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0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要敬畏自然

    袁宝成 任国明 于明山 《 书摘 》( 2010年12月01日)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会肆无忌惮,经受不住诱惑的侵袭,把握不住做事做人的度,以至于完全迷失自己。敬畏父母,我们就会更好地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敬畏为人之道,我们就会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做事;敬畏自然,我们就会爱护蓝天白云,珍惜身边的生活……

        在物欲横流的浪潮里,现在的人类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敬畏,失去了自己的原则。无忌于社会规则,无忌于人伦道德,无忌于自然生存,直至惹来承受不住的后果,才会想起回头,亡羊补牢,就如我们对大自然的毁灭与保护。

        现在人们考虑利益多于道德,考虑人更多于其他生物。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很少对其他生命存有感恩心理,对于给我们提供衣、食、住条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很少存在怜悯之心,很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更缺少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假如有一天,全社会能够对不会说话的一草一木给予关注,不是简单地利用它们,而是呵护它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不是吃掉它们,而是欣赏它们、关爱它们,那么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种高度道德文明的社会。

        人类走过了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工业文明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适行捷”的问题,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革命带来的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便捷性,即进入“信息爆炸”时代。

        然而,工业文明以及近代人类技术能力进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突出表现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荒漠化加剧、臭氧层消失、环境污染。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来,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引导下,全球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了80ppm,全球温度上升了0.74个摄氏度,南北极和高原的永冻冰川开始融化,物种面临第六次灭绝。事实证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考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发展与消费方式。

        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人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食物链上的成员,而是在制造甚至控制着食物链,并对自然形态系统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原子武器、转基因技术的滥用,足以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系统毁灭。追求享乐的消费模式所制造的垃圾将覆盖这个星球,并提前透支了子孙后代的地下资源、空间资源甚至太空资源。日益升温的地球,已为人类引为自豪的技术文明敲响了警钟。目前发达国家人口不到15%,却占据了85%的资源和污染排放,假如全人类都这样发展,地球生命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

        改造自然要谨慎

        “围填海”热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各地逐渐兴起,大型的围填海项目带来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海洋灾害加剧等多方面的问题。

        随着土地“闸门”紧缩,在漫长的中国海岸线上,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实施围填海工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填平大片海湾,向大海要地。纷纷兴起的填海工程,只把大海当成索取的对象,没有考虑盲目“填海”的后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围填海工程,可能填来的不是珍贵的土地、丰厚的经济效益,填掉的很可能是海滨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无序、无度的“填海造城”,已对毗邻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严重破坏。一是导致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二是改变了相关海域的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栖息地、产卵场等鱼类生存的关键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渔业资源锐减。三是改变了原始岸滩地形地貌,海岸带的防灾减灾能力降低,海洋灾害的破坏程度加剧。

        规划“填海工程”要慎之又慎,在这方面,日本有深刻的教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各种工厂大量涌现,国土面积狭小局限性显现。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填海造陆,从1945年至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在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大肆填海造地也埋下了巨大隐患。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绝迹,日本渔业遭受了重大损失。

        海域港湾是大自然千万年演化形成的资源,应着眼于保护利用,合理开发。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中国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在那么多的“填海造城”教训乃至惨剧面前,依然热衷于“移山填海”,高奏“海堤之歌”。应该尽快停止“向大海要地”的种种不科学“围填海”举动,尊重科学,敬畏自然,走科学、和谐发展之路方是正途。

        相信自然力量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对自然感谢与回馈的情愫。很多人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神,但却相信自然拥有神秘的力量,认为人需要敬畏自然。这种观点看上去有一些矛盾,但仔细想来,却也合情合理。

        日本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森林覆盖率也很高,达到了65%以上,常驻和迁徙鸟类都很多。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有不少城市的周边环境遭到污染,但是经过治理,到了80年代末期,这些城市的周边环境已经得到彻底根治,恢复了已往的生机。尽管总体上日本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不及中国,但由于注重环境保护,在日本很多城市及其周边的公园、绿地里却能看到很多野生鸟类,其中也不乏一些珍贵鸟类。

        日本国民的自然观和环境意识,来源于长期的农耕社会(远古到明治维新时期)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其表现主要是“敬畏自然”,这一点很像云南少数民族。他们把山、水、古树和某些动物看作“神灵”加以崇拜和保护,如富士山被尊为第一神山,古樱花、古樟木被视为神木,甚至将狐狸奉为“财神爷”。日本有名的“财神庙”——稻荷神社里供奉的就不是人神而是“狐狸精”。在北海道的公路边,就经常可以碰上小狐狸,只要你停下车子,狐狸就会跑来向你要吃的。

