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5月01日 星期日

    无聊创造财富

    刘琦琳 《 书摘 》( 2011年05月01日)

        “贾君鹏”赚了六位数

        2009年7月16日,一条只有标题的空壳帖子火了:短短五六个小时之内,这条只有“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几个字标题帖子在百度“魔兽世界”贴吧 (WOW吧),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截至7月18日上午,该帖浏览次数已超过八百万,回帖次数已超过三十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成为中国互联网上超级流行的网络语。在一些新闻事件的评论中,很多作者也用“×××,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来开启一段辣评。在很多中文BBS和论坛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为“贾君鹏”制作的视频和连载小说。

        很多人认为,在如此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高的点击和回复率,“贾君鹏”事件简直成为中国网民娱乐精神的象征,而其流行的程度也成为2009年的一个网络奇迹。不过,来自另一个版本的描述似乎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这种迅速流行的“无聊”。

        当“贾君鹏”事件开始蹿红网络,一位声称自己是该事件幕后推手的人,北京一家传媒公司的CEO,在博客中自曝自己是“贾君鹏之父”。据这位“贾君鹏之父”描述,是他们公司制造了“贾君鹏”,目的是帮助一款游戏保持关注度和人气。而当时,确实正处于中国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之一《魔兽世界》停止服务器的期间。为保持游戏玩家对《魔兽世界》的持续关注,“贾君鹏”团队策划了这个既可以给所有等待《魔兽世界》重新开服的玩家驱赶寂寞,也可以让其他非游戏网友引起关注的“无聊事件”。而之所以能达到高回复率和关注度,是因为在事件开始,策划团队“总计动用了网络营销从业人员八百余人,注册ID二万余,回复十万余”。

        一个是“贾君鹏”,一个如此真实普通的名字,一个是“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个如此生活化而温馨的事件,这两者的奇妙组合让在其幕后团队操作下的流行变得莫名其妙而淳朴自然。

        7月以后,“贾君鹏”成了2009年下半年一个绝对流行的词:在很多论坛网友的辩论里,讽刺语录里又加上了这样一条:“×××,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很多广告也改成了非常“in”的“贾君鹏”版:SNS网站(社交网站)人人网的“开心农场”,就曾出现这样的广告语:“你妈妈喊你回家收菜!”而在赶集网等一些同城信息网站上,也出现了诸如“2500元/每月,你妈妈喊你来这儿租房!”的标题。如果想例证什么是突如其来的流行,我想,“贾君鹏”式的“无聊”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合适的例子。

        谈起在网络上因网友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火”的人或事,“贾君鹏”之前早有许多。早些年的芙蓉姐姐、木子美、胡戈,这些因某个事件而走红互联网的网络名人,他们的“红”虽然比起现实世界的成名过程更短、更具戏剧性,但基本上,他们还是有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自网络的注意力只是他们有意或无意的个人营销的手段,还不是营销的本身。“贾君鹏”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整个营销事件的根本就在于网友对某款游戏的注意力,同时,一个“无聊事件”成就了一个“无聊经济”: “贾君鹏”事件的创意让策划团队赚了“6位数”。与那些“红”而不“赚”的网络名人相比,“贾君鹏”事件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种直接、有力、有效的注意力交易。

        注意力经济

        人们经常将无关乎经济大动脉的“小”经济领域的非理性忽略不计,但是当互联网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这种理性和非理性就变得非常可观了。而这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注意力。

        “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信息供给的丰富意味着其他东西的缺乏——信息消费的不足。显然,信息消费的对象是其接收者的注意力。”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提前预见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短缺。

        “注意力经济”作为一个学术观点,最早见于美国加州大学学者理查德·A.莱汉姆在199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的经济学》的文章。而最早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则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1997年,迈克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对于信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也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

        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心理状态。

        注意力难以保持长久,但在网络环境中,在这样一个具有同步、共享特点的场景下,注意力的聚集往往形成商业价值。这个时候,在经济上,注意力往往会成为一种经济资源,由这种注意力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就是注意力经济。从互联网的注意力营销来看,注意力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

        而注意力之所以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商业价值,除了网络特点带给它的高度集中的机会,还在于它在现代社会注意力的稀缺性。正如迈克尔·戈德海伯当年所指出的一样,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更加容易地获得信息,注意力就成了稀缺资源。在Web 1.0时代还以内容提供商为主的市场,到了Web 2.0时代顷刻就变成用户为主导的买方市场。而这个阶段,在有关注意力的所有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也正由此,注意力经济也被通俗地称为“眼球经济”。

