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历史文献和目前通行的、不加演绎的仓央嘉措传记,任何人都会留下两点突出的印象:一、关于他的生平,介绍得少而又少,而关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当时的政治局势、政治人物等,却占了大部分的篇幅;二、一般来说,生平简单本来应该说得清楚,也容易介绍得明白,可就在他那少量的记载中,也处处让人费思量,除了矛盾重重之外,还有好多明显不符合情理的地方。
而在民间,人们普遍将他当做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可在上述正规的传记中,这一点却几乎不提,仿佛史学家们根本无视他的文学创作。
那么,正史记载中的仓央嘉措是个什么样子呢?
任何一位藏传佛教活佛的生平,都要从他的前一世讲起,这是由活佛转世的独特传承方式决定的。仓央嘉措是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前世,就是西藏宗教、文化历史上享有极高声望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
说他伟大,要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看。
宗教方面。首先,个人的成就非常突出,他在梵文、诗学、历算、医药、佛教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文集达30函之多,是历代达赖喇嘛中著作最多的一位。同时,他的弟子众多,经他授戒的门徒数以千计;其次,在宗教事务上,从他开始,历代达赖喇嘛成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当然寺主,确立了新的教派组织制度;另外,在他的主持下,前后藏新建了十三所格鲁派大寺,史称“格鲁派十三林”,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也是在他的时代开始的。
但这还不是他最杰出的成就,更主要的是在政治方面的贡献,简单地说,他几乎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格鲁派,将格鲁派由宗教组织发展为政教组织,并得到了清政府的册封,为以后西藏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
他出生的时代,格鲁派的强敌是一个叫做噶玛噶举的教派,他们一直对格鲁派持敌对态度。此时,支持格鲁派的地方势力帕竹政权逐渐没落,而支持噶玛噶举的藏巴汗政权势力发展壮大。强弱对比下,格鲁派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藏巴汗更是强悍到不让达赖喇嘛转世的地步。
五世达赖喇嘛好不容易坐床之后,藏巴汗政权掀起了一次反格鲁派的高潮,致使活佛不得不跑到山南地区避难。此后不久,蒙古喀尔喀部的却图汗、噶玛噶举政权的藏巴汗和康区的白利土司结成同盟,立誓要消灭格鲁派。
面对这种灭顶的灾难,五世达赖喇嘛只好寻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支持,他选择的是蒙古和硕特部,它的首领史称固始汗。固始汗大军一到,将三股反对势力消灭掉,还帮助格鲁派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这也就是格鲁派政教合一体制的雏形。
但是,五世达赖喇嘛心中十分清楚,这个政权实际上是受到和硕特蒙古人的操纵的,本来想请他们帮忙,没想到他们来了就不走了,反而干涉起地方的政务来。此后,五世达赖喇嘛一方面逐步削弱、限制蒙古人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他又联络、扶持更远的准噶尔部,并与新建立的清政权交好,利用外援牵扯住和硕特蒙古的势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央政府正式册封这一世系的转世活佛为达赖喇嘛。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病故,享年66岁。一般来说,威望甚高的伟大人物去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轰动,而此时,很奇怪的现象却是,整个藏区一片宁静。从布达拉宫传出消息说,五世达赖喇嘛正在闭关修行,一段时间内不公开出来处理政务了。
其实,这是格鲁派政权的第巴桑杰嘉措有意隐瞒了他去世的消息。第巴,也叫第司,是达赖喇嘛甘丹颇章政府的总执政官,相当于清政权的总理王大臣或者摄政王。在“匿丧”期间,他就可以假借五世达赖喇嘛的名义号令整个藏区,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政教领袖了。
他隐瞒了多久呢?15年。直到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才从战俘的口中得知真相。康熙龙颜大怒,狠狠地批评了桑杰嘉措,甚至说要动用武力惩罚。
桑杰嘉措慌了,忙上奏说,实际上这是按照五世达赖喇嘛的遗嘱办的,而且,他的转世灵童已经找到,一直受到严密的保护和尽心的抚养,同时,请求中央政府予以认证。
这个少年,就是仓央嘉措,此时他已经14岁了。可是,他是早就被桑杰嘉措找到并抚养成人的呢,还是情急之下桑杰嘉措编瞎话忽悠康熙皇帝,这就谁也说不准了。在正史记载中,确实是早就找到的,而且他年幼时就受到了严格的宗教教育。只不过,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后世对此说法产生了怀疑;在怀疑之后,也就编出了很多捕风捉影的故事。
此时的康熙皇帝,从稳定西藏的角度考虑,认可了桑杰嘉措的话。
1697年,仓央嘉措被清政府确认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于当年师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剃度、受戒、坐床,成为第六世达赖喇嘛。第二年,仓央嘉措来到哲蚌寺,开始师从班禅大师和萨迦、格鲁、宁玛等派上师学习大量佛教经典。
1702年,仓央嘉措20岁时,他应该受比丘戒了。依照以前的约定,他前往日喀则札什伦布寺与五世班禅相见。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时他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班禅大师收回此前所授的沙弥戒。
在这个时间段之内,作为仓央嘉措的老师、生活上的“监护人”以及他独立处理政务之前的“代理人”,桑杰嘉措在做什么呢?
