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教育经纬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4月01日 星期日

    加拿大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立精神

    李桂山 朱柯冰 《 书摘 》( 2012年04月01日)

        孩子的独立自主和自立精神

        从孩提时代起,他们的家长和幼儿及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就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让孩子从小独睡一张床,即使孩子哭闹,父母也不哄抱,他们认为孩子哭累了自然会停下来睡觉的。我院的一位留学生在加拿大和房东相处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彻底感受到了文化上的休克。她在写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里提到,“……房东家的孩子哭了一个小时,嗓子都哑了,可是没人管她。我听着心疼,就进她的房间,想要抱抱她。这时房东进来了,他向我严肃地说道:‘get out here!’我当时很想哭。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实在是想不通,心里很是委屈。可后来房东对我解释说:‘孩子哭,不要去管他,他会自己睡着的’。”

        加拿大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我们在加拿大访问时,看到过邻居家的两个小男孩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撞到了一起,站在一旁的家长却“袖手旁观”,大声对他们叫喊,“Good boy!Don't cry!Get up yourself(好孩子,不哭,自己爬起来)”。年轻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凡事都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他们会问孩子喜欢吃哪一种冰激凌、哪一种饼干、哪一种味道的薯片,或是喝哪一种味道的果汁等,并尽量满足孩子的意愿。在饭桌上,家长也经常询问孩子是想挨着妈妈坐,还是挨着爸爸坐。加拿大的父母往往会主动给学龄前的儿童一定的零用钱,这是为了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零用钱后,孩子可以自由支配。他们要学着计划花钱,节约归己。一个周末,我和加拿大的几家朋友一起到公园游玩,当他们五、六岁的孩子们想吃冰激凌时,这几对夫妇都给孩子钱让他们自己去买。大人们认为,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反而会要求买这买那。给了零用钱让他们自己花,他们就学会了计划和节约。总之,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他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决定。因而,父母和子女一起讨论或争论问题的场面司空见惯。但是,只要孩子们的工作干得出色,父母定会不吝称赞,奖励有加。孩子有时不听话,父母也会避免在生人面前批评孩子,尽量维护他们的自尊。

        少儿送报的现象在北美极为普遍,这也是家长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精神的又一体现。有时他们的父母甚至会专程帮助孩子送报纸。而且,少儿送报似乎已经被默认为一种传统。如果追溯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的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富兰克林。街头卖报是富兰克林创业史中很有价值的经历。加拿大总理皮埃尔· 特鲁多在他小时候也曾送过报纸,还在饭馆打过工。许多企业界的名人都有少儿送报的经历。1996年竞选美国总统的亿万富翁佩罗,也在少年时期送过报纸。北美人认为,这样做会使孩子从小接触社会,体会到金钱来自劳动,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当今的一些父母更是为此不惜花费精力和时间。有时由于孩子幼小或天气不好等原因,父母们会特意早起,专程驾车帮助孩子送报纸,用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鼓励和支持。父母总是鼓励子女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他们灌输要在自己的领域中成名成家的思想。为此,他们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

        加拿大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始终要有成人的陪伴和监护。加拿大法律还规定,不许把孩子单独关在家里作“留守儿童”,否则警察就会干预。因此,如果父母遇到外出参加聚会的情况,或者有需要出门而又不便带着孩子,他们大多会把孩子带到教会让人帮忙照看,或者请来保姆做小时工进行照看。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孩子的快乐心情和特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老年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立精神

        和中国老年人不同,加拿大的老年人处处表现出不服老,他们最不喜欢被别人说成年事已高,因而事事表现出能够自理,不需要帮助。他们宁愿自己住进公寓或老人院,也不愿意到子女家里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有能力,而且愿意独立地支撑到生命终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加拿大老年人独居的现象已经不再陌生,这种现象被称为“老年人空巢” 。这种现象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加拿大所崇尚的独立自主和自立精神。具体来说,是体现了加拿大老年人的自立精神。

        有一位70岁的加拿大老太太来中国旅游,在登长城的时候显得很吃力,我们主动上前搀扶,她却不大高兴地说:“I can certainly manage myself.”  (我自己能行)。我的好友赛纳先生的父母曾和我一起参观芝加哥历史博物馆,他们二老当时已步入耄耋之年。一方面,我很担心他们这样的高龄很容易疲劳;另一方面,我也理解他们的心理。所以我并未表现出过分关心,而是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思维,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说:“你们走了好几个小时了,还如此充满活力,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他们听后非常高兴,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如果我们给一位外国老人让座,他可能会因为误解为对他健康状况的轻视而生气。

