗米道。《汉天师世家》述说张道陵居阳平山修行时,立二十四治区,造正一盟威经箓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督察治区内鬼神,就是道教正式开始画符的开端。北魏初年,奉道世家寇谦之对天师门内的符咒法箓做了研究,在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他托称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岳,传授《录图真经》。《录图真经》相传为李谱文、赵道覆手书,字体如“古文鸟迹,篆隶杂体”,如云似霞,如烟似雾。即为早期道教之符箓。为了增加符箓的神秘性、宗教灵应,后来的法师就把符箓说成是太上神真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要从这些神文中取得力量,就必须原样复制其文字,所用的手法就是“画符郭填”。

        这种手法是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成篆文,迂回曲折,然后再在空心处填上颜色。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书法中的双钩填墨。书法中双钩填墨的方法是,在一间暗室里开一面小窗,墨迹紧贴在窗口上,把一张轻如蝉翼的纸覆盖其上,在窗外透进的阳光照耀下,字迹会显得纤毫毕露,拓书人用特制的游丝笔用细线勾出字的轮廓,然后再填上墨色,其效果和原迹一模一样。双钩填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初期。刘宋虞和《论书表》:“及泰始开运……繇是拓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范晔装治,卷帖不胜,犹谓不精。”这指的就是以双钩填墨的手法复制法书。其时天师道在世家中信众颇多,画符与书法手法的融汇在此时发生,也是情理中事。

        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双钩填墨手法对著名书法作品的流布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存世的《兰亭序》等书法作品,大多就是唐人以双钩填墨手法制作的摹本,而这些“副产品”,却是比一万道灵符神文还要宝贵了。

        (摘自《雾里看方术》,故宫出版社2011年12月版,定价:3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