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1月01日 星期六

    再破高房价之谜

    刘杉 《 书摘 》( 2011年01月01日)

        在房地产财富游戏下,最大的价格推手不是地方政府,更不是开发商,而是货币和信贷政策。

        高房价阳谋

        房价持续上涨原因复杂,既有制度缺陷,也有货币因素,但政策误导也难逃干系。

        2010年3月,“两会”刚刚结束,北京市就急不可耐地拍出“新地王”。房地产同比交易数据表明房价继续高涨,而坊间热议的也是炒楼赚钱的故事。在中国政府信誓旦旦地再次提出房地产调控后,中国就进入了一个全民炒楼时代。这到底是中国政府的悲剧,是中国经济的悲剧,还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无人能够说得明白。我的同事讲了两个最新的炒楼故事。一个朋友年初400万元人民币买了一套房,4月初加价100万元出手。另一位通过内部申购,年初买了5套新开盘房子,三个多月过去,盈利四成多。

        4月,我的一位在国际投行担任研究员的师弟从上海打来电话,和我探讨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连发6篇痛批高房价的背景。当天,中国股市房地产板块大幅调整,市场传言官方又要出台严厉调控房价政策。

        我的师弟告诉我,他们监测了上海二手房价格,2010年以来,上海二手房价格上涨了大约15%。他认为,房价还要涨。

        以自己多年的政策观察,我当时说,新华社虽是官方通讯社,但我不认为新华社评论代表政府立场,至多是新闻人的良心使然。即便真有官方背景,也仅仅代表了另一种声音,并不意味着政府真想出台刺破泡沫的政策。当然,事后来看,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中国政府从4月15日开始,连续推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其力度和态度超出市场想象。有消息说,中国政府高层达成了共识,并由新的政策操盘手制定了政策。可谓招招见血。

        当时,我之所以不看好政府的表现,就在于我们经历了太多次的“狼来了”。经验表明,宏观政策实际是房价的有力推动者,这从多年调控政策后果即可看到。道理很简单,抑制价格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控制需求同时,增加供给。但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恰恰是刺激需求,同时抑制土地供应。所以,在我看来,多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是开发商和银行利益集团出的政策建议。中国房地产市场实际演变成在“鼓励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幌子下的“庞氏骗局”。

        在房地产财富游戏下,最大的价格推手不是地方政府,更不是开发商,而是货币和信贷政策。如果没有超量和低价的信贷支持,即便地方政府想要拍出天价地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货币存量决定着价格水平。假定经济系统里只有100元钱,土地只有一块。那么这块土地就值100元。但你增发货币到200元时,那块土地价格就变成了200元。没有流动性泛滥,就没有房价高涨。

        而这种靠货币推动房价的经济模式,在应对危机期间达到顶峰。2008年10月,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各国为了应对通货紧缩,纷纷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日本、英国等经济体,实行的是零利率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则实行的是以财政刺激带动信贷增长的一揽子刺激政策。经济学家称之为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克鲁格曼对这种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表述是,一次性增加货币供给根本无法达到目的,而需要连续增加货币供给,不仅增加当前,而且承诺增加未来一段时期的货币供给。这种连续性大量增加货币供给将显著提高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降低实际利率,刺激投资,提高当期产出水平,这样就可以帮助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

        可以说,中国和欧美国家一样,深刻领会了这种“泡沫政策”的实质作用。而在实践中,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中国和欧美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以美国为例,尽管美联储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了大量现金,但美国商业银行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公司治理,坚持“去杠杆化”进程,因而过量流动性并没有注入市场。但中国不同,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实际成为政府的左右口袋。政府直接让国有银行投放贷款给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直接把信贷投放到资产市场。有高级监管官员称,没有一分钱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这显然是掩耳盗铃之词。假设国有企业原有现金是一桶水,你现在把半桶冰放入国有企业现金桶里,结果那半桶水流了出来。尽管那半桶冰还在桶里,但已经有半桶水流入了市场,这实际是一种信贷的“溢出效应”。可以假设信贷资金没有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正因为你放了半桶冰,才使得房地产市场多了半桶水。

