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品味人生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拿着面包的男孩

    李玉莹 《 书摘 》( 2011年11月01日)

        今天早上醒得早,忽然有种要到外头吃早餐的冲动,于是催促欧梵快快起床梳洗,跑到就近的AU BON PAIN (法文意为好面包),那是我们惯常去的咖啡店,有著名的法国牛角包及长条面包。食物买过了,正准备坐下来吃,举头眼望前方,被一幅挂在墙上的法国大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中的男孩大概六、七岁,手拎着长达尺余的面包,脸儿带着欣悦的笑容跑着,他大概受他妈妈的嘱咐到面包店买了这条面包。

        照片拍于一九五二年,小孩如果还活着,算起来也近耳顺之年了。照片中的年代,生活水准比之今日素淡得多了,面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孩童买到一条好面包已经欢喜得不得了。仿佛面包不单是肉体的粮食,可能也是精神方面的一部分满足。尤其是法国人,他们对于面包特别喜爱,轰动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也是由于面包饥荒而起的。

        我正在看着照片中孩子发呆的时候,忽然邻桌来了一位花甲老人,他手中推来一大堆随身行李,大包小箱的有五六件,似乎是他家居的全部行当,都带在身上到处跑。他甫坐定,随即从大袋里取出记事簿,把刚从店员手中拿到的收据,仔细登记下来,然后摊开当日的报纸,边吃甜饼圈边读报,还不时口中念念有辞的,握着手里的笔杆,认真地摇将起来,我想他是在把心中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吧。我斜斜地横瞄了他的记事簿一下,厚厚大大的一本,写满了整齐优美的字体,密密麻麻地填了大半部。我坐在他旁边只不过二十分钟的时间,他已经写满了大半张纸。如此喃喃地私语着,似乎在“他手写他口”,如果他让我读他这些文字记录,相信会是极为感人的语言。记得多年前读过张炜的一篇小说,是关于乡村的一个孤独小孩的:他爱把思想都记载下来,他不善言语、认得的字也不很多,却单凭纯粹的感觉,把周边的人与事都以充满童真的触觉记将下来,令人读之涕零。天下之至文,莫过于此矣。眼前这位花甲老者,状似半疯半痴,谁敢说他不是一个天才?其实天才与白痴之分别,都只是谬于一线之差而已。

        看他的衣着,虽然不是很讲究,但在橙黄的衬衣上配了一条深紫色的领带,看来倒也懂得张爱玲对颜色的调配理论,完全做到参差的对照,让我直觉感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观上推测他可能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即所谓的露宿者,才会把家当都带在身上;可是,他衣着的整齐干净,却又不是一般的街头流浪汉轻易能做到的。如此看来他对生命的热爱却是令我感动。感动得叫我忽发奇想,想出以下的一段故事:照片中的小孩WILLY,从小生长于法国,家庭尚属小康,父亲在工厂里工作,养活一家大小。WILLY二十出头时偶然结识了一位从美国去法国的少女,于是他俩坠入爱河,结婚之后双双回到美国来,幸福的日子来了又去,数年前太太去世了,他落得一身孤独,靠着每月微薄的社会保险金,在波士顿城里四处流徙——他就是爱惜这充满文化气息的旧城——过着他的平常日子。外人看来是有点凄凉潦倒,或者在他的私下感觉里,却是如他孩童时代一样,为了买到一条好吃的法国面包而喜形于色哩!

        毕竟是几十年之后的今时岁月了,物质丰富、人欲横流、资讯发达;它们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人若要保持原来的纯真诉求,几乎是不可能了。但目下这位老者,似乎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般,悄悄然生活在独自营造的人文空间里。

        (摘自《恋恋浮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