        加拿大老年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实例举不胜举。只要身边没有合适的亲人照顾,他们就搬进老人院。在加拿大,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自己居住在一所大房子里,还要自己驱车去商场购物买菜,很少看到老年人与子女或孙子女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我的好朋友迪恩·道尼博士的母亲已经91岁了,她有儿子、孙子、重孙女、重孙子。由于这些晚辈都有工作,不能全天候看护,所以她很高兴地住进老人院。老人院里的老人公寓条件十分便利,无可挑剔。公共服务区内设有餐厅、图书馆、体育活动室、棋室、练歌房、教堂等一应俱全。道尼博士的母亲所居住的是约五十平方米的套间,有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每月的租金是1800加元。虽然较普通的价格高一些,但是老人们都选择住在这里,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老人们自己的天地,而且,这里还可以提供24小时的紧急服务,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可以立即有救助人员。我随道尼博士多次去过老人院看望他的母亲。通过和老人院里的老人们交流,我才发现,虽然不愁吃穿,但言谈说话能够透露出他们其实很孤独,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常常过来探望。亲人一来,他们很兴奋。尽管加拿大有相当完善的福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老年人在情感上却少有寄托,他们与自己的后代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有时会感到无助、孤独。当我介绍中国传统的老年人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很羡慕我们中国传统中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孝敬。

        中国人喜欢子孙满堂,儿孙绕膝。这种生活方式与加拿大人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中西家庭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尊敬和谐,西方人推崇自由开放。有史以来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沿着“母亲河”——黄河繁衍生息,因此渐渐形成了群居的生活方式。然而,发源于古埃及的西方文化因为吸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文化,打破了当地的亲属关系,并唤醒了个人意识,因而使得个人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上述所说的独立自主,而并不是依赖于家族来谋求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下的家长依赖子女,而加拿大人则赞同独立。许多中国家长甘心为自己的孩子牺牲一切,因而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孝顺来报答自己。儒家文化提倡“唯父母是命”、“父母在,不远游”,尤其是中国农村或一些边远山区,父母更是把生儿育女当做自己将来养老的依靠和保障。而西方父母则并不求回报,他们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抚养自己的孩子成长不是为了防老,而是努力使其成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中国文化敬重长者、遵守传统,西方文化则提倡平等、自由。千百年来,孝敬父母已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在中国,家庭团结是凝聚力的体现。但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建起的“孝道”大坝正在被西方概念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四世同堂”  日渐依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今常见的是一对年轻夫妇照料两双父母,而四个老人和一对年轻人住在一起在客观上是难以取得平衡点的。

        在加拿大,就连两代同堂的华人家庭结构也不多见。西方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如今,曾经被中国家庭认为是决策者的父亲角色已不再拥有完全控制权和决定权,也不再干涉子女的个人生活。尽管在部分传统家庭和一些不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这种现象,但孩子们对于职业和婚姻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传统的束缚。几十年前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们试图让自己的儿女保持他们认为的传统中国文化,但那是徒劳的;而年轻的一代人也发现,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不能迎合家长的所有要求;于是家长的权威性受到威胁,便放手让子女们自己去选择生活,实现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就不情愿再与父母同住。久而久之,这些老年华人也逐渐加入到独居的行列中,就连那些刚刚来到加拿大的华人父母们也很快意识到这种“不得不”的观念改变了,有些移民老人也很快住进了华人老人院。他们不愿做子女的累赘,而且在老人院里能找到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在华人老人院里能讲自己的语言,生病了也能有华人医生帮忙治疗”。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不仅从社会群体的角度上影响了老年华人的思想观念,更主要是从家庭观念上直接改变了他们日常的、习惯的生活方式。许多亚裔华人子孙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深信北美人自我选择发展道路的人生哲理,在选择视野、建立家庭方面坚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有些华人父母往往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于是会与子女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异化与冲突。我曾几次想帮助在加拿大的华人父母解决他们与子女之间的问题。但是,这些华人子女则会感叹地说,父母的生活环境与他们的不一样。这些年轻人自出生就生活在北美国家,尽管外表还是中国象征,但是思想里渗透的却都是被西化了的观念。他们不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生活目标,很多华人父母无可奈何。不难看出,加拿大华人新一代与老一代之间表现出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找到协调点。如此一来,双方便各奔东西。这些华人父母也走进老人院,加入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行列。父母一辈也逐渐理解了这种代沟,开始接受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的生活。毕竟,他们还是要生活在北美社会里。但是,每逢节假日,他们还是希望能与子女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美味佳肴、欢声笑语。

        不管是加拿大主流文化的老年人,还是其他族裔的老年人,他们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意识都极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把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独立性、自主性和高自尊。不少社会学家认为,两代人分居并不表示他们的关系不融洽,关键时刻,他们会给予对方鼎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分开居住给了彼此很多自由灵活的空间和时间,并有机会使他们建立与自己文化背景、人生观念相近的社会群体。如此,两代人之间既有个性解放,又有尊重理解,中西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切合点,不同的家庭观念也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中找到了平衡点。 

        (摘自《加拿大多元文化新视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版,定价:4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