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之争”,充满了斯拉夫人的共同个性特征。而两位当事的主角,竟也是来自相同的一支古老的民族血脉。俄罗斯承认:俄罗斯国家的“摇篮”是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建立于公元9世纪下半叶,是第聂伯河中游的东斯拉夫部落联合的果实。统一的古罗斯民族就这样形成了,后来在其基础上出现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如今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正是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古代基辅罗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历史比莫斯科还悠久,曾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或许正是因此,每当俄罗斯端起斯拉夫人特有的强硬、不妥协、甚至带有强烈自我认同的民族优越感的“臭架子”,而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人们,多少以敬畏或唯唯诺诺的神色视之;但乌克兰人则往往以更为强硬、傲慢和毫不掩饰的正统优越感,极不客气地顶撞回去。而相对不那么“正宗”的俄罗斯人,则无可奈何地承受着,甚至忍气吞声。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在独联体框架下,对俄罗斯老大“最不服气”,又因为各自筹码在手——欧盟各国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而俄输欧天然气85%以上需要过境乌克兰的管道系统——而使俄罗斯最无可奈何的,竟也是乌克兰!
同时,在数年间,俄罗斯还通过目的性极其明确的手段,有效地加强了对环里海——中亚各天然气产地国的气源控制。直到2007年之前,凭借前苏联构建的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输气管网的基础设施便利和地理方位上的垄断优势,俄罗斯向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买断”了大量气源,基本锁定了欧洲各国方向上的天然气市场的全部上游供应。
在这个大背景下,向中游的管道网络“宣战”,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于是,2006年的冬天、2008年冬天以及2009年的冬天,圣诞节和元旦,分别成了普降大雪、气温骤降之下的欧洲各国的“梦魇之日”……
对于大部分欧洲民众来说,2006年的冬天显然比往年更为寒冷。一场场的纷飞大雪,不仅覆盖了壮美的山川丘陵,也冲击着他们或本骑墙摇摆的对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等类伪科学命题的本能质疑——由于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阀门招致“意外关闭”,欧洲各国的民众或长期或短期地亲身体验了冰天雪地、冬寒无着的“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日子。
然而,令他们难以想到的是,这种地狱般的体验,在未来的多年中,几乎每个圣诞节或新年元旦,都会“有幸”再次获得亲身体验。
第一次俄乌“斗气”:欧洲打了个天然气“寒战”
2006年的元旦,18个欧洲国家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寒战”——俄罗斯较早时提出的“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要求,并未得到乌克兰的积极响应和理性反应,于是,俄罗斯国有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即在1月1日停止对乌克兰的输气,但由于俄罗斯输欧的天然气中有85%需经乌克兰的管道输送,于是,欧洲各国显得更顾忌乌克兰的态度——由于担心天然气过境国采取报复行动阻止俄罗斯天然气输往欧洲,因此,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各国,在俄气供应锐减超30%时,便不再容忍,纷纷谴责和施压于俄罗斯,直到俄罗斯承诺“每日额外输送9500万立方米天然气经乌克兰到欧洲”,以恢复欧洲能源供应的总体稳定。
俄乌“天然气之战”首次短兵相接,由于欧洲舆论一致地“拉偏架”,俄罗斯也不可能不服从民意。仅仅4天后,俄边境供应欧洲的天然气阀门再次启动。“好在冰天雪地之下,它们还没有被冻住”,欧洲人心中悻悻地想到。
这一次的俄乌“斗气”,在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压力之下,俄罗斯显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好处。而作为天然气能源运输的过境国,乌克兰则意外地初尝胜果:天然气能源对管道的根本依赖,决定了作为管道过境国能够顺理成章地享受对“天然气能源核武器”的权力分享。这使之暗中高兴,气焰不免有所助长。当然,事情远未结束……
第二次俄乌“斗气”:俄罗斯温柔一刀“追欠费”
2008年2月,由于乌克兰没有按时结算供应的天然气费,以追讨“欠费”为借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再次提出欠费就停气!俄罗斯以“停止对乌克兰供气”相要挟,其实质上是敦促乌克兰在地区发展、能源合作以及经济贸易方面,放缓靠近欧洲的举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僵持了一个月后,乌克兰这个“欠账”大户再次因欠15亿美元招致“减半供气”的惩罚。
相应的,对于区域一体化始终首鼠两端,而对于区域集体安全过于自负的欧洲各国,再次面临“挨冻”的局面:
“哎,严冬没有暖气,如同一夜间回到了100年前,这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欧洲人不免无奈感叹。
考虑到欧洲天然气用户的反响,特别是担心如果动作过猛,或会有损自身在欧洲伙伴国家那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商业信誉”,2008年的元旦,对于同样的“老赖横行而黄世仁无奈”的局面,俄罗斯并未一如既往地送给欧洲各国“寒冷体验日”大礼,仅仅象征性地降低了输乌气阀的压力,减少了对乌克兰“老赖”的天然气供应。相应的,欧洲的天然气用户遭受的“池鱼之殃”也极为有限。
说起来,比之2006年,此次俄罗斯接近“断气”的试探之举,实是贯彻了“有理有利并且极为有节制”的战略原则,近乎“温柔一刀”!
