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农牧业与水文明的崩溃

    [英] 亚历山大·贝尔 著 罗红 译 《 书摘 》( 2012年03月01日)

        我们选择吃什么,是我们个人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肉食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素食却只需要消耗更少的土地和水。对于地球资源的逐渐匮乏,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减少日常餐饮中的肉食量。

        在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下,美国军队入侵了伊拉克。这场战争将最发达世界的十几万年轻人带到了文明的起源地。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们也会感到饥饿,为了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人们建立了供应链,向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供给汉堡包这种西方食品。

        在伊拉克战争的专题特稿中,汉堡包是个高频词,因为这可以慰藉士兵们的亲朋好友以及全国同胞,让他们觉得战场上的孩子还好,他们有肉吃,所以境况不会太差。我们可以想象到,穿着棉制T恤的年轻士兵们把胳膊肘架在桌子上,大口吃着汉堡包。

        美食家们将汉堡包等快餐视为文明的堕落:人们一边走路一边啃着汉堡包,鼻子埋在松软的面包和加工肉片里,脸上沾满了番茄酱。批评者们说,食物应该是慢慢地享受品味的,也应该是用心去烹饪的,麦当劳里的童工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味道呢?

        汉堡包不仅为绅士们所鄙视,还有可能切切实实地影响到文明的未来。发达的西方世界钟情于肉食,然而其生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淡水的掌控。在卸下军事任务的压力后,大口嚼着汉堡包的美国士兵可能会有种安全而愉悦的感觉,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啃着的这个东西比他们正在为之战斗的化石燃料还要重要。不管这听起来有多怪异,事实确实如此。

        在人类所掌控的所有水资源中,70%的都被用来灌溉田地。生活用水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比例,而且在发达世界中,工业用水比例一直在降低,大概占20%。简而言之,全球主要的水问题就在于农牧业。

        对于人类来说,肉是一种奢侈品。人是杂食动物,但是杀死一头野兽比采集浆果或者植物要费力多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靠素食维持生存。我们可以通过人类捕猎的动物列表来计算一下费力程度和饮食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捕获的猎物已经被人类捕杀殆尽。现代奶牛的祖先欧洲野牛在很早之前就灭绝了,因为它行动迟缓,易于捕杀。水牛行动速度较快,可能也更聪明,但面对人类的捕猎手段它也毫无招架之力。

        在人类文明史上,过去很长的时间都是以素食为主,而今天我们的饮食中肉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个重大转变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发生的。引起这一转变的原因令人备感意外,那就是瘟疫。黑死病一波又一波地横扫欧洲北部,如镰刀割草一般,大大削减了欧洲的人口,而这就意味着土地耕种劳动力的减少。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根用蔬菜和粮食作物较难种植。而蓄养牛、猪、羊等家畜就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搭好圈之后,再要几个工人来喂养牲畜就可以了。

        对于全球水资源来说,一头牛会带来很多问题。这种行动缓慢、性情温和的动物支撑了多种产业。牛肉既可以作为生肉直接售卖,也可以作为加工肉品夹在汉堡包中,牛皮可以晒制成皮革,牛奶则可以加工成多种乳产品。从牛身上,我们受益良多。但不幸的是,它也悄悄索取了高额的代价:单是喂养一头,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水。

        我们来设想一下自己正在给一个身在伊拉克的士兵准备食物。面包和汉堡包所用的小麦需要150升的水,再来个奶昔的话就是1000升,汉堡包要3000升,餐后冰激凌大概要1500升。如果这个士兵得用水来付餐费的话,那么他开一艘大油轮来也只能买得起这么一顿午餐。

        如果我们只是偶尔奢侈地享用一下肉食,那么用水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现在整个世界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采纳了西方的文明和发展模式,从而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对肉制品的消耗量正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正如水利专家菲利普·保尔(Phillip Ball)所说:全球家畜养殖每天要消耗约600亿升水,给用水施加了额外的压力。西方国家富含肉类的饮食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地球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和水让全世界都去享受这样的饮食。

        大片的灌溉土地被用来种植耗水量大的饲牛作物。全世界一半的小麦、80%的玉米和大部分大麦,都是用来饲养猪、鸡、牛等家畜的。饲牛作物的种植要耗费1.1万升的水。为了种植饲养肉牛所需的苜蓿芽,美国得克萨斯南部和墨西哥已近乎贫瘠的田地正在耗尽科罗拉多河最后一盎司重的水分。而为让美国市民每天可以享用汉堡包,里奥—格兰德河(Rio Grande)几近断流。

