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了解和欢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盛装的春节游行队伍,打扮得五彩缤纷的纽约帝国大厦,伦敦市中心繁华的牛津街上高挂的大红灯笼,约翰内斯堡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的庆祝活动……这些年来,在海外,春节不再只是华侨、华人的节庆,世界各地庆祝中国春节活动的热度持续升温,与华侨、华人共庆新春佳节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一切已然成为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记忆中的春节
60年前,春节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而且当时物质资源极匮乏,代表着最高消费水准的春节,更加凸显了低下的生活水平。
春节,最为重要的就是象征着全家团圆的年夜饭,因此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则显得分外的香。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我问主妇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这已经是相当高的年夜饭标准了,不少人都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总会有“赊肉过年”的经历。一位姓周的朋友回忆小时候一次过年,家里除了有一点粮食外,其他荤菜一点也没有。过年了总要让孩子们吃上肉,但父母手中没有钱,怎么办?父亲只好硬着头皮去赊了。“那时我们还小,我只记得父母在早上吃饭时议论了一下吃年夜饭的事,父亲上午便出发了。”那时不像现在这样物品丰富,因此买什么东西都是要排队的,一到过年,队伍更是排得见不到头。直到下午父亲才回来,手里只拎着一斤多肉。那时候家里实在欠账太多,所以父亲也不敢多赊。这点肉能做什么呢? “母亲是万万不敢红烧的,肉太少,红烧不了。我们的年夜大餐是肉烧山粉圆子。”山粉就是山芋经过机器绞碎而过滤出来的淀粉,经过晒干可以长期收藏,“家里没菜下饭时,可以弄着吃”。因为肉少,一人分不到几块,往往是小孩子吃得多,而父母亲只吃些山粉圆子。“赊来的肉,他们如何咽得下啊!”
每到春节,有些地区会给居民每人多发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小站稻和五斤鱼。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做出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腊月二十八发好面,二十九开始做各种零食,平日里舍不得用油,现在甜的、咸的、又酥又香的胡萝卜丝丸子、白薯丸子和排叉装得满盆满钵。大白菜是百姓的当家菜,主妇们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凉菜、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
除了可以吃好东西,过年最让孩子感到开心的就是可以穿上一身新衣服。那时候的孩子们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芯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但衣服的款式、花色都很单一:男孩子一律都是“蓝、灰、绿”这几种颜色;女孩子的衣服款式都差不多,花色以格子布为主,粉色格子、红色格子、黄色格子偏多一些。此时,人们过春节最大的消遣就是放鞭炮、逛庙会。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关于这一点,在年夜饭的变化与丰富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北京市为例:1980年,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速冻饺子开始在菜市场出售。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2两,大料、黄花、木耳各1包,大白菜20斤,1斤粮票豆腐及1斤粮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1983年,城镇居民在春节每人供应富强粉3斤、小杂豆1斤、江米1斤、花生油4两、香油1两、花生半斤、瓜子3两、麻酱1两、鱼2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进行大展销,北京人过年再不为米、面、鱼、肉奔忙了。后来随着集贸市场的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能买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节日的内容发生了种种变化,但要说中国的春节能够引起世界的关注,成为世界节日,显然还是有些痴人说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门的打开,在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的同时,也让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
这些走向世界各地的华人,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春节走向世界”的星星之火。春节是全球华人心中最牢固的情结,因此哪里有华人,哪里肯定就有春节。欧洲再偏僻的小城,哪怕只有一户中国人,他们也会过春节,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埃及,有些上世纪初来的华人,其子孙后代连中国话都不大会说了,但每到春节,照样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过年。每逢春节,由华人团体举办的舞龙游行和庆祝活动总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华裔人士。而这种浓郁的异国情调,也开始吸引了广大的外国朋友,传统习俗中的舞龙、放烟火、贴年画等新鲜事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地球人都知道的春节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而且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已经成了不容置辩的事实,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新生活力的土地。