不过,这次的准“断气”,俄罗斯的理由却满满当当: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与之挂靠定价的天然气能源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而乌克兰凭借“历史优势”此前获得的天然气优惠价格也不可能持续下去了,必须与销售给欧洲各国的市场价格并轨!“(欧亚及周边各国)以低廉价格享受俄罗斯能源的天然气慈善时代结束了!”——俄罗斯联邦时任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说。
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的垄断进口商是瑞士俄罗斯-乌克兰能源公司。瑞士俄乌能源公司50%的股份属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另有45%和5%的股份分别属于乌克兰亿万富翁德米特里·菲尔塔什 (Dmitry Firtash)和另一位商人。近年来瑞士俄乌能源公司向乌克兰供气的来源为远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天然气,气源价格相对低廉。2007年对乌天然气出口价格为130美元/千立方米。然而,由于2008年中亚气候特别严寒,其自身天然气需求猛增,来自中亚地区国家的相对廉价的天然气供应被迫中断。自2008年1月起,乌克兰开始通过瑞士俄乌能源公司获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这使对乌出口的天然气价提至179.5美元/千立方米,上涨幅度高达38%!
截至2008年2月,乌克兰已进口15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欠款接近5亿美元。而同期,乌方逾期的天然气总欠债已高达15亿美元!
必须看到,此次俄罗斯对“欠账大户”并未实施强硬的“断供”手段,是具有复杂的背景因素的。
一方面,处于欧亚交界的外高加索—环里海—大中亚一带,总体上,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与需求处于恢复平衡阶段,局面正在朝向俄罗斯有利的方面转化。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对独联体国家的气源的“买断”以及对部分主干运输管网的资本控制加强,俄罗斯运用“阀门武器”的手段越来越熟稔,渐入佳境。所欠缺的只是师出有名,已近乎执行力落实的“艺术”了。
因此,由于输乌气源从较为廉价的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天然气,转换到俄罗斯的昂贵天然气,足以构成听起来颇为“合理”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理由。少有的“十足有理”,使俄罗斯在2008年2月上演的又一轮供气与“追缴欠费”的老戏码中,更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也牢牢掌控住道义高地,为以后的动向做好铺垫!
第三次俄乌“斗气”:管道只为国家利益延伸!
2009年1月1日,久违的“元旦寒冷体验日”再次到来……
这是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没有暖气的冬天,蔓延了俄罗斯输欧天然气管道沿线的国家——18个欧洲国家正在被慢慢地“冻僵”……
与萨拉热窝退休教师科尔迪奇以及保加利亚寡妇帕夫洛娃一样,许多人惊骇于这个集中供热中断而格外寒冷的冬季,显得手足无措:而罪魁祸首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因天然气售价谈不拢,分别切断了对乌克兰和欧盟的天然气供应。
一场没有硝烟,却不断喷射着口水,弥漫着指责、猜忌,以及大国暗中较劲的“天然气战争”,已不宣而战!
