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里,对经济特区蓦然崛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改革开放的倡导者邓小平悄声来到深圳,他没做任何表态,但锐利的眼光已经明察一切。
1984年1月24日,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负责人刘田夫、梁灵光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深圳经济特区视察。下午3时许,在市迎宾馆六幢二楼会议室,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听取梁湘代表市委和市政府作的汇报。邓小平手里拿着一张市委提供的名单,由梁湘作介绍,一一认识市委常委成员和副市长之后,慈祥地慢慢地说:“试办经济特区是中央的决定,我的倡议,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看。”这几年来,邓小平听到了多少非难经济特区的话,听多了,是耶非耶?他的确想来亲眼看看,摸清底细的。
梁湘声音有些激动地说:“深圳特区是小平同志倡议下中央做出决定创办的。大家日盼夜盼,盼望您能亲自来看一看特区建设得怎么样,今天总算盼到了。您的到来,使我们很受鼓舞,感到是巨大的支持。”
杨尚昆说:“小平同志这次来广东主要是休息,值此机会到深圳特区来看一看。特区的事情,由国务院紫阳同志、谷牧同志亲自管。你们扼要地说说主要的情况,然后我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梁湘站在深圳经济特区规划示意图面前,将深圳特区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所辖范围、自然环境和人口等做了简明的介绍,然后汇报了四年来特区的基本建设工程和引进外资等情况。梁湘谈到创办特区几年来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特别是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5100万元人民币,1981年为2.03亿元,1982年为3.60亿元,1983年为7.20亿元。说到这里时,小平立即插话:“那就是一年翻一番啰?”梁湘答道:“是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率长了十倍多。财政收入去年达到三亿多,也比四年前增长率长了十倍。”邓小平听后点了点头。梁湘又汇报了特区建设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深圳特区现在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承受着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巨大压力,极需一位够资格的“裁判”,给一个清晰而权威的说法,梁湘“一班人”多么希望邓小平能作个指示,明确一下特区怎样办下去。人们在期盼,在等待,在着急,空气好像突然凝固起来。只是邓小平听罢深圳的情况和问题的汇报后,没作什么评价。后来,才抬头望着梁湘说:“你谈的这些,我都装进脑子里了。”说时用手指指脑袋。他的幽默话语,顿时使会场的气氛活跃、亲切起来。杨尚昆也插话:“小平同志很关心特区,有关问题回到北京后吹个风吧。”
下午4时40分,邓小平等来到国际商业大厦,被群众意外地发现了。大家喜出望外,自发地站在马路两旁,秩序井然地一齐鼓掌欢迎,人们心头的欣喜就像春天的暖流扑面吹来。八十高龄的邓小平,穿着青灰色的上衣,草绿色的军裤,黑布便鞋,在深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梁湘、周鼎等陪同下步履稳健轻快,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不断向围观的群众挥手致意,然后,举步登上国际商业大厦。
矗立在罗湖地区中心的国商大厦,是两幢雄伟的高层建筑物,它直插蓝天,雄视深圳,周围一大片造型别致新颖的高楼大厦,众星拱月般与它组成一幅协调而壮观的大鹏腾飞图。
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等人登上二十层高的大厦天台,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尽收眼底。这里已经建成和正在施工的有六十多幢十八层以上的主楼群,整个罗湖就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工地。邓小平询问了罗湖城区的规模、设计、施工和质量等情况。梁湘告诉他,罗湖区计划兴建一百多幢高楼,是目前全国高楼最集中的地方。梁湘指着西北面200米远正在兴建的一栋建筑物说:“这是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要建成五十三层,楼高160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若干年后的罗湖城区将是深圳特区的商业金融中心。”
极目远眺,327.5平方公里的深圳经济特区,宛如出浴的美人,亭亭玉立于浩瀚的南海之滨。往西北面望去,高大的标准厂房,沿着笔架山脉逶迤远去,好一个崛起的工业城!朝东北面看,西班牙式别具一格的高级住宅群,一丛丛一片片,星罗棋布。从东向西,自南朝北纵横交错、车流滚滚的马路,好像人体上四通八达的大动脉……满眼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就是五年前还在沉睡的深圳镇。邓小平在深深的沉思中,在细心察看中,他仍是“只看不说”,没半句评价的话。深圳特区的干部们,只好从老人家那深邃、慈祥和惊喜的目光中,感受到中央领导人在称许、在关怀、在支持和在勉励!
