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纬
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书摘 2010年07月01日 星期四

老课本

邓康延 《 书摘 》( 2010年07月01日