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6月01日 星期三

    民国初年西湖百象

    沈 弘 《 书摘 》( 2011年06月01日)

        吴山顶上包府的虎头铡

        杭州吴山顶上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寺庙群。除了供奉城隍爷的城隍庙之外,周围还有一些纪念其他名人的祠堂和寺庙。上面这张照片中间那个灯笼上写有“包府”二字,神龛右面的对联中也有“铁面无私”等字样,说明这个地方就是专门纪念包公的包公祠。院子里放着包公用以审铡美案的虎头铡。右面有一位留山羊胡子的老人悠闲地坐在条凳上,他显然就是包府的看门人。

        杭州的一位算命先生

        算命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民国初年的杭州,算命先生可谓是随处可见。美国旅行家盖洛在《中国十八省府》一书中曾经生动地描述了他在凤山门瓮城内的一位算命先生那儿看相算命的经历。照片中的这位算命先生身着道士装束。白眉白须,颇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气质。想必甘博很为这位杭州老人的形象所吸引,因为他拍了这位老人好几张照片,还包括近镜头的特写照片。

        杭州工匠正在装鼓皮

        鼓之所以能够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主要是由敲击鼓皮产生空气振动,然后振动以声波形式扩散而造成的。而鼓的声响和音质则主要是由鼓皮的大小和松紧,以及鼓桶本身的共鸣而决定的。所以装鼓皮是一件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因为它需要干这个活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经验、足够的技巧和体力。上面这张照片以现场目击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工匠在大街上装鼓皮的情景:先在鼓皮的边缘钻上许多小孔,然后再用八根粗大的麻绳把它在一根木桩上绷紧,用钉子将皮固定住,然后再通过调节麻绳松紧的方法来消除鼓皮上的皱纹和其他不够平滑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鼓皮和鼓桶本身严丝密缝,并且有较好的音质。

        装好鼓皮的大鼓被晾在一边

        上面这个过程还只是准备阶段。当鼓皮经过处理,变得光滑平整之后,便可以被安装到鼓桶上去了。整个过程跟上面类似,也是用粗大的麻绳将鼓皮绷紧之后,再用钉子固定,然后对鼓皮的松紧进行调节。一切都准备停当之后,还需要将它晾几天,再进行一些微调。最后才将鼓皮的松紧状态确定下来。蒙鼓皮貌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确实不小。  

        杭州城里的一位拾荒者

        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些以捡破烂为生的拾荒者,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例外。就连现在的杭州城里也常常可以见到一些拾荒者的身影。但是过去人们很少注意这一人群在“人间天堂”杭州的存在,至少笔者不记得在其他人的老照片中见过民国初年杭州的拾荒者。但是甘博作为一位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非常敏感,他的这张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映杭州普通人形象的绝好范例。有趣的是,这位衣衫褴褛的拾荒者跟前面那位算命先生一样头戴一顶道士的帽子。不知他原先是位道士,还是随便捡了一顶戴在了自己头上。  

        杭州城里的一个路边神龛

        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有各种各样的土地神掌管着各种不同的地界,如住宅神君、墙土、灶土、栏前土地、牛土地、猪土地、沟土地、棉土地、布机土地、桥神土地、山神土地、树神土地等等。上面照片中这个路边神龛显然是为树神土地而建的,虽然有点简陋,但还是有模有样。神龛两边的对联分别是“万姓观瞻”和“千年香火”,横批为“神而明之”。

        牛车将盐卤桶运到岸上

        四轮牛车启动之后,水牛、牛车和装盐卤的大木桶实际上还大部分都沉没在水中。但随着车夫的大声吆喝,那两头水牛迈着坚实的步伐,缓慢而稳重地将运载着盐卤桶的四轮牛车顺利地从浅水中拉到了江边的滩涂上。

        拉车的水牛们在池塘中歇息

        对于钱塘江的江边码头来说,那些拉四轮牛车的水牛们是装货和卸货时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所以人们对于那些从事强负荷劳动的水牛们照料有加。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每逢工作的间隙,车夫们就会把那些水牛赶到附近的一个池塘里,让它们在那儿安静地歇息。在甘博的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四头这样的水牛在水中歇息。

        六和塔下的钱塘江滩涂

        甘博的父亲是之江学院的赞助人,他的家族跟之江大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甘博的杭州西湖老照片中,有一组专门拍摄之江大学校区及其周围景观的照片。上图便是甘博从之江大学校门口的钱塘江滩涂上拍摄附近六和塔的一张照片。在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六和塔塔院开化寺的庭院建筑和江边的其他民居、滩涂上一些被拉上岸的船等。

        (摘自《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