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文频道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5月01日 星期日

    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是种遗憾

    于建嵘 《 书摘 》( 2011年05月01日)

        近日,有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来访,陪其参观宋庄美术馆,他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我: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听此言,我深感意外。

        像我这样在“文革”中长大、在“文革”后上大学的人,大部分是知道遇罗克的。1966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风行之时,他写作《出身论》予以痛批,并因此在1970年3月5日被判处极刑,年仅27岁。1979年,此案平反,惨情揭露,震惊全国。

        这个出身普通的年轻人,之所以让千万人为之动容,是他在那个荒诞年代里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是他表达和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是他在黑暗中仍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那年我刚进大学,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背景下,遇罗克、张志新等作为“解放思想”的先驱,受到了政府的大力宣传。可以说,正是读过他们的著作、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才使我认识到中国现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艰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中心任务很快转到经济建设上去,遇罗克等人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因此,这位法学博士受基础教育时,历史书中对“文革”一带而过,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多是雷锋式的道德英雄。

        他现在仍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则是很严重的事情了。首先,他出身名校。名校的魅力,一大半在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出色的同伴教育。看来,这个思想前沿之地,关心“文革”、关心自由思想的人也少了。其次,他是位博士。这已经到了主动学习的阶段。他从未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产生过兴趣?从来没有因坚持独立思考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产生困惑和思考?甚至,他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毕竟,遇罗克们并没被屏蔽,也始终被一些人怀念并一再提起。更重要的是,他学的是法学。法律虽是一门实用之学,但并非纯技术性的,它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人也许可能这样反驳说,不知道遇罗克,又能怎么样?人的精力有限,有时间多背点英语单词,多看几本专业书籍,可能会更早成为专家。再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更会妨碍获得现实中的利益。个人的选择也许不能强求,但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而且,人对从来不知道的东西,是无所谓错过的遗憾的。如果我们的历史正在进行选择性失忆,如果我们的社会有意无意掩藏了部分真相,那将会剥夺下一代了解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使他们只能按规定的模式成长,甚至失去了探究历史和真相的兴趣,失去了对更纯粹、更美丽的生活方式的想象。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温家宝总理曾对学生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它才有希望。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请纪念曾在黑暗中仰望过星空的遇罗克、张志新、林昭们。不要在基础教育中抹杀他们的存在,不要在主流媒体中欲语还休。请记住,如果没有他们的鲜血,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今天也许仍然生活在恐怖之中。

        而我们每一个“过来人”,面对下一代和后辈,也都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如果遇罗克们不能在官修史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那就让我们口口相传。

        (摘自《底层立场》,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定价: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