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经济生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5月01日 星期日

    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局

    李宗南 文 锋 《 书摘 》( 2011年05月01日)

        工业:心酸的“微笑曲线”

        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更准确地说,低劳动力成本的加工业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这种引擎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

        台湾宏碁的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微笑曲线”的意思是说,从利润上来看,上游的科技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是利润空间最大的。而中间的加工环节,是利润空间最小的。

        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是广东东莞的一家玩具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百万个产品中的一件。第二天,它会和其他30万个娃娃被装上船,乘风破浪穿越太平洋。不久,这些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会出现在美国的超市、伦敦的街头和马德里的豪华购物中心。在市场售价9.9美元的每一个芭比娃娃里,中国人只能赚回区区1美元。

        这一双双普通中国工人的手,一天要制造上百个芭比娃娃、变形金刚、蜡笔小新。全世界80%的玩具出自这一双双中国人之手,他们编织着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全世界孩子的欢乐童年的梦想。西方国家的大量低价订单,如同巨大的诱饵一样诱惑着这条急于积累财富的“鱼”。这些年,中国吞下了无数的诱饵,成就了辉煌的中国制造,也带来了GDP的迅速提升和庞大的外汇储备。

        廉价劳动力甚至被当成中国的重要竞争力,用来“炫耀”。而这种情况发挥到极致,就容易产生对劳动者权利的践踏,认为劳动者价值 “就应该”是低廉的,越低廉,企业越有优势!

        如果将“廉价劳动力”视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导致出现一些践踏人性的做法,就不显得意外了。

        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了这种GDP的增长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国民要求生活水平提高,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这种苦日子。中国是再也不能走“8亿件衬衫换1架客机、1台PC机赚1捆大葱钱”这种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的发展老路了。

        而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反而状况越来越恶化。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产品出口仅增长13.1%,位于前10位的出口高技术产品中有7种出口增幅低于当年出口平均水平。2009年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0.9%,其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54.3%)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

        环境:低端制造业付出    极高的环境成本

        又有多少人真正深刻地认识到粗放式发展带给这块古老土地的是怎样严重的破坏?

        中国的环境是脆弱的,这种脆弱30年来被国家GDP快速增长的快感所掩盖。

        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由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发表的名为《依赖中国》的报告,从西方视角审视了中国目前的污染现状。报告显示,每一件在中国生产出口到英国的物品,其废气排放量比在英国生产要多出1/3。美国研究人员也指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后出口到美国的货品造成的。

        这样的后果,30年下来是显而易见的。

        一首流传在淮河流域的民谣,揭开了这条千年大河的20世纪污染史:“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让我们看看环境破坏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而值得感慨的是,“这些损失都会被计入GDP的增长!因为它们促进环保方面的消费!”

        2005年,广东北江镉超标致水污染,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2005年12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六千多万元。随后相继爆发广西红水河水质污染事件、辽宁浑河抚顺段水质酚浓度超标事件。同时,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南方6省发生洪灾, 18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

        2006年,甘肃徽县铅污染事件,三百多人血铅超标。湖南岳阳砷污染,八万多居民饮水遭到威胁。贵州遵义磷污染,60 万市民饮水遭受威胁。重庆、四川爆发有史以来特大干旱,经济损失150亿元。

        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事件,威胁上千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损失过亿元。随后巢湖和滇池相继爆发蓝藻。

        除水资源外,土地、森林、生物的损失,也让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在滴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近25年共丧失可耕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二千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在许多地方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就有354种。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类。

        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国公民,也不能对自然环境的恶化漠不关心了,危害已经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最有代表性的是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曾一度不到全国城市的1/3。严重的大气污染使我国人口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疾病致死原因,我国每年在这些疾病上的花费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难道还不能给我们带来窒息的紧迫感吗?

        资源:枯竭和稀缺

        资源,是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引擎。不说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以欧洲的挪威为例,森林、海洋、石油,是这个国家发展的支柱。俄罗斯也是依靠石油出口,经济才得以重新振兴。

        这样的公式,在中国适用吗?资源,是中国发展的引擎吗?

