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中国社会弥漫“弱势”情绪

    《 书摘 》( 2011年11月01日)

        中国社会中弥漫着“弱势”情绪,不仅仅农民、工人、小商贩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连官员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但这种全民性的“弱势”情绪是有害的。

        一种“弱势”思考方式似乎正在中国社会蔓延,日前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知识分子和白领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45.1%的受访党政干部也把自己归入“弱势”的行列。有人戏称,中国正进入一个“全民弱势时代”。

        这个图像看上去有些荒诞,这么多“弱势”的感觉异化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也仿佛把中国欣欣向荣的社会成就全都蒸发了。

        中国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但中国人各方面的权利这些年显然在做加法,弱势者实现公平的机会同样在做加法。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及城市赤贫人口的减少,中国的“弱势群体”规模在缩小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力量把“弱势”的悲情传播到如此广的社会面上呢?

        首先是中国社会不同分层的接触面空前扩大,每个人在社会上以不同角色出现的情况趋于普遍,大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中间层,都有过各种力不从心的遭遇,感受过“弱势”的人情冷暖。

        第二是对公平的追求成为中国现代思潮中最有吸引力的一面旗帜,而国家对公平的供给速度通常都跟不上舆论要求的速度,在很多国家,长期的市场经济传统或者宗教弥合了其中的不足,而在当前的中国,对公平的追求正在击穿在其他社会中通常有效的缓冲层。

        中国前30年意识形态关于公平的理想,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空气中得到更有气势的释放,中国社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还是对于市场经济,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拿来做公平参照物的,都已然是世界各国最精华的部分。

        或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现实,中国不是无所不能的,每个人都把个人的不如意上升到社会“公平或者不公平”的层面,对社会构不成建设性。这些年真正的弱势群体受到关怀,但中国社会没有力量去关怀心理上的“弱势群体”,相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应当是对真正弱势群体的关怀者。

        “弱势”思考方式的蔓延会加剧中国社会中相当复杂的情绪摩擦,增加中国社会充满“强弱博弈”的错觉,这对保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耐心显然不利。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中国需要重提、多提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以概念化的口号描述复杂的现实,引导偏执的感受和诉求。“弱势群体”应是典型的民生话题,它不应过多向意识形态的方向引申。

        中国的现实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不完美,但中国的国体性质又决定了中国在追求社会进步上的雄心勃勃。那么多不满在争相说出来,争取社会的关注,事实上反映了申诉者对国家和社会并非毫无信任的潜意识。

        中国是个大国,大国的性格注定会有丰富的细腻,也要有能够整理细腻的坚强。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尤其不能动不动呻吟,缩在市井的欲望中斤斤计较。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持自己的情绪,但舆论也有权利和必要不把这种情绪变成社会性的。

        (摘自 《环球时报》《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2010—2011)》,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定价:3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