        正是在超宽松货币和信贷政策刺激下,市场产生对通货膨胀的超高预期,因而拉动房地产投资,从而刺激北京、上海等地房价同比上涨一倍以上。从刺激政策角度看,这种泡沫政策就是一个“阳谋”,就是通过推动房价上涨来带动房地产业的繁荣,进而带动经济复苏。同时,房地产繁荣也可刺激土地价格上涨,解决地方财政资金不足问题。

        当然,这个政策实际牺牲了居民利益,而施惠于房地产开发商和投机者。这个过程实际用纳税人的钱来刺激市场,进而再搜刮一遍纳税人的钱。而一旦泡沫破裂,不良资产又得由中央财政用纳税人的钱来冲销。

        如果考虑到居民利益,完全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拉动房地产。比如,“4万亿”刺激政策拿出3万亿来,让国有企业去建设保障房,即可解决地方财政“无力”盖保障房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房地产就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复苏,更可以抑制房价,避免资产泡沫。我在当时的一些评论中,多次提到这个观点。遗憾的是,政府有意忽略了这种政策,而实际刺激了商业房地产的繁荣。这就是在公共决策中,利益集团占据了上风,而普通居民的利益诉求无人“代议”。   

        “庞氏骗局”

        如果说在经济危机时期,高房价是政府的阳谋,那么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鼓励投机的宏观政策,实际成为高房价的推手。

        长久以来,中国房地产投资色彩浓厚,一方面中国人沉迷于“获取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接棒者。就全球各国来看,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不是鼓励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而是大张旗鼓地让人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投机政策必然产生投机结果。

        “财产性收入”包括两种,一种是财产带来的现金流收入,如租金;还有一种就是资产增值带来的溢价收入。对于现时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追逐资产溢价才是主要目的。因为从租金和房价比来看,投资住房显然不如买股票或债券合算。

        房产增值过程,其实质就是前边投资者的收益,要由后边购买者支付,如果这个过程持续进行,那么最后一个接棒者,就会为前边的所有参与人买单。当然,如果这个游戏持续进行,无穷无尽,那么每个参加者都会受益。遗憾的是,房价不可能只涨不跌,最后一个买房者,将成为一轮游戏的最后买单人。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房地产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庞氏骗局”得名于意大利人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在1917年发起的债券骗局。庞齐出售债券,并给购买人以高额回报,其实质是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投资者。由于资金有限,当投资者和资金难以为继时,游戏突然结束,这个过程被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以人类天性,这种骗钱游戏或在庞齐之前很早就会出现过,只不过庞齐有幸成为历史人物。

        南开大学钟茂初教授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庞氏经济学与全球经济危机》。钟教授把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危机现象,放到“庞氏骗局”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 “庞氏经济学”。

        钟茂初教授认为,现代经济活动带有“庞氏骗局”特点,可称之为 “庞氏经济活动”。其特点是设计一个宣称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吸引大批投资者参与其中,用后期投资者的资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高收益,循环往复,直至后续资金难以为继,或是投资者信心不再之时,整个系统迅速崩溃。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由于很多自住房并不用于出售,因而房地产价格是由部分供需决定的,是“非市场出清价格”。这种市场特点,就可以让投资者通过炒作来抬高或压低价格,从而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财富的变化。

        如此看来,如果政策制定者、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人,一起构造出一个只涨不跌、预期回报高的市场景象,那么就会形成后边投资者不断为前边卖房人买单的“庞氏骗局”。

        由于土地稀缺,住房可融资,很容易让房地产成为高预期投资活动,再加上政府可以从中抽头(税收和土地拍卖),这会促使政府积极推动房价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显然更适合这种“庞氏经济活动”,而参与者更容易成为“庞氏骗局”的受害者。

        中国房地产价格表面由供需决定,但决定供需曲线走向的因素多样,其中货币供给就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货币充裕,需求就会旺盛。如果存在住房供给约束,需求增加自然就会拉升房价。而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短缺,则住房需求就会急剧下降。鉴于供给滞后,需求下降的结果就是房价下跌。

        所以,未来房价走向更多取决于货币供给。从经验看,政府往往不会主动捅破资产泡沫,但市场不可能支持价格持续上涨。这意味着房价的“庞氏骗局”早晚要结束,而时间由货币供应量来决定,当货币紧缩时,游戏往往就要结束了。  