在天台上,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等人停留达二十多分钟。这时接近黄昏,渐渐变得灰暗的天空,留下一片橙黄色的晚霞,北风吹得越来越清劲。一些人身上穿的呢子大衣,也被晚风掀起了衣襟,没穿大衣的人都感到寒气袭人。邓小平没穿大衣,也没戴帽子。陪同人员两次要给他披上大衣,他都挥手推辞了。当他和王震、杨尚昆等人走出大厦时,街上聚集等候的群众比刚才更多了,人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邓小平很高兴,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
1月25日上午9时,邓小平以及王震、杨尚昆等人来到上埗工业区,到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兴办的电子厂视察。当他们走进整洁、防尘、恒温的车间时,作业台上摆着电子电脑的荧屏上显示出“振兴中华,勤奋工作,向四化进军”的字幕,表示全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欢迎中央首长的光临。
邓小平坐在椅子上,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人和电脑下象棋的表演,仔细地听取了企业发展情况的汇报:这家企业通过引进国外的整机硬件进行解剖消化,吸取了人家的先进技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软件开发,发展智力密集型产品,既能为国内各行各业提供技术服务,又能出口软件,打开国际市场。一张文字处理系统的磁片售价港币10万元,有的软件可达24万港元。邓小平听了这些汇报十分高兴地说:“有一位美籍华裔学者告诉我,美国搞电脑软件编制的都是一批娃娃学生。他建议我们要重视培训青少年。全中国有那么多娃娃学生,搞软件是完全有这个条件的。”
1月25日上午10时许,邓小平一行来到深圳特区创办后最早富起来的第一个万元村——深圳渔民村视察。早已在村口迎接的附城镇党委书记汤锦森和渔民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看见盼望已久的邓小平,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神采奕奕健步走来,高兴得热泪盈眶。吴柏森立即迎上前去扶住邓小平说:“邓伯伯好!我们渔民欢迎您,欢迎您!”
老人家与汤锦森、吴柏森一一握手,操着很浓的四川口音说声“你好!”
村长邓志标既高兴,又拘谨,未敢上前去,汤锦森和梁湘推着邓志标向邓小平介绍:“他是渔民村的村长邓志标,跟您一样姓邓。”
“噢,咱们是一家人啰!”邓小平风趣地答道,周围的人群都欢笑起来。
渔民村富甲一方,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房。饮水思源,渔民出身的老支书吴柏森盛情地邀请邓小平一行到自己家中做客。
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吴柏森陈设精致的客厅里喜气洋洋:一束滴翠挺拔的富贵竹,两盆枝头缀满黄灿灿果实的金桔,增添了一派喜庆的景象。吴柏森身穿呢绒新大衣,脚穿亮闪闪的黑皮鞋,拉着邓小平一起坐在沙发上,指指面前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和音响组合,激动地说:“我们渔民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渔民们都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邓小平’,大家衷心感谢邓伯伯的好政策。”邓小平随即纠正说:“应该感谢党中央嘛!”接着又询问了吴柏森家里有几口人,每月收入多少’钱怎么花销等等。
当吴柏森说到每个劳动力平均每月收入高达四五百元时,一位随行人员插话:“比您老人家的工资还高呢!”梁湘也很感慨地说:“全国农村都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还要五十年吧。”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至少到本世纪末之后,还要奋斗五十年时间。”
走出吴柏森家的大门,邓小平又回过头来问汤锦森:“是不是每家都有一幢这样的楼房?是不是全村都这么富裕?”汤锦森答道:“家家都有幢楼房。渔民村靠发展工业、养殖业、运输业、服务业富了起来,现在家家都是万元户,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听后面露喜色,连连点头。邓小平又一次问汤锦森:“村民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汤锦森如实相告:“现在特区的政策深得人心,村民只是担心政策会变。”邓小平沉默了片刻,答道:“变是肯定的,但只会越变越好。”
邓小平继续着在深圳考察,同时也继续着他的沉默,一路上没有对深圳对经济特区做任何的“裁决”,高兴时只是笑一笑。
随行的工作人员也透露,邓小平说过,来深圳只看看,不会发表意见的。
1月26日上午,邓小平一行来到濒临伶仃洋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办公大楼。工业区主要负责人袁庚将中央领导人接到七楼会议室。这儿头枕大南山,面对珠江口,视野宽广、俯瞰蛇口。邓小平看过工业区全景的模型后,走近窗前,指指蛇口港码头问袁庚:“码头是何时建好的?可停泊多大吨位的船只?”袁庚回答说:“工业区开发第一项工程就是兴建码头,花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了这个六百多米长的码头,已经使用了四年,可停泊5000吨的货船,与香港通班船也有两年多了。”此时,说好“只看不说”的邓小平,似乎态度有点变化,对工业区的领导说:“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在蛇口工业区,邓小平一行还视察了合资经营的华益铝材厂。尔后,袁庚又邀请中央领导人到“海上世界”——一艘由豪华邮轮“明华轮”改装而成的海上宾馆。邓小平一行兴致勃勃地登上九层高的轮船,观看了船上的旅游设施,并休息了一会儿。离开邮轮时,应主人的请求,邓小平在船上餐厅挥笔写了“海上世界”四个遒劲隽秀的大字,写毕,春潮似的掌声便回荡在了迷人的深圳湾上空。