2009年的这个冬天,欧洲实在是有点冷。元月一日,俄罗斯以乌克兰截留俄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为由,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的供应,由于俄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主要从乌克兰过境,停止向乌供气也就意味着停止向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5天以后的凌晨,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都因乌克兰关闭了三条从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而饱受其害——甚于往年的暴风雪和严寒席卷了欧洲18个国家,“天然气危机”则加速这种寒冷——在全面断气的18天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救援人员,在冰窖般的养老院、巷口、街头、近乎废弃的贫民窟里,陆续找到了十几具冻僵的尸体……
欧洲人在这个寒冬是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冬天的严寒。
与2006年的俄乌“斗气”相比,2009年的“元旦断气”,实在有些特别,持续时间很长,从俄罗斯对乌克兰断气算起,到实际全面恢复供应,前后持续了18天。如果说2006年仅仅持续了4天的“断气之厄”,充其量是让欧洲各国打了个寒战,而2009年俄罗斯的致命一击,则是给那些严重依赖单一能源来源,且自身不具备能源安全储备的中小国家,狠狠一记耳光。
从能源战略安全的角度看,这种“元旦冬季体验”也是对大多数欧洲国家“寒号鸟”般等待、依靠和祈求能源安全的必然惩戒!
在能源战略安全保障水平不同的国家,受到的影响,显然迥异。
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断气”之后,欧洲部分国家立时陷入能源危机,尤其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这些国家,能源资源本身短缺,而且基础设施还在吃老底,既缺乏能力更缺乏意愿更新设备和设施;其能源命运实质上依赖于不太靠谱、还模棱两可的欧盟能源集体安全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事实上,在这个“主导大国们还各自打着自家小算盘”的地区国际组织里,如果“欧盟能源集体安全战略”这个“空中楼阁”还仅仅是布鲁塞尔贝尔莱蒙大楼办公室的文件柜里的议而未决的“草图”;那么他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实,他们冬季乃至全年的任何一个季节的能源供给,实际上,是依赖于俄罗斯的供应,而其能源安全则是取决于负责气源阀门的俄罗斯“大哥”是否愿意供应足够的天然气,而负责管道的乌克兰 “二哥”对自己收到的“买路费”是不是满意到足够有动力去开启“放行”的阀门。如果,他们真的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06年的清寒的“冬季体验日”时候,就应当着手使本国的能源结构实现多元化,并建立起像德法等国的能源储备机制;否则,面对俄罗斯的突然断气,情况自然极为不容乐观。
相应的,而像德国、法国等所谓老牌的欧洲发达国家,虽然也为能源供应来源单一,冬季天然气用量激增而陷入不利的境况;但至少不至于像砍树、疯狂抢购电暖气、蜷缩起来等死,或是近乎“不要命”地重启老式核电站这么窘迫!
此外,与2006年不同,此次受到深重伤害的欧洲广大普通天然气消费者们开始正视导致俄乌“天然气危机”爆发的种种根源。除了抱怨和谴责俄罗斯的独断专行,由于乌克兰不仅偷偷截留了多余“管道运输技术性用气”1倍以上的天然气私自转为本国的天然气储备,很多人甚至开始深度怀疑乌克兰“拖大家下水”的用意——毕竟自2006年第一次俄乌“天然气危机”以来,乌克兰已变着花样将其地下储气库注入120-160亿立方米的“绝对安全能源储备”——显然,这一场场“天然气大战”的始作俑者,这个从根本上摧毁欧洲能源安全战略的“超级麻烦制造者”,从一开始,就怀着“把所有人都拉到水里,然后自己穿着救生衣划着小艇安全离开”的打算;虽然同舟却压根不打算共患难,这足以使那些能源储备规模很小,而且气体能源驱动的工业、民用能源系统几乎无法在短期更换能源的一些中小欧洲国家,大为光火!民怨沸腾,而欧盟大多数国家在微弱地怨恨俄罗斯铁腕的同时,悄悄地将更大恨意转移到乌克兰一边!
想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极为典型的“无妄之祸”,使欧洲国家在痛定思痛,必然会彻底反思自身的能源集体安全战略,或奋起而有所作为!
(摘自《天然气战争:低碳语境下全球能源财富大转移》,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