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教育经纬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1月01日 星期六

    高考引伸出的话题

    钱文忠 《 书摘 》( 2011年01月01日)

        高考制度不能轻言改变

        现在对于高考制度众说纷纭,反映了大家对高考制度严肃性、公平性、公正性这些基本精神的漠视。这恐怕是近几年来,我们过多讨论高考制度不合理而引发的。但是,请千万别忘了,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现行高考制度更稳妥的制度,在这之前我们就不能轻言改变,否则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高考制度方面的责任是谁都负不起的,因为付出代价的是孩子。所以,我们必须绝对慎重,必须站在把高考作为国家考试制度的层面上来观察、探讨和判断,从而形成意见。如果今天就不认分数,或者除了分数以外出现了很多别的考虑因素,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那将出现更为巨大的不公平。现行的诸如民族加分、体育特长加分等,基本都是诟病多。应该说,这种加分制度,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配套的制度和法律去监管它,没有有责任心的人去具体负责或实施,它就会演变成一个荒唐的笑话,就会导致对广大考生的巨大不公。

        赞同金庸小说入选课本

        经典有两个概念:一是经典的文章,二是经典的事件。如果要入选语文课本的话,描写经典事件的文笔、水准不能相差太远。比如,刘翔夺冠和杨利伟飞上太空,这两件事进入中国语文课本天经地义,但问题是这两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是不是能够作为教科书的文本?这是一个问题。很多人赞成将金庸武打小说里的精彩段落选进课本,这我可以认同。因为金庸先生的武打小说,现在已经成为经典了,里边有好多段落确实脍炙人口,我自己也非常爱看。但直接把他的作品选到语文课本里,而又为此将一些名篇剔除出去,这样的话我觉得就有一点不妥了。语文课本应该保持比较长的稳定性,由于时代变化而出现的新作家和新作品,我更倾向于放在指定阅读里,规定学生去看。

        《出师表》是篇好文章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不但文笔优美出众,而且里边反映诸葛亮的思想也好,他的感恩之情也好,或者他的胸怀和战略也好,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虽然后来北伐没有成功,诸葛亮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我们不能拿历史的结果去倒推初衷,更不能以此判断其文有没有资格选进语文课本。拿今天去看过去,拿结果去看初衷,拿没有关系的事情去看其文笔,这没有任何道理。我认为,不仅不应该把它从语文课本里拿出来,而且还应该指定为背诵篇目。文学作品往往面临众口难调的局面,有的时候并存就会比较好一点。在语文课本的篇目策划过程中,应该有一个过渡期和共存期。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出我们教育思想的改变和文学审美的改变,这样的教育意义更大。

        诗歌形式不合适高考

        如何做到公平,已经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了。至于出什么样的题目,最能让考生有表达空间,最能体现他们真实的写作水平,老实讲这是一个太遥远的梦想,我本人连想都不愿意去想。现在我们出题,与其说是展示孩子们的文字和写作水平,还不如说是为了尽量公平,或者尽量便于打分,能形成分数等级,拉开距离。所以是在技术上考虑了很多,而并不是主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的。希望高考作文题目能够做到对所有考生都公平,这在逻辑上根本就不成立,但对所有考生一样不公平,却是应该努力做到的。作文有时候要展示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叙述层次的安排,而诗歌就没有这种要求,所以诗歌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合适高考的题材或形式。

        为作文打分量化是一种无奈

        现在对高考作文打分去量化是一种无奈,因为考试就一定是要有分数的,就一定是要凭成绩来拉开学生的排名的。所以,取消作文是毫无意义的假设,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式。作文是跟自己的母语紧密相连的,是跟本国的考试传统紧密相连的,到国外去借鉴不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只能立足于我们本身,或者立足于我们本身的考试制度、考试历史和考试环境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到现在为止,我是不赞成取消作文的,但它可以有各种各样形式的改变。

        八股文考试可能更公平

        以前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其实就是真正的作文考试。八股文是有非常明确的格式要求的,比如哪几句一定要对仗,你不对仗就不行。许多人认为这不合理,束缚了人的思想,此话没错。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八股文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它要你必须“戴着脚镣跳舞”,你首先要尊重所有的规则,然后才能在这个规则的约束下展示你的天才。现在看来,八股文倒可能对大家还比较公平一点。同时,这也会训练我们对规则的尊重,对传统的尊重。

        宴请高考状元何错之有?

