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经济生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谷贱伤农”:亟待走出的现实窘境

    徐国芳 《 书摘 》( 2012年03月01日)

        土豆、大白菜等农产品频频陷入“丰产歉收”的怪圈,让人禁不住想起叶圣陶先生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谷贱伤农”,难道是农民无法逃离的窘境?这一沉重的命题,不仅关乎CPI,关乎未来的粮食安全,也是中国走向真正的大国强国之路上必须回答好的。

        2011年4月16日上午,山东39岁的菜农韩进自缢弃世,留下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自杀的原因是6亩田,1万余元资金投入,两三个月持续劳作,换来的竟是8分钱一斤的伤心菜价。    

        2011年春季以来,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地区部分品种的蔬菜出现滞销。菜价暴跌成为全国各地菜农不得不面对的痛苦事实(和去年同期相比,各地批发菜价跌去50%左右)。一些地方的农民家里的菜根本就没有人要,只能碾碎了在地里当肥料,或者让人拿去喂猪。 

        悲壮的事实再一次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经济学原理:谷贱伤农。然而,面对这个老问题,为何我们总是没办法解决?总是要让辛苦的农民兄弟付出血汗之后,还要付出生命?

        悲剧何以发生?

        本来,农产品市场景气波动是市场正常表现,去年价格高,农民就会扩大生产,今年产量就会增加,价格会走低,等今年产量高、价格低了,明年产量又会减少,价格又会走高,它有一个周而复始的变化,是一个市场现象。但是像去年、今年这样的大波动就不是市场自然波动可以解释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放到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正确理解。   金融危机后,发了太多的货币,有自身超发的,有外源性增发的,总之是流动性泛滥。泛滥的流动性一开始被房地产吸收,当房地产因为高房价而受到打压后就流向别的行业,包括农产品。你看去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在泛滥的流动性下很多农产品、大宗商品已经不是简单的商品了,而是具有了资产的性质。  具体到蔬菜市场来说,菜价涨人们囤菜,囤菜于是菜价愈加上涨。电视报道有人因为囤积大白菜而一下子亏损一百六十多万元的。上百吨大白菜放在冷库里,因为售价不足以弥补电费、冷库费、人工费而不得不弃菜逃跑了。去年大白菜在产地都是1元多钱一斤。所以今年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北方的气候良好而导致的蔬菜丰收,更有在去年高价刺激下菜农扩大生产而大幅增加的蔬菜供给,以及去年因投机而囤积的大规模的蔬菜存货。然而蔬菜需求却是基本稳定的,不可能说白送你就多吃多少,于是生产过剩的矛盾就成为无可避免的事实。  

        韩进自杀事件发生后,商务部接连发出通知,要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在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召开产销对接会,直接采购“卖难”蔬菜的同时,突出蔬菜流通设施的公益性,建设一批社区平价菜市场。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蔬菜;研究在城市特定区域和时段,设立免摊位费的“周末市场”。  

        应该说,政府的心意是好的,然而,不是有好的愿望就有好的结果。哈耶克说,正是美好愿望把我们带向地狱的。    

        这么多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府的“有形之手”总是在不断地干预市场。菜价高的时候,老百姓喊贵,就进行限价;菜价低时,农民受伤了,不愿意种菜了,又急急忙忙地出台一些鼓励措施。    

        以今年的菜价为例,去年价格上涨,本来就意味着今年产量会增加,价格会下降,然而政府在去年菜价上涨的时候,采取的是鼓励生产的办法。但是去年鼓励生产的措施,并不能增加去年高菜价下的蔬菜供给。因为蔬菜种下去,不可能第二天就收获,总得要等两三个月,而三个月过后,蔬菜已经是过剩了,政府的鼓励措施不但没有平抑市场波动,反而加剧了供需矛盾,制造了市场波动。所以,去年、今年的市场表现,恰恰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剥夺那位农民兄弟生命的不是市场的自发性、无序性,而是政府的好心办坏事。这才是问题的真相之所在。    

        由于农产品价格对CPI影响很大,直接影响通胀水平,所以很多官员和学者一说物价,先要拿农产品说话,要控制物价首先就控制农产品价格。但这样做究竟结果怎样?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粮价是控住了,但物价还在飞快上涨,尤其是油价、房价,几乎像脱缰的野马。 

        其实,我们就是让粮食涨一点又怎样?农产品涨价是物价上涨的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调控物价的这一刀砍偏了,受伤的是农民,成本上升而农产品价格不涨,严重挤占农民的收益,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重挫。    

        今天的市场败象其实不是市场本身的错,而是政府一些作为引发的结果。要不是政府超发货币,流动性泛滥,引发投机行为;要不是政府把中间商挤出,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要不是政府在价格高企的时候鼓励菜农扩大生产,导致了蔬菜更多的过剩,市场波动不会如此剧烈。要解决的恰恰是政府的这些作为,还市场健康运行本来需要的环境,而不是在蔬菜供不应求、价格高企的时候去鼓励生产,在蔬菜供过于求、价格低廉的时候又去补贴菜农。 

