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教育经纬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1月01日 星期日

    父爱整体缺失的年代

    曾子航 《 书摘 》( 2012年01月01日)

        父亲要么太过严厉,要么总不在家,构成了我们对父亲的总体印象

        前不久,西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并持刀杀人一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外表斯文、家庭完整的独生子,为何会在开车把人撞倒之后,不仅不及时救助对方,反倒丧心病狂地连捅六刀,置人于死地?

        在庭审中,公众首次听到了药家鑫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我从四岁起,就天天练钢琴,每天除了弹琴就是学习,稍有差池,就会遭到父母的殴打。学习不好,父亲就把我关在地下室不让上楼,我很多次都想过自杀,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案件公审期间,媒体先后采访药家鑫的父母、同学、朋友,找到了这个外表看上去很斯文秀气的男孩子为何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凶残”的心理根源:药家鑫是家中独子,母亲对他宠溺有加,但父亲对他却严厉到近乎苛刻的地步。由于药家鑫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他。但军人出身,退伍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父亲却总是给他提出过高的标准、过严的要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不许在外面玩得太晚,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是一顿暴揍,哪怕成绩好了,父亲也从未露出满意的笑容,更从不表扬,只会说:  “别老翘尾巴,你还差得远。”甚至有一次父子吵架,药家鑫的这位父亲居然还说出了“你长得这么丑,没人会喜欢你”这种极度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来。药家鑫后来一度想去整容,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父亲过度贬低的结果。

        药家鑫的一位朋友对他性格的总结就是:极端、叛逆、多疑。“他的生活环境太狭窄了,以至于他没机会接触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他对受害者痛下杀手的根源,他不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药家鑫对自己这些年成长经历的主要体会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

        药家鑫对父亲的这种恐惧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开车撞人并持刀杀人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既不是投案自首,也不是四处躲藏,而是害怕父亲知道,他说,“我去投案自首那天,我害怕我爸爸,害怕见到他。”他甚至阻止母亲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也就是说,他当时最不好的感受,不是惧怕死亡引起的,而是恐惧被父亲发现。

        对于药家鑫的疯狂行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是父亲从小对他的过分苛求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滋长了戾气。他对父亲既害怕,又愤怒,但又不敢表现出来,一个偶然的撞车事件,受害者被撞之后偷偷记下车牌号这一举动,突然之间激起了药家鑫的怒火,于是对父亲的种种不满,加上害怕索赔带来的种种麻烦(其实潜意识中是害怕父亲得知此事以后会对他不依不饶),导致了这个外表看上去很文静的男孩子瞬间变成了“杀人恶魔”。

        我不懂犯罪心理学,在这里,我不想深究药家鑫犯罪的深刻心理因素,而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健康的人格培养从何而来?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应该说,药家鑫的父亲不是不“教”,他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但这种近乎严厉的“教”却适得其反,不仅未造就一个人见人爱的“天之骄子”,反倒让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心理扭曲,整天生活在一种迷茫和痛苦中,一个突发事件,就让他人性中最恶的一面彻底暴露。药家鑫之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我认为他的父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不由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他早期杂文集里面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当然,我们生活中很多父亲并非像药家鑫的父亲那样“不近人情”,他们也很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父爱无疑和母爱一样伟大,但一直以来,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似乎遥远而又模糊:不是太严肃就是有点儿近乎严厉,和子女的距离太远。前不久我应邀去参加一场心理类杂志举办的有关亲子教育方面的座谈会,到场的不少90后孩子坦言,在成长过程中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因为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很少顾家,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基本是“缺失”的。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大多是母亲、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父亲呢?忙着挣钱去了!中学的家长会,母亲来得多,父亲来得少。看学生的作文,涉及家庭的内容,感觉母亲总是在唠叨,父亲总是不在家,一位中学班主任当场感慨:有时父亲偶尔到学校给孩子送一件衣服或是在家同孩子交谈几句,孩子们都感觉宛如过年般快乐。

        一家青少年杂志两年前在中学生中搞过一个调查,在谈到和父亲的关系时,只有30%的孩子承认和父亲关系融洽,40%认为父亲太严厉,难以亲近,而60%经常感觉不到父爱,因为父亲太忙,总是不在家。这也是为什么歌颂母爱的文章甚多,但歌颂父爱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父亲是严厉的,甚至有时会感到有点儿不近人情,要不就是父亲总是离我们很远,三天两头不在家。

        我是70后,上小学那段时间父亲也经常出差在外,很少见他,偶尔回来也只是问问学习成绩怎么样。现在大多数80后90后的父亲比我们那时候的父亲还要忙碌,还要拼命,跟儿女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要么父亲太过严历,要么父亲总不在家,这两道风景构成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在成长阶段对父亲的总体印象,有的朋友开玩笑,从小到大对父亲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背影。难怪朱自清歌颂父爱的《背影》如此深入人心。可惜,背影始终是遥远模糊的,这两年,媒体在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男孩子越来越柔弱,这跟“父亲”整体缺失有很大关系。