几乎所有书中的记载都是他大权独揽地把持西藏地方政教事务,给人一种欺上瞒下的政治投机者的印象,甚至还有学者因为他结交噶尔丹而直接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帽子;但是,几乎所有学者也都肯定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历史贡献,他确实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论个人的政治水平,在当时的西藏地方也属于佼佼者。然而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会犯错误的,如果这个错误是根本政策出现了问题,政治生命也就无法保全了。
桑杰嘉措的政治错误主要有三个:第一,他隐匿了五世达赖喇嘛去世的消息,一瞒就是15年,而且此前康熙请他出兵攻打吴三桂的时候,他不但不积极响应,反而从中调和,从维护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考虑,造成了政治被动;第二,他联合准噶尔对付和硕特蒙古遗留在西藏的势力,这实际上是在延续五世达赖喇嘛生前的政治思路,但那个时代,局势是天天变的,此时的准噶尔首领是噶尔丹,他可是和清政府对着干的人物,联合他就等于得罪清政府;第三,在西藏内部,他还面临着和硕特蒙古当年留下来的势力,本来经过五世达赖喇嘛晚年的几次调整,这股势力已经逐渐弱化;但既得利益谁也不可能放弃,恰好此时和硕特蒙古出来个厉害角色,他就是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这是个十分彪悍和狡猾的人,也正是他点燃了西藏地方事务内外矛盾的总导火索,也直接造成了仓央嘉措的悲剧命运。
1705年,拉藏汗和桑杰嘉措两方发生战争,桑杰嘉措被处死,拉藏汗掌握大权。此后,他就对仓央嘉措多方责难,并向清政府奏称由桑杰嘉措所拥立的仓央嘉措,并不是五世达赖喇嘛真正的转世灵童,他“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
康熙帝接到奏报后,命将仓央嘉措“执献京师”。路经青海的时候,1706年冬天,时年24岁的仓央嘉措突然“死亡”。
如果作为对个人的描述,仓央嘉措在正史中记载的生平其实就是这么多,非常地简单,简单得跟普通老百姓一样。他没有什么伟大的宗教功绩,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政治贡献,作为地方领袖,他的生平是没有什么可大书特书的。
不过,正史和野史的记载,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尾巴”。
正史的“尾巴”是对这段历史的补充:在仓央嘉措“死”后,拉藏汗将生于1686年的益西嘉措迎至布达拉宫。据说,这个人是拉藏汗的私生子,拉藏汗拥立他的目的就是要牢牢地掌握西藏政教大权。康熙皇帝批准了这个新的“六世达赖喇嘛”。不过,西藏僧俗群众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假达赖”,并秘密找到了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格桑嘉措。当然,为了避免拉藏汗的迫害,这个灵童被供养在青海的塔尔寺。
至此,当时的青海西藏实际上存在两个“达赖喇嘛”,一个是补缺的新“六世”,一个是候补的“七世”。奇怪的是,清政府对两个都默认。
康熙皇帝清楚西藏局势是很混乱的。1713年,他册封第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命他协助拉藏汗管理好西藏地方事务。从此,历代班禅的“额尔德尼”名号便确定下来。虽然册封班禅能尽量地起到稳定作用,但西藏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不稳定因素在于此前跟五世达赖喇嘛、桑杰嘉措交好的准噶尔,因为它的首领噶尔丹是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也是桑杰嘉措的同学。在扶持噶尔丹上位的过程中,格鲁派对准噶尔是出过力的。虽然此时噶尔丹已死,但准噶尔势力依然存在,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早已觊觎西藏。1716年,他派大将率6000精兵,打着拥护格桑嘉措进藏、反对拉藏汗倒行逆施的名义,发动了战争,拉藏汗死于乱刃之下。此后,他废掉了拉藏汗拥立的益西嘉措,并对西藏实行了残酷的统治。
三年之后,康熙命皇十四子允为抚远大将军,对西藏用兵,打败了准噶尔部,清除了蒙古势力在西藏的政治影响。1720年,康熙正式册封格桑嘉措为“第六世达赖喇嘛”,这就是历史上第三个“六世达赖喇嘛”。不过,1724年,雍正再一次册封的时候,却不提他是第几世,直到1757年格桑嘉措去世,他的真实谱系身份还是没有明确。1781年,到了乾隆朝的时候,清政府册封格桑嘉措的转世灵童为第八世,这也就是承认了格桑嘉措是第七世;而格桑嘉措又是仓央嘉措的转世,那么,这就变相地承认了仓央嘉措是真正的第六世达赖喇嘛。至此,中央政府最终确定了仓央嘉措的真实身份。
以上是正史记载中的“尾巴”。在野史中,仓央嘉措“去世”后的“尾巴”就没有这么多复杂的历史、政治问题了,民间关心的还是他个人。也就是说,这条“尾巴”是对他生平的补充。然而这种补充是如此的五花八门,让人分辨不出它们是传说故事,还是历史真相。
据说,在1706年的冬天,在凄冷荒凉的青海湖畔,仓央嘉措并没有死去,他逃了出来,此后隐姓埋名地活到了64岁。至于他是怎么逃出来的,逃出来之后又去过哪里,这就众说纷纭了,大多数人比较相信的是一种“阿拉善说”。目前似乎也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是真实发生的。而且,就算还有别的一些说法,和“阿拉善说”也没有本质的冲突,到最后都可以归入到这一大类里。
“阿拉善说”的大概情节是,仓央嘉措逃了出来后,四处云游,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据说他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1716年前后,他来到现内蒙古阿拉善旗,从此在此地生活,先后担当了13座寺庙的住持,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的精妙业绩。1746年,64岁的仓央嘉措染病去世,但他的事迹为广大阿拉善人民传诵,当地人民为他修建了灵塔,供奉了他的遗物。
无论是正史中对历史的补充,还是民间中对个人生平的续写,这两条“尾巴”一加上,仓央嘉措的人生立刻就生动了起来。在生动的背后,又处处充满了神秘色彩,其中总有些让人琢磨不透或者浮想联翩的地方。
(摘自《仓央嘉措诗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2月版,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