此时的春节已经不再只是华人和华侨的节庆,每逢中国农历新年,从欧洲到北美,从非洲到亚洲,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春节的气息。春节在海外形成一股股热潮,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迈向世界的一个坚实脚印。
2006年1月26日,伦敦市长利文斯通邀请当时红遍中国的“超女”李宇春与他在伦敦一起点亮灯笼,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庆贺中国春节的活动推向了高潮。此前布莱尔首相在1月23日发表贺词,向在英国的所有中国人祝贺农历新年。
2006年,巴黎市长德拉诺埃主持了市政府门前广场的庆贺中国春节活动。大年初一,有17个华人华侨社团在这里举办一场“2006狗年春节彩装游行。德拉诺埃和巴黎3区、4区区长一起亲临现场,为彩龙点睛,并向华人华侨发表新春祝词。无独有偶,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办庆祝春节活动,瑞典王储亲自前来为舞狮点睛。马来西亚的全国华人新年“开门迎宾”活动于2月4日在槟城举行,来自大约80个华人社团的5500人在街头舞狮、舞龙,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亲自出席。
2009年1月23日,美国纽约著名的帝国大厦连续四天在大厦顶端点亮1327盏红黄两色彩灯,以庆祝中国春节。这已经是帝国大厦连续第9年为春节点亮彩灯。而美国的纽约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将中国春节纳入公共假日。
而且,中国的春节已经得到了普通外国朋友的认同,他们越来越多地和中国人一起欢度这个原本只属于中国的节日。
2006年春节前夕,有媒体就“你知道中国有个春节吗?”为题,在世界各国街头调查了8~10名当地人,结果让人颇为惊讶。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街头随机采访的10位过路人,能够给出较为标准答案的,竟有5人之多。
在马来西亚,这个调查的结果是全都知道。华人与马来人、印度人并列,是该国三大族群之一,春节早已成为全国性假日,在这一天,马来人、印度人都会向华人朋友道一声“恭喜发财”。
在美国纽约,调查的结果也是人人皆知。美林证券高级主管艾丽丝小姐说,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中国人有过年的文化传统了,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到唐人街看中国人放鞭炮、挂红灯笼、舞狮和舞龙,那种气氛很感人。
在法国巴黎,有9人知道中国春节,7人知道新春佳节就近在眼前,而且知道大年三十是热闹的家人团聚夜,1人能说出春节的准确日期。
地处西半球的巴西与中国相隔遥远,在首都巴西利亚和巴西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圣保罗的几位巴西人,有一半对中国的春节并不了解,另一半人知道春节是中国人全家团圆的重大节日。有一位巴西人说,他不知道春节是哪一天,但是看到中国杂货店里商品丰富了,变得拥挤了,就知道中国的春节要到了。
正如这位巴西人所说,这么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春节,除了因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之外,还得益于中国日益发展的假日经济。
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全国假日办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09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4.7%,实现旅游收入509.3亿元,增长2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旅游,而是将目光更多地盯紧出境游。这些选择出国过年的中国人,在海外吃年夜饭、买年货……无疑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商机。有外国朋友说,春节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给各国带来了“财气”,带来了机遇。
家住德国慕尼黑的摩尔女士说,10年前,在德华人过春节不容易,“那时候中国人很难买到正宗的年货”,“但如今,过春节时几乎所有大超市都能买到这些,有的还特设中国货专柜,挂起了大红灯笼和春联。
类似的春节商机,也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现。比利时的超市会专门为中国人开辟年货柜台,在加拿大,过春节时几乎所有的大超市都能买到中国年货;家乐福公司在法国各个连锁店开设了“中国货”特别专柜,中国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有些商场在入口处还挂起了大红灯笼、春联和龙头画像,法国著名“老佛爷”大型百货商场也披挂上红、金两色的盛装,商场内的生肖画像栩栩如生,中文字 “新年好”到处可见,巨大的“福”字倒挂在商场厅梁上。
2010年农历春节,美国的百年老店纽约梅西百货破天荒举办舞龙舞狮活动,欢迎超过1000名的中国游客,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中国游客将带来高达3000万美元的消费。从2007年起,造访梅西百货的中国顾客快速增加,每年增长率高达50%,梅西百货全美800家分店两年前开始全面接受中国“银联卡”,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中国顾客的消费力比起其他国家的顾客,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8年底,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引发了世界经济的整体低迷,而此时,恰恰将要迎来中国农历新年——牛年。世界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2009年1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特意写下了对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新春祝福:“祝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所有华人新年快乐!”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中文水平早已为中国人熟知。2009年1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段陆克文用汉语向中国人民拜年的画面。陆克文字正腔圆地说:“大家好,我谨代表澳大利亚政府向全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的祝福,祝愿中国人民来年幸福安康,红红火火!”