        一般来说,政府没有能力拥有组织生产和交易的分散信息,其行为难免具有滞后性。事实上,如果政府真的有能力干预市场,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也就不会失败了。 

        但是,我们的政府却总是抑制不住当“管家”的冲动,拿蔬菜来说,各地都有个菜篮子工程,而且都是一把手来抓,这其实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抓不了,你越抓越出问题。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能破坏它的这个功能。市场会不会犯错误呢?会,但市场错误不会如此巨大。而且不能有点波动就去干预,就要避免,那不行。市场是有规律的。只有在市场规律的约束下,生产者才会增强风险意识,理性组织生产和投资。如果政府总是想着去干预它,不是鼓励,就是补贴,生产者反而没有规律这个概念了,没有风险意识了。

        如果政府要干预,应该做的是降低交易费用,降低税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而不是简单地鼓励生产或者补贴菜农。要不要生产,生产多少,怎么生产,这不是由政府决定的,是由生产者自己去决定的,政府要考虑的是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一个低交易费用的市场环境。

        不要“谷贱伤农”,要“藏富于民”

        “谷贱伤农”,从表层看,是由于菜农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底端、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但从深层次看,其实是农业的收益率低。中国至今还是农产品的廉价时代,农产品价格永远撵不上生产资料和物价上涨的步伐。尤其是去年以来,通胀预期节节上升,但围绕粮食的定价体系从未得到梳理,粮食价格甚至受到人为打压。这就出现了市场上的一个怪现象:各种产品都在涨价,只有农产品保持纹丝不动,甚至还在降价。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被明显异化。    

        要从根本上将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就意味着政府应改变一直以来农业补贴其他行业发展的状况,此中关键就在于要放开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以农业补贴其他行业,一直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策略——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压低一切农产品价格来支持城市重工业化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的存储、进出口、价格制定等市场化改革始终没有推进,粮食价格如同国内的资源价格一样处于严重的低价状态,这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最近的一轮通胀过程中,政府还是通过向市场上大幅抛出储备粮来打压粮食价格,结果是CPI虽然稳住了,但却是以牺牲国内最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来实现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正是不断上涨的农资价格和不断下跌的粮食价格。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粮食跨境走私的猖獗,就反映了国内国际粮价相差悬殊的现实。    

        现在有一种说法,农民是分散的生产商,谈判力量弱,要联合,要公司化规模化种植,要成立农协,来增强他们的博弈能力和定价权。如果这是农民自发的需求,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政府不要去推动这个东西,当然也不要去反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这些事情让市场去做。政府要做的是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有效的产权保护、良好的法治环境。    从中长期来看,因为劳动力价格在上升,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包括蔬菜价格会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我们不可能永远维持一个低的农产品价格,除非我们经济不发展,除非我们工业不发展,因为工业发展意味着农业的机会成本在提高。农产品价格并不是由农业生产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做工业的机会成本决定的。所以,农产品涨价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再说了,农产品价格不上升,农民的收入怎么提高啊?实际上,人为压低和拔高农产品价格都是错误的。政府人为抬高农产品价格,或者变相补贴农业,将导致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不愿意到工业上去;工业用地价格高,这等于是间接提高工业化成本,阻碍工业化的步伐。最终,我们的绝大多数农民要转到工业上去,农产品价格要上升,一些农业用地要转为工业用地,这是趋势,这个趋势总体来说收益大于成本,不是坏事,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阻止它。    

        农民兄弟们提供的是社会稳定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东西——粮食。没有房子,没有电视,都可以,但是没有粮食绝对不行。如果他们的积极性一直受到打击,谁还愿意来生产粮食?  

        其实,换个角度想一想,让农民增收也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钱了,中国的内需就上来了,中国的经济才会更健康、更稳固地发展。  这些年来,中央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这都是非常好的。但从根本上,还是应该提高农业收益率。这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应该放开农产品价格,让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在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的基础上,实行主要农产品保护价、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补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降低农业风险等。    

        二是通过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农业是高风险低产出产业,依靠农产品脱贫十分困难。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给予农民高额补贴,减少农业人口,甚至以金融机构为先锋,抢夺大豆、玉米、小麦等重要产品定价权,以增加农业附加值。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中,政府的农业补贴占到1/3还多。如美国专门通过了“农产品补贴法案”,10年来,对农业的拨款增加到1815亿美元,从而让农民真正旱涝保收。虽然我国现在还没有条件像发达国家一样,但我们应随着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适度增加补贴,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可以预见,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会带来一定的通胀,但我们也应该慢慢消化,而且,我相信,一定是可以消化的。如果这些措施得到落实,我相信,农民无论种什么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就不会反复出现“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现象了。

        (摘自《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定价:3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