        答案是否定的。

        枯竭,是第一个关键词

        以煤矿为例。白1958年开采的阜新海州煤矿,曾以“亚洲第一矿”著称。海州煤矿历经五十多年的开采之后,只留下了一个方圆8平方公里、350米深的亚洲第一大坑,犹如一块疤痕,横亘在中国的地表。曾经的辉煌都成了邮票、人民币上的记忆。

        甘肃白银,这里以产铜、金、银、铝、铅、锌而闻名。今天,这里的矿山已经关闭了80%。

        贵金属中,以钨为例,我国的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世界的85%。 

        钨矿,是中国的国宝。抗日战争初期,德国为了获得中国的钨矿,不肯支持结盟的日本侵华,竭力在中日之间调停,“二战”时期,由于从中国进口钨矿的渠道被切断,纳粹德国军事工业受到严重影响,无力支撑大规模装甲作战。希特勒曾哀叹:“要是再给我一万吨钨砂,我就可以征服俄罗斯。”令人抱憾的是,在中国,这些工业、国防、航空领域中的“工业牙齿、工业味精”,也濒临枯竭。换来的,只是一些随时会迅速贬值的美元。

        又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数据: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 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

        曾经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资源引擎,已经不堪重负,即将熄火了!

        稀缺,是第二个关键词

        与13亿人口相比,中国不是地大物博,而是地大物“薄”。

        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98.94吨,仅为世界人均的53%;

        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5%,

        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0%;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排名第88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

        我们的人均铜和铝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和1/9;

        我们铜、铅、锌等矿产现有储量的动态保障程度只有十几年,铝土矿保障程度不足20年,铁矿保障程度仅有30年。

        也就是说,中国在大国崛起的路上,资源不仅不是我们的骄傲,而且还将会严重地拖我们的发展后腿。

        可怕的高能耗,是第三个关键词

        在能源资源方面,我们不仅缺乏,更是浪费严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大约10倍,同时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倍。以2004年为例,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五十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油量相当于美国的1.8倍、日本的3.2倍;我国油田开采的损失率约为1.9%,而美国为0.3%、俄罗斯为0.6%。

        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 日本的1.1倍。中国年能源消耗量10倍于日本、5倍于美国。美国、印度、俄罗斯三国的资源消耗量远低于中国,创造的GDP总量却是中国的8倍。

        反差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我们能源的利用效能太低!

        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至6.1亿吨。但是,国内可以供应的量却只有1.8亿至2亿吨,缺口达2.7亿至4.1亿吨。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价格已由每桶3美元一路飙升到2008年7月11日的147.27美元。这意味着,同样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却要比西方国家多付出近五十倍的石油成本!

        而铁矿石的全球价格,在过去的3年分别上涨了71.5%、19%和95%!

        在资源这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资源,不会成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引擎,而是会成为巨大的制约。

        好消息是:高能耗的背后,代表着改进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科技,才能够降低能耗,把我们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好。

        农业:耕地哪去了?

        民以食为天,是我们的古训。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几千年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引擎。

        然而,在13亿人口面前,我们的耕地还有多少潜力可挖?中国的农业,能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引擎吗?

        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是悲观的。

        承载着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空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大量地吞噬掉。每年,中国新增人口上千万,按照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我们正在逼近土地承载力的极限。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中国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但对耕地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绿色的可耕地面积相比10年前,减少了1亿亩。    

        中国有2.4亿农户,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微型家庭农场面积平均只有0.5公顷。

        美国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2倍,而农场数量只有200万,不到中国的1%,农场平均规模超过100公顷。

        欧盟耕地面积与中国相同,但只有740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的规模将近20公顷,同样大大高于中国农户土地面积的平均拥有量。

        中国的可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是美国的1/125,欧洲国家的1/30。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世界耕地后备资源量为现在已利用量的120%,我国仅为6%,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后备的存量。而目前的存量耕地,土地质量又是另一个难题,优质耕地仅占全部耕地的1/3。

        生产率的低下,又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差。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千克,柑橘为4.00元/千克,香蕉为1.90元/千克,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如果价格差不多,质量又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

        “1.2亿公顷耕地红线”,是政府工作的“硬任务”,这是基于土地工作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所逼迫的。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经发表观点,“确保1.2亿公顷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我国改革以后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而耕地却是减少的。可见,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里,我并不去直接评价茅先生学术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自然资源本来丰富的肯尼亚,被迫宣布粮食危机为国家灾难,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联合国报告指出,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当前全球约有十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饥饿边缘。如果不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等到国际粮食大国靠低粮价瓦解了中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我们每年需要相当多的粮食进口时,此时它们又大幅度拉高粮价甚至拒绝出口,我们又该怎么办?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认为,由于中国的大部分耕地已经被开发利用,其他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成本又非常高,再加上经济扩张正吞噬着中国的耕地,所以未来20年内,中国的耕地面积以及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很有可能会继续下降。

        这些土地到哪里去了?

        工业用地!建设用地!

        我们用我们的地建成了工厂,为世界提供了廉价的工业制成品,赚取了微薄的利润。

        可见,要想保住耕地,必须限制低端制造业的发展。

        要想促进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是必经之路。

        (摘自《中国大趋势2:创新改变中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1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