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小人物系列杂文:浮世杂绘》,作者笔下的“小人物”,鲜活、生动,感觉他们就像我们“熟悉的身边人”一样,读来让人拍案叫绝,同时又会发生一些感慨,一些思考。
小媳妇
小媳妇不一定特指年龄很小的新媳妇,或个子很矮的媳妇,而是指心思、性格、作派偏小而不够大气的媳妇。
小媳妇之“小”,大都不是什么明显的缺点,有时甚至简直可以说是优点和可爱。比如她们通常都要用一生的努力来不断确认丈夫对自己的爱,动不动就要忍不住问一句:“你爱我么?”“怎么爱?”“爱到什么程度?”年轻的丈夫起初都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所有热情,大大地表白一番,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爱作一团。时间久了,做丈夫的对这种无聊的把戏就有些疲倦,心想都老夫老妻了,还总把那些酸词儿挂在嘴上干嘛?虚头巴脑的,像个美国佬。只要好好干活、养家糊口,不就结了?小媳妇当然也明白朴实劳动中蕴含爱的道理,但她就是不满足于此,总要变着法儿地让木讷的丈夫“说点儿好听的”。如果有一阵子听不到“好听的”,小媳妇的心理就不免有些失落、有些惆怅,觉得美好的生活中毕竟缺了点什么。
如果以为小媳妇对爱的确认只需语言,无需其他,那就错了。不论你有心还是无心,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对小媳妇而言,爱的确认不仅需要甜言蜜语,更需要必要的“物化”。她们希望丈夫最好时不时地“变”出点小礼物、小玩意,来表达他心里装着自己,每时每刻都惦记自己,自己充满了他整个的心。至于用什么“物”,“化”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只要心中有,鹅毛也贵如金。但在商品社会,感情的大小轻重,有时是要借助金额大小来衡量的。所以小媳妇嘴上不说,心里当然还是希望丈夫有出息、有实力,能给自己经常送些像样的东西。至于什么才叫“像样”,那只能因人而异了。
有时,小媳妇收到丈夫礼物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丈夫送了太便宜的东西,她们觉得丈夫小气、抠门儿,不看重自己,于是就有些愤愤然;如果丈夫送的东西很贵重,她们在欣慰和骄傲之余,又不免有些心疼,觉得这个家伙糊涂起来就不知轻重,也不想想咱家挣几个钱,怎能这样大手大脚?虽然这么想,心里毕竟还是高兴的。因为“糊涂”丈夫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有这样有情义、有气概的丈夫,还怕没有光明的未来么。
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小媳妇照例是喜欢逛街购物的。这样说或许还不够准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她们通常只是喜欢逛街,但不一定购物。即便是去购物,她们也常常转移目标、忘记所购之物,从一楼到五楼,再从五楼到一楼,没完没了地反复逡巡,对什么都兴趣盎然。只是一到了商场她们就好像忘记了自己的收入水平,什么都上手摸一摸,什么都恨不得收入囊中。她们这样一摸,做丈夫的心里就有些紧张,天价之物固然无力购买,就是普通物品个个拿下,恐怕也难免囊中羞涩。这样一想,就多少有些自卑,有些觉得对不起老婆。这种感觉让做丈夫的多少有些不爽,认为商场是个让男人没有尊严的地方,而自己的小媳妇,恰恰是强化这种感觉的人。男人有了这种感觉,小媳妇的购物气氛自然就不乐观了。修养好的,会闷闷不乐地跟在媳妇后面,一副悲壮的样子。修养差的,就可能满嘴牢骚、一腔怪话,最后大家败兴而归。
问题在于,这样的闹剧并不因一次上演而终生停演。往往是信誓旦旦以后不久,夫妻双双又走到街上,把闹剧变成喜剧。有趣的是,不管多聪明的小媳妇,只要一到了商场,智商立马打五折,对商品、对价格、对个人需求与不需求,通通没了主张。经常是花了大把的钱,稀里糊涂地拿回一堆废物。不管衣柜中挂了多少衣服,参加活动时永远还缺一套合适的服装。这种“缺”,最让做丈夫的恼火——前两天不是刚刚死乞白赖地买了一套时装么,怎么到时候还是没衣服穿呢!虽然现在男女平等了,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观念依然深深熔铸在中国男人的血液中。媳妇的“缺”,就是丈夫尊严的“缺”,就是丈夫无能、无力、没本事的同义词啊。
女为悦己者容。小媳妇买衣服通常都要没完没了地问丈夫“好看么”。嘴上是询问,心里想的却是肯定。丈夫如果实话实说,就显得有些憨头憨脑。只要那衣服并不难看,大可以“好看”答之,何必扫小媳妇的兴呢。再说她既然早已打好买下的主意,你说不好看,就有舍不得为她花钱的嫌疑,整个味儿就变了。在这件事上,小媳妇照例是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坏话的。
其实,何止是这件事,差不多在所有的事情上大抵都是如此吧。所以阅历丰富的老者就经常善意地告诫后生:勤快的媳妇是夸出来的!可爱的媳妇也是夸出来的!连大男人听句好话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何况小媳妇呢。
小半截子