1月26日中午,邓小平将要离开深圳前往珠海了,他依然没有对深圳的工作说什么,更没有讲讲特区应怎么样办下去。人们不禁心生顾虑,特区是邓小平倡议办起来的,而今办得是好是差,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老人家却没有讲些什么,这不能不使人心里沉甸甸的。
1月26日下午,邓小平一行从蛇口坐炮艇横渡珠江口,到达西岸的珠海市。当晚,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关相生从珠海给梁湘挂来电话:“小平同志今天给珠海特区题了词‘珠海经济特区好’。”这个令人振奋的十分重要的信息传开后,引起一些人的猜疑:邓小平在深圳没有“裁决”,没有题词,是否对深圳有“看法”,认为特区没搞好?此时,梁湘给大伙们鼓劲:“也许我们的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还有距离。珠海题词了,很好呀。我们应当向人家学习,不可气馁,更不可胡思乱想,自寻烦恼。”珠海题词了,也给梁湘一个启迪,他连忙跟周鼎、邹尔康等人商量,决定请求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个词,并由时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的邹尔康负责此事。邹尔康则把这一任务交给这几天负责邓小平一行生活工作的接待处长张荣,还将他们与吴南生等人商量拟写的一些内容告诉了张荣。张荣感到这个任务既十分光荣,又像是千斤重担,能否完成任务,心中没有把握。
翌晨,张荣带了一名司机驱车赶到广州东山珠岛宾馆来了。宾馆警卫森严,外来人员一律不能越雷池半步。怎么办?张荣在深圳从事接待工作时认识了中央警卫处长孙荣,通过孙的引带进入邓小平下榻的楼房。在走廊上恰巧碰到在深圳接待时相识的邓小平的秘书王瑞林。王秘书听到张荣转达了深圳市委的要求后,一口答应从旁帮忙。他们谈话之间,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以及王震、杨尚昆恰巧从外面回到宾馆。张荣又将自己的使命向这三位领导人报告了,请求他们帮助。王、杨、任都表示“好办”,叫张荣等候好消息。
过了一天,从王秘书口里传来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说昨夜邓小平一行在白天鹅宾馆吃饭时,任仲夷向邓小平汇报了深圳市委专门派人赶来广州,请求给深圳特区补写题词之事,在场的王震、杨尚昆也帮腔。王震说:“您给珠海特区题了,也应给深圳特区题。”杨尚昆也说:“是啊,应该给他们题题词。”邓小平只是仔细地听,没点头也没吭声。张荣听了这情况,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不把题词带回深圳去,怎么向深圳市委、向深圳人民交代呀!他待在珠岛宾馆不走,琢磨着如何才能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
又过去了一宿。清晨,在湖边的林荫路上散步时,遇见了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及王秘书。卓琳劝慰张荣:“你回家过年吧,别在这儿等候了。题词的事,我们已记在心上。回到北京后,请小平同志写了就给你们寄去。”张荣对于卓琳的真诚帮助虽然甚是感激,但想到中央领导回到北京后,事情一多,工作一忙,题词的事可能落空,于是焦急地答道:“市委交代我来请小平同志题词的,如果现在我两手空空地回去,怎么向市委交代啊?”
他还是坚持要在小岛呆下去。
除夕的早上,张荣来到珠岛宾馆1号楼,在卫士长房间走廊碰上邓小平的女儿邓楠。邓楠问:“你怎么还没回去?快过年了!”“您说我这个年怎么过?”张荣锁着眉头答话。邓楠明白张荣肩负的任务,她很热心,对张荣说:“我爸起得早,散步去了。这样吧,你马上去准备纸张笔墨吧。”
一会儿,邓小平回到1号楼。邓楠对老人家说:“爸爸,您给深圳写几个字吧,老张在这里等候着哩!”邓小平坐在沙发上悠然答话:“不是已让他回去过年了吗?”
“任务没完成,年也过不好的。”
“哪有这么严重哟!”邓小平又笑着问张荣,“写些什么呀?”
张荣就把行前梁湘、吴南生、邹尔康等人的参考意见和盘托出:“比如写个‘深圳经济特区好’,或者给《深圳特区报》题个报头,也行。”张荣心想,只要是邓小平的题词,写什么都是好的,我都可以拿回深圳向市委交差。
邓小平不声不响地站起来,走到早已摆好笔墨纸张的桌子跟前,握着毛笔,在宣纸上胸有成竹地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题词内容完全超出了梁湘他们思考的范围。这是邓小平在深圳两天多来用眼视察,用心思考得出的结论,老人家是站在泰山般的高度上为深圳题词的。
当时房间里只有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女儿邓楠。张荣看到邓小平一气呵成写出时,心潮翻滚,便迅速提起摄影机,把这个珍贵历史镜头拍了下来。张荣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邓小平在题写落款时间时抬眼问邓楠:“离开深圳那天是几号?”听了邓楠的回答,他把时间定格在“一月二十六日”,而当天已是一月二十九日,是大年除夕。显然,老人家的心意再明白不过了。
张荣连声道谢,忙把墨渍未干的题词拿回自己的房间,关起门来拿起一叠报纸作扇子,煽干墨渍。当他小心翼翼地把风干了的题词拿在手上时,才掂出题词的分量: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邓小平的题词不仅是对深圳特区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政策的充分肯定。张荣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忙挂长途电话向邹尔康做了汇报:“题词内容比我们预想的更好,等我拿回来你看看就知道了。”张荣满心高兴地连忙乘车风驰电掣般赶回深圳。
(摘自《深圳市长梁湘》,花城出版社2011年4月版,定价: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