        不管有什么借口、理由和说法,状元都是需要的。不是因为学校、父母、老师或商家需要,而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历史都需要,就这么简单。某某华侨前来投资,所有领导班子轮流敬酒,这个大家都是认可的。那么,某地出了一个高考状元,地方官员宴请这位学生及其父母、老师,又有什么好非议的?如果每个地方的政府,每年都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对于本地的学风和文化氛围,长远到本地的民风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作为教师,也作为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我个人倒是对这样的地方政府深表敬佩,觉得应该这么做。现在的政府大吃大喝不在少数,每年请高考状元吃一顿,对民风的改善和对社会风气的良性引导,都有积极作用。政府弘扬学风、奖励及第学士,这是中国传统地方政府分内之事。

        读书就是为改善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说法太现实了。读书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取得成功,这有什么错?我不认为这有错。没有巧取豪夺,没有贪污腐败,如果一个社会都通过知识、通过努力学习来得到成功的话,这个社会该多么有力量、多么蓬勃向上!现在大家之所以刻意回避,是担心过度宣扬状元,会有一切向高分看齐的嫌疑。而我并不觉得向高分看齐有什么错,因为在分数面前基本是平等的。通过分数,可以排除掉很多不公平因素的干扰,排除掉人情和权力,这有什么不好?

        电子阅读器不会取代传统书籍

        “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不会取代传统出版品的形式。我想,它是一种加法,未必是一种减法。在历史上,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取代一样东西。有的时候它会在同类东西里边加上自己,显得更繁荣、丰富多彩一点。所以,我觉得书籍会消亡的说法太急了一点。下断论和预测未来都是风险极大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做。我觉得书会永生,因为人的一种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何况阅读一本传统书籍时,其中包括着我们的审美,纸墨的清香、各种风格的装帧设计等,都不是“电子阅读器”所能提供的。

        不能因英语而抹杀人才

        英语程度曾经是外语水平的考量,曾经是选拔人才、认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是对的,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今天如果把它强调过头了,就会变成埋没人才或者抹杀人才的一个原因。

        英语不能成为拦路虎

        英语作为一个能够带来各种各样好处和机会的工具,我们无须否认,也不必批评。它同时也是一门技能,而技能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如果超过了一种限度,它就会带来问题。陈丹青先生是搞美术教育的,也是当代一流的油画家,他从清华大学辞职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如果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讲,非得要求英语考到几级几等,有这个必要吗?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英语由原来帮助一个人实现梦想、完成自我规划的工具,变成了阻碍一个人实现梦想的拦路虎,那么也就是它的某些方面被妖魔化或被极端化了。

        还英语本来面目

        我们认为英语好的都算人才,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经过长期的闭关锁国,我们有的只是俄语人才,而英语人才奇缺。所以,在那时适当提高英语在人才认定中的地位,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到了今天,如果依然延续这个标准,我就觉得有一点不合时宜了。现在我们应该还英语一个本来的面目,还它一个在教育体系和人才认定中应有的合理位置。而且,有一点还需要特别注意,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状况,英语教育条件的提供并不是公平的。

        背诵就是捷径

        对学语言来讲,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记忆力决定你有多大的词汇量,有多大例句的记忆量,及对语言现象有多大的记忆能力。英语考试培训机构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不能一概抹杀。因为很多人确实是通过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比较快地实现了自己的留学梦。但是如果完全照搬新东方的办法学英语,我觉得连俞敏洪先生都不会认同。我觉得学英语中有一个办法,如果说它是捷径,那便是一个最笨的捷径。那就是背诵,背诵英语文学作品的名篇,背诵代代相传的英语经典作品。

        音乐被格式化了

        音乐是发自天性的,一个人应该很快乐地学习音乐,但我们好像把音乐都变成了一种格式化的东西。如果孩子真的想去学,那我当然会很开心,就会以自己的能力,给他买一架尽量好的琴,请一位尽量好的老师。但我发现孩子并没有这个兴趣,那何必要强迫他呢?在国外把孩子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看得很重,而我们则是要孩子守规矩,中规中矩,要达到一个水准。于是便有了一个僵死的套路,每个孩子都一定要这样,不能比别人少。这是一个民族心理和文化的问题,我觉得也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认识到,才有改变的希望。但是,在这以前,已经有好几代孩子,成长在以快乐的名义而附加给他们的痛苦生活中。

        艺术考级是一种攀比

        中国人确实有本事,能把什么都进行分级考试。我们中国人非常会把艺术的东西弄成格式化,弄成一个一个的等级,迎合大家的攀比心理。中国人的这种攀比心态,是各种各样繁复等级的根本心理原因。这种等级的设置,因为有庞大的市场,便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意。现在的考级,只不过是一种全民狂热的缩影和体现。

        (摘自《钱文忠语录》,新星出版社2010年7月版,定价:2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