        养牛业所带来的问题还不止这一个。除了饮牛用水以及饲料种植用水外,对牛肉的大量需求还对土地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牲畜需要开放的牧场,这就意味着人们要砍去树木及其他植物。长此以往,土地就会失去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在过去,盘根错节的植被让土壤保持肥沃,而现在这里成了水土极易流失的平坦草原。据估计,全球有33亿头食草牲畜(包括羊在内),而人们对这些牲畜的过度放牧毁掉了20%的牧草地。

        曾经慵懒地漫过土地、沉积下丰富矿物质的河水,现在急匆匆地流过,冲走的泥土甚至堵塞了河道。几千年前,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人们就遭遇过这一切,并被迫迁移到下游的苏美尔。随着肥沃的泥土被河水冲走,他们也跟随着泥土的脚步迁移。砍伐树木似乎只是改变了景观,但它极易导致环境恶化。曾经能够蕴蓄水分并满足人类定居需求的土地,现在已经无法为人类所居住了。据估计,每年都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受到侵蚀而流失。

        驻扎在伊拉克的军队不太会去思考汉堡包影响全球水资源供给的问题。表面上看来,他们来到伊拉克是为了对付虚构的威胁,并建立民主制度。再往更深层次探究,我们知道他们是为了西方利益而争取这一地区的石油储藏。石油这种重要的物质是埋藏在地下的,说到这里,士兵们也许能对水危机有所理解,因为地下水也是埋藏在地下的,而我们已经抽干了大部分的水井。

        人类对水进行控制的最初尝试就是从水井开始的。公元前8000年,在今天塞浦路斯(Cyprus)的地方,人们挖掘了深10米的水井。这是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那时的塞浦路斯气候湿润,而且井的位置就靠近天然泉水,所以人们似乎没有必要寻找额外的水源。更奇怪的是,当挖10米的深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时,水井挖掘的年代却早于金属的发现。考古学家猜测,挖掘这些水井是为了防备干旱的年份。

        如果说挖掘水井曾经是审慎之举,是为不利年景所做的长期规划,那么现在就恰恰相反了。就像银行家们以发展的名义烧钱一样,文明利用地下水进行大肆挥霍。以印度为例,从1960年起,印度水稻产量在绿色革命的推动下增长了两倍,也使得印度的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今天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12亿,而这些人口都需要一日三餐。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后,便开始建设一个大型大坝项目,但是这个项目也只是部分完成。这些大坝引来的水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解释印度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归根结底,还是柴油发动机和水泵在起作用。通过地下水的开采,印度满足了人口增长所需的粮食。一位专家表示,印度自1980年后为水泵支出了120亿美元,每年抽水量达2500亿立方米。然而,不幸的是,印度的降水每年只能补充1500亿立方米的水量。

        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建厂生产时,西方社会运动人士为之愤怒,他们指责这个饮料制造商是偷水的贼。这场斗争再简单不过了:一边是可恶的全球化公司要售卖甜汽水,一边是善良的本地人民要保护自己的粮食。但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可口可乐确实在抽取水资源,但是绝比不上农业抽取水资源的速度。因为地下的水资源已经枯竭,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和古吉拉特邦大片大片的土地现在都已经荒芜。农民只好来到城市,成为贫民窟的一员。相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社会运动人士更应该向耗尽了印度水资源的当地土地所有者提出抗议。

        联合国环境署(UNEP)表示,地下水,就是那种被印度嗡嗡运转的水泵抽取出来的宝贵资源,缓解了20亿人口的干渴,但它正在减少。这足以令人感到恐慌,因为全球农业中40%的作物种植依赖的都是蓄水层。毋庸置疑,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但问题是如何改变。有些人搜集了关于水资源前景黯淡的各种消息,认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将陷入人间地狱。但是,也有人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基地位于纽约的世界观察研究所认为,这预示着灾难的到来。反对者则认为,事态绝对没有这么糟糕,他们提供的证据是一些选择性数据和时事因素,比如目前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效率还不高。我认为与其在这些数据中迷失方向,还不如将目光放到全局。美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水稻及玉米的传统种植区域,正在面临水源枯竭的威胁。我们地球上湿润的北方世界确实有可能部分取代这些地区的作物生产,但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地理政治问题。地球上干旱的南方世界是不是想要依赖湿润的北方世界来提供粮食?如果水井枯竭了,人们又该从哪里获得每日饮用所需的清水呢?

        (摘自《水文明的崩溃》,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2年1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