        如今的男孩子大多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的“女儿国”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不同的榜样。但最初乃至最大的榜样则来自我们的父母。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格、性格乃至言谈举止、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是被父母塑造的。父母中跟我们性别相同的一方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深远。所以,女孩通常由母亲打造,男孩则首先向父亲趋同。

        然而,很多男孩子从小是生活在一个父亲乃至成年男性严重缺失的“女儿国”里,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被各色各样的女性包围着,女助产士把刚刚降生的他们抱进婴儿房;后来又在妈妈的怀抱里长到三岁;进了幼儿园,面对的又是阿姨和姐姐们的关怀;上了小学、中学,除了体育老师,他们的班主任、语文数学和其他科任老师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成年女性,唯一的成年男性角色——父亲又常常不在家,试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子,他的男性人格又该如何培养?怎样健全?如今独生子女特别多,他们的父母,尤其是父亲非常忙碌,跟儿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样的男孩跟大观园里面的贾宝玉有何区别呢?现在80后的男孩在成长乃至恋爱婚姻中出现种种的问题,跟父亲总是不在家或者父亲对孩子太过严厉、太过疏远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可否认,男孩与女孩在他们各自的成长阶段,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女孩从小就少不了母亲和成年女性的陪伴,而男孩却很少从父亲和其他成年男性(偶尔会有爷爷或外公)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很多男孩虽然长大了,却并没变成男人,只是变成了更大的男孩,他们永远无法具备成年男性那样的坚毅、刚强、果敢和内涵,他们虽然具有男人的躯体,却只有男孩的情感。由于他们很少从父辈那里汲取足够的营养,他们大都发育不良,他们不懂得如何走进正常男性的世界,不懂得跟其他男性和平相处,他们总是孤独而迷茫,敏感而脆弱。

        一个人对父亲的态度也会影响他对其他长辈的态度。如果你不相信长辈实际上就是不信任自己的父亲;你跟领导刻意疏远。你也一定曾经跟你的父亲刻意疏远过;你总是挑战权威,在你的少年阶段一定总是向你的父亲进行挑战。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犯罪心理学家,他告诉我,少年犯罪当中很多都是父爱缺失者,他们要么很少跟父亲在一起,要么就是父亲不称职,他们的犯罪行为只不过是想引起成年世界的一种注意。药家鑫杀人也是如此,某种程度上,他对父亲的不近人情乃至暴虐极度不满,其实他在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他父亲的这种不近人情,他对受害者偷偷记下车牌号以后的暴虐行凶其实就是对父亲的一种暴虐还击。

        我记得若干年前曾经认识一个85后的小演员,他从艺校毕业后一直在漂着,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角色,其实男孩外在条件不错,也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就是性格有点儿孤僻,不喜欢也不善于跟人打交道。有一次我通过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总给他介绍了一个剧组的面试机会,结果到了约定时间,他居然没去,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事先给那个老总打过电话,觉得老总不是特热情,他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原来他的这种社交恐惧症源自他的残缺的童年,小时候父亲就跟母亲离异了,他一直跟着母亲单过,十岁以后就没见过父亲,父亲给他的印象也是既严厉又疏远,他的成长世界里也是女性长辈居多,男性缺失。他说他特别不善于跟一些年长的男性打交道,尤其是一些领导,如果对方稍稍表现出冷淡,他就想逃避,因为这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他的父亲。实际上他那次拒绝面试,其实是拒绝那位老总,更是拒绝他的父亲,拒绝的背后还是害怕被拒绝,这其实都是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长辈在他成长阶段出现空白点导致的不自信。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确需要以父亲为首的男性榜样的支持,母亲不管多么疼爱他、关心他,也始终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从童年时期到长大成人,男孩都需要与那些心智健康的成年男人生活在一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需要不同年龄的男性来引领自己的成长,包括他的爷爷、外公、父亲、兄长、叔叔、舅舅等等。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他身上的男性特质就会像长在树枝上的叶子一样尽情舒展,他就会表现出足够的责任感、忍耐力和承受力,他的孤独和迷茫也会逐渐远离他,他就会由一个孩子长成真正的男人。反之,他会像一艘失去航向的小舟一样迷失,甚至他的男性角色认同会出现扭曲和变异。很多男同性恋者都是因为在成长中跟父亲远离或者男性榜样缺失,造成他对自己的男性认同出现障碍。

        药家鑫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由于父亲太过严厉甚至近乎暴虐,而母亲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溺爱,这就使得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跟父亲谨慎地保持距离,近乎疏远,而跟母亲过分亲近,因此,药家鑫的心理认同有明显趋向母亲甚至女性化的一面:比如他过于爱干净、爱打扮,太注重自身外在形象,考上大学以后,外公奖励了他一万元,他居然去割了个双眼皮。还有他的心智很不成熟,总是像个没长大的小男孩,这说明什么呢?他并不缺父亲,但缺少父亲足够的关爱,导致他在心理上不愿认同父亲。在药家鑫身上我们看不到药家鑫父亲军人的气质。这就给我们很多做父亲的敲响了警钟,如果你对儿子只是一味地严厉管教,缺少足够的爱和关心,儿子在心理上就会不愿认同你,而倒向母亲那边。

        (摘自《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中信出版社2011年9月版,定价: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