        从知识经济到信息经济再到注意力经济,我们看出,这三者的关系密切。不过,这三者之间又在本质属性上截然不同:信息经济着重描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则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注意力经济所侧重的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的实践方式看上去十分简单:除了广告,以下几个词变得非常重要:”最”、“史上最……”、“排名”、“盘点”、“关注度”等吸引眼球的词汇。与之相应,流量、点击率是衡量一个网站优劣的评价标准之一,而直到现在仍然流行的 “标题党”,也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而互联网广告的基本运作形式“按点击付费”,实际上也是在“按注意力付费”。如果说网络是一个模糊不清、没有头绪的平面,那么,注意力则是一种能让网络连接、有意义的节点。

        其实,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节点也是称其为事件的根本要素,从”街谈巷议”到“聚众围观”,从“见诸报端”到“轰动全国”,等等,这些词都说明了注意力本身的价值,而各种广告、稀奇古怪但让人印象深刻的营销手段,更是注意力商业价值的实现过程。那么,从网下到网上,注意力发生了什么样的角色变换?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说在以前,注意力是将用户从纷繁的平面聚集到一点的一种渠道,最终要实现的仍然是“内容”的价值,那么现在的价值焦点则转向了注意力本身。

        不过,如同价格不能成为商品的唯一衡量标准一样,在免费时代,注意力的多少、集中与否同样也不是事物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在现实世界,有时候,奢侈品的意义仅在于贵,而在注意力时代,有时候,热点事件的意义也仅仅在于吸引眼球而已。   

        人民需要无聊

        再回到我们最初谈到的“贾君鹏”现象。很奇怪,它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注意力”,实际上,它只是一种“群体性无聊”,但就是这种无聊,居然创造了商业价值。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模型,当我们看到免费的互联网上不同层次的注意力,不禁要想:为什么“贾君鹏”似的“无聊经济”可以创造商业价值?当注意力无处安放,注意力的缺失是不是造就了另一种注意力的产生?

        其实,“贾君鹏”事件之外,另外两种网络行为则是更长久的“无聊“:网络游戏和SNS网站。2009年,“偷菜”取代了“斗地主”,成为人们在这一年消磨时光的新选择:其实这个SNS应用很简单,在人人网或者开心网甚至QQ农场,你在买种子、播种之后就可以等着收获了,而期间,你可以偷好友的菜、帮好友除草、施肥、浇水,这些都能增加你的金币或者经验值数量。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并且“无聊”的小游戏,居然在2009年变得流行。很多人经常等在电脑前偷好友的菜,甚至有的设定闹钟提醒;节假日不能上网的用户,甚至在网上雇人帮忙照看农场,而很多公司也是因为员工迷恋“偷菜”影响工作而将一些SNS网站屏蔽。开心农场的火爆可见一斑。

        同“贾君鹏”实现了奇迹般的商业价值相似,开心农场不是纯粹的“无聊”, SNS网站和开发这个游戏的软件公司分别获益:负责这个游戏开发的一家名叫“五分钟”的公司赢得了收入,而SNS网站也借此获得了用户粘性。

        “无聊经济有没有希望?”“无聊的游戏能不能帮SNS网站留住用户?”“无聊是不是对用户水平的侮辱?”随着越来越多“无聊经济”的成功案例出现,很多人开始质疑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同时,也有的人开始质疑这种“质疑”。

        存在即是合理。“无聊经济”的兴起不禁让我想到一段电视剧的对话,20世纪60年代,一对正要吃饭的年轻人对饭店老板的关门表示气愤:“你们凭什么今天关门?我问你,你们是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没的说。”“这不得了。现在人民饿了,需要吃饭,你就得为人民服务!”年轻人开始用理论吵架。而老板的回答则更有理论高度:“那我问你,我们是不是人民?人民需不需要休息?也需要吧?现在人民需要休息了!”

        所以,对无聊经济,我们的最好解释似乎应该是,人民也需要无聊。现象所反映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在无聊的互动中,网友并不是觉得被捉弄和戏谑,而是享受了一种可以代替暂时空虚的乐趣。就像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常有的发呆,作为一种环境,互联网让这种“发呆”变成了无聊经济。而要让这种无聊经济保持活力,同样,也需要提供者保持高度、高速的创新,用创新的红舞鞋追赶人们稍纵即逝的注意力。

        (摘自《免费经济——中国新经济的未来》,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版,定价24: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