小半截子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勤于尝试,乐于探索。虽然常常半途而废,甩下一大堆“半截子工程”,但不可否认,每一次尝试都很真诚,每一次探索都非常投入。充溢在血液中的热情,使他们无法抗拒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诱惑;徘徊在生命中的惰性,又使他们无力完成任何一件哪怕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们就这样在尝试与转移、探索与放弃中循环往复,永恒轮回,不知疲倦,不知所终。有人鄙视他们,说他们干什么都是五分钟热血,永远不会有像样的结果;有人嘲笑他们,说他们是狗熊掰棒子,掰一棒扔一棒。小半截子倒不以为然,说五分钟热情有什么不好?有五分钟热情总比没有热情好。何况没有五分钟热情哪来五小时热情?哪来五天五年五十年五百年热情?狗熊掰棒子又怎么了,你们光看到掰一棒扔一棒,却没看到下一棒和上一棒其实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棒玉米。每掰一棒狗熊都积累了自己的人生经验,每一次最后那棒都是成功含量最高的。贝利说他进的最好的球是下一个,狗熊为什么不能认为自己掰得最好的棒子是下一个呢?你们以为自己比狗熊聪明,其实谁更聪明只有上帝才知道。
和许多急功近利的人相比,小半截子有一种特别可贵的品质,就是重视过程胜于重视结果、重视内心体验胜于重视实际利益。有一阵子小半截子热衷于收藏各种玉器,什么玉手镯、玉挂件、玉观音、玉摆设了,什么缅玉、翠玉、羊脂玉、和田玉了,什么新玉、老玉、古董玉了,统统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人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你若以为小半截子财力雄厚得不得了,可以头不抬眼不睁地大肆网罗,那你就错了。你若认为小半截子是个玉器方面的专家,可以付出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你又错了。小半截子的经济实力在人群中充其量算中等偏上,温饱有余,衣食无虞,手中有几个闲钱,但毕竟有限,不敢挥金如土。这种不多不少,欲多还少的不尴不尬的局面,反而更加激发了小半截子对玉器的热爱。一段时间里,究竟为此投入几许,连他自己也未必说得清。
要淘玉,自然不能没有一点专业知识,不然不是甘做冤大头么?小半截子照例买过几本这方面的书。那种典雅的图书把件件玉器印刷得精美绝伦、呼之欲出,越发激发了小半截子精心选购的热情。不幸的是,那书好倒是好,就是专业术语太多,看起来过于繁琐。起初小半截子还耐着性子苦读,到后来就觉得有些不值,心想又不是搞专业研究,干嘛弄得那么假模假式的,所以书看半截儿也就放那儿了。
如今小半截子的玉器收藏也初具规模了。懂行的人约略看过,说其中自然不乏个别精品,但多数是花了冤枉钱的大路货。而小半截子照例不在意,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何况他也早已目标转移,玩起邮票了。
日常生活中的小半截子,是个典型的“一半儿博士”几乎干什么事情都是半截子。他倒不是有意半途而废,而是压根儿没觉得那事没有做完。他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差不多就行了,别跟自己过不去。”偶尔写篇文章,小半截子天马行空、文不加点,大有一挥而就的气概。写完之后连看也懒得再看,更别说反复推敲了。报社编辑拿到这样的“大作”,除了徒叹奈何,别无他法,只好孝敬纸篓,因为那压根是篇不成样子的“半成品”。兴之所至下趟厨房,小半截子更是潇洒有加,一副大厨派头,油盐酱醋,各种作料摊得到处都是。到头来烧出几样小菜,不是油多,就是盐少,不是欠火,就是缺水。再看厨房,仿佛刚被鬼子扫荡过一样,锅碗瓢盆,一片狼藉,整个给人什么都只干了一半的印象。
总的来说,小半截子是个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中的人。他只在意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得到别人的赞赏,自然高兴;受到别人嘲笑,也无所谓。他们善于宽解自己,也从不苛求别人。他们的喜悦与悲伤、得意与失意、愤怒与仇恨,都是短暂的、半截子的。他们很难长久地恨一个人,因为恨不到一半儿自己先忘了。他们也很难真正长久地爱一个人,因为他们爱的方式也是以“半截子”为特征的,总给人不到位的感觉。
他们毫无疑问是心地善良的好人,只是缺乏老百姓所说的“长性”,所以至今一事无成。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哲学,认为人生干嘛一定要“成功”呢?什么才叫“成功”呢?他们在自己无数个“半截”中体验一生的乐趣,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与小半截子又有什么相干。
只是,千万别让小半截子当领导,否则他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能不搞“半截子工程”。如若那样,老百姓就惨了。
(摘自《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金城出版社2011年6月版,定价: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