        中国人发明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日本至今仍很重视。日本的农民早已不按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播种收割了,“新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也早在明治时期就由旧正月(农历元旦)改为阳历元旦,然而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例如,每个节气的前一天叫“节分”,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尤其以立春前一天的“节分”最为隆重,这一天被认为是新一年的真正开始,要在神社举行撒大豆的仪式,驱邪迎春,祈祷丰收平安。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则是法定假日,与“盂兰盆节”(相当于中国农历七月十四日的“鬼节”)并列,是日本人上坟祭祖的重要节日,这些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日本人的环境观。

        民间力量作用大

        日本国民的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今天的日本国民已经普遍具有较高的和科学的环境意识,数量众多的环保团体,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

        世界博览会在日本的爱知县举行,对于地处日本中部重要产业地带的爱知县和名古屋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于是,大型海上机场中部国际空港和濑户市世博会会场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官方做了大量宣传,民间却怎么也热不起来,原因之一就是环保问题。

        在名古屋港前面的伊势湾建造中部国际空港,需要从附近的知多半岛上取大量的土石料填海,世博会会场则计划在与名古屋市邻接的青少年公园的基础上扩建。这两个地方都是濒危保护鸟类——大鹰(苍鹰)的分布区和繁殖地,因此两个规划都遭到爱鸟和环保团体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要求政府修改建设计划。为了向政府提出充足的证据,爱鸟团体翻山越岭,拍摄了大鹰筑巢和育雏的照片以及影像资料,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交涉,促使政府几度修改建设方案,直到双方都满意。

        爱知世博会已经闭幕,会场的设施除了青少年公园的部分保留下来以外,其余都已经在闭幕的第二天起陆续拆除,使爱知县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名古屋中部国际空港已经成为日本三大主力空港(东京成田、大阪关西、名古屋中部)继续发挥作用。爱知世博会给日本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却没有给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世博会结束了,大鹰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受到影响,数量还有增加的迹象。

        这些环保团体的力量绝不只体现在筹建这一次世博会上。名古屋是日本中部的大城市,是日本汽车、电子、钢铁、宇航等重要产业基地,有近三百万人口。名古屋港以及中部空港所在地的伊势湾是个蟹爪形的大海湾。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起飞,沿岸的滩涂湿地几乎都被填埋为农地或建设成工业园地,只有被称为“藤前干泻”一块面积约180公顷的滩涂幸存下来。这里风平浪静,饵料丰富,落潮时一马平川,是每年春秋两季大批候鸟迁飞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食物补给地,成为东亚地区候鸟迁移的一个重要驿站。

        1985年,根据名古屋港扩建计划,藤前干泻的一部分计划建设名古屋市的垃圾处理场。市民环保团体发起了“保卫藤前干泻”的运动,与市政府当局进行了有理有节的交涉。经过十多年的“马拉松战”,名古屋市政府终于采纳了民众的意见,决定中止藤前干泻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计划,采取了更为合理、持久的垃圾处理政策——“垃圾减量措施”(如大型垃圾的收费制、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制、垃圾再利用制等)。

        市民环保团体继续努力,在政府和有关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改善了藤前干泻的周边环境,并且正式由政府指定为鸟类保护区。2002年,国际机构认定藤前干泻为国际保护湿地,候鸟们从此有了一个安定舒适的营养补给基地。名古屋市政府还把藤前干泻从被填埋的危险边缘到变为鸟类保护区,成为国际机构认定的保护湿地的经过,刻在两块大型不锈钢板上,教育和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环境保护,永远不要忘记“地球村”里,除了人类外还有众多其他生灵。不但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人类还要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藤前干泻湿地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官民合作、民促官办、人鸟和谐的典型例子。

        敬畏自然有回报

        自然是一个有情有灵的生命体,敬畏是会得到回报的。

        日本森林资源丰富,根据2002年的最新数据统计,全国森林面积为2512万公顷,森林蓄积40.4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

        贺岁片《非诚勿扰》曾经红极一时,片子里日本北海道的大自然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到北海道,沿着葛优和舒淇旅游过的线路一路观赏。当时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特意举了《非诚勿扰》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到日本的例子。

        笔者曾长期在日本工作,当时身处东瀛感受不到环境之美。回国后,再去日本才能体会到中国环境污染之严重。日本列岛北起北海道、本州、四国、南到九州、冲绳,蓝蓝的天,青青的水,绿绿的山,让人羡慕。东京的郊区每条小溪的水都清澈见底,天空一尘不染,可以一二星期不必去擦鞋,衣服掉在雨水地上不必担心弄脏再去洗,席地而坐是随意的事。山紫水明、天青海碧的环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然对敬畏自然的日本人的回报。

        今后世界需要的,恐怕将是日本佛教中所说的“草木国土皆可成佛”、“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的思想,也就是万物有灵的思想。敬畏山川,祭祀神灵这种“泛灵论”一直被视为原始人未开化的宗教意识。然而,要想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就需要这种“万物有灵论”。

        (摘自《中国机遇:强国之路的中国智慧》,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定价:3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