潘基文的书法和陆克文的发音,引来中国百姓的一片赞叹之声,有人夸赞潘基文字“写得漂亮”,甚至“自叹弗如”。
除了上述两位,英国首相布朗、加拿大总理哈珀、巴西总统卢拉、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等诸多国际政要也向华人和中国人民送上了新春祝福。
后危机时代,凸显中国软实力
在很大程度上说,春节是中国最具代表意义的软实力之一,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春节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游戏玩耍的娱乐日,而是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认同情怀,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人们用团圆、贺岁、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亲情友情,在饱含深情的新春祝福声中张扬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超越了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它具有成为一个世界性节日的巨大潜质。
曾经到过中国的美国NBA球星科比谈及春节时说:“我知道,过春节时,中国人会放鞭炮、舞狮子、吃饺子。我去过几次中国。希望今后多了解中国文化,因为文化交流是人与人最直接的交流。”
在巴西,有些当地人会学着中国人的样买一个福字倒着贴,以求新的一年有好运。在德国汉堡举办的迎春活动中,像模像样的太极锻炼、一板一眼的武术表演、生动有趣的皮影戏,还有一丝不苟的包饺子练习让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年味。在场的全体德国友人还特地向中国人民送上了他们的新春祝福。
在白俄罗斯历史文化博物馆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联谊会热闹开场,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舞以及剪纸、春联让在场的当地民众对中国春节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当地儿童还朗诵了中国诗句为活动助兴。
从农历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盛顿特区的庆祝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一年一度的美食庙会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喧天的锣鼓、欢快的舞蹈还有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让庙会格外红火,也让在场的美国民众沉浸在喜庆佳节的欢乐氛围中。《华盛顿邮报》称赞这一系列活动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艺术的展示。
法国的春节彩妆大游行从巴黎市府广场出发,唐装、腰鼓、舞龙舞狮……对节日庆祝的独特表达方式令法国人兴奋不已。一名叫苏珊的女士兴奋地说,中国春节内容真是多姿多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回味无穷。她曾在巴黎华人朋友家过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吃年夜饭,样样都让她感到新奇、神秘、温馨。由此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在春节前要赶回家过年。
巴西这几年也开始通过发行中国农历生肖邮票的方式,来庆祝春节。巴西人认为发行有关中国文化的生肖邮票,表现了巴西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敬仰。邮票是一种普世的语言,它可以增进各民族的了解,无论种族、信仰和文化有多么不同。对于巴西而言,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其美丽的山川和数千年的文化,还是她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春节时,《瑞典日报》曾以“金猪中国”为题报道说,按照中国古老的历法,“金猪”是代表财富与丰收的年份,不知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能够先知先觉,这个国家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确改变了贫弱的形象,像“金猪”一样富得令人目眩神迷。2008年伊始,瑞典《旅游》杂志邀请一名长期在华生活的瑞典人撰文介绍中国的“鼠年”。该文作者说,很多瑞典人问他,2008年是中国的“金什么年”?似乎富有的中国总与“黄金”脱不了干系。他说今年的“鼠”还有一个含义,“鼠”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而中国也会从这一年开始向世界第一强国迈进。
(摘自《中国凭什么影响世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定价: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