        催生“中国式”危机

        持续房价上涨必然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而一旦泡沫破裂,就会沉重打击宏观经济。

        中国政府当然也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选择了实用主义的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调控政策自然也就反复无常,言而无信。

        早在2007年下半年,中国楼市已经开始一轮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当时市场判断,中国房地产业要经历第一次周期调整。但事与愿违,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开始实行泡沫经济政策。结果房地产市场在没有调整到位的情况下重新开始了新一轮上涨。由于居民存在强烈通货膨胀预期,先是自住者大举入市,导致成交量剧增。随后投资者为了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加紧住房投机活动,更将房价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怕房价涨,就怕粮价升。这种观点的逻辑是,房价涨主要与中产阶层有关,即便买不起房,这部分人也不会闹事。而粮价大涨,则会带动物价整体上扬,损害低收入阶层利益,从而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个实用主义观点看似正确,其实是短视思维。房价无理性上涨虽然短期内可以带动房地产投资,但从中长期看,则后患无穷。

        先从物价看,固然粮价占CPI比重较大,粮价涨直接影响CPI升幅,但房价涨同样可以带动物价。除了房地产企业,其他产业投资者若要增加私人投资,必然要购买土地、办公楼等,地价和房价上涨,无疑会增加其成本。即便是租赁土地和房屋,也要付出较高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必然会转嫁给下游生产者和消费者,最终导致物价上涨。2009年以来服务业已经出现大幅涨价情况,如银行业一些服务费用翻倍上涨,餐饮业也大幅调价。所以,看粮价的想法是幼稚的。另外,从房价上涨中获益的企业,也会将收益分配给私人,从而扩大一部分人的收入,这部分现金又会投入经济循环,过多的流动性也会推升物价。

        再从消费看,本轮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将实现经济转型,在完成 “去杠杆化”后,也面临去全球化压力。在此情况下,中国出口必然遭到打压,短期无法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因而,依靠出口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已不大,未来中国经济必然要靠内需拉动。有研究认为,目前国内消费六成以上为企业和政府消费,私人消费不足四成。如果高房价消耗了中产阶层的绝大部分收入,那么私人消费无法持续扩大。即便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也不会在短期内增加消费。从消费理论看,一个人的消费要按照生命周期来决策,短期收入变动,不会影响长期决策。如此看来,高房价必然抑制消费。

        此外,高房价还会抑制城市化进程。炒高房价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城市化进程会推高房价。不错,从长远看,城市建设改善会提升地价,进而抬高房价。但城市化的真正含义不是改善城市环境,而是农民进城,也就是提高城市居住人口的比例。农民进城需要大量住房,这自然会增加土地需要,也自然会提高地价。但如果以此为借口而大幅提高土地和住房价格,则使得进城农民无法获得住房。当然,城里人可以买新房,出租旧房。试想,城里人全部积蓄和大部分收入买了新房,而旧房又租不出个好价钱,他如何改善生活?如果房租再涨,进城农民又该如何安居?另外,很多企业主看到炒房比实业来钱,就会放弃发展企业,而社会则减少了吸收农民就业的机会。客观看,高房价必然抑制城市化,进而减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高房价可能催生“中国式”泡沫崩溃。日本虚拟经济泡沫破裂,拖累了日本经济近二十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虽然打击了日本经济,但其早已完成工业化,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人民生活安定,因而日本社会稳定。而中国泡沫经济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之中,其一旦破裂,不仅会出现“负资产”阶层,也会使失地农民成为流民,导致社会出现动荡,进而出现政治危机。也许正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决策者才一再强调稳定房价。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商业银行才绑架了宏观政策。宏观政策催生泡沫经济,虽然与短期政策目标有关,但其背后实际是利益集团在推波助澜。在转型时期,一些掌握政治和资本的权贵集团,正在利用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借机搜刮社会财富,其行为给未来中国社会埋下巨大隐患,并可能催生 “中国式”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

        有房地产老板笑言,这样的房地产盛况可能五百年不遇。是的,在五百年不遇的房地产盛景过后,会不会出现五百年不遇的金融和社会危机,只有天知道。

        (摘自《中国“再平衡”:繁荣背后的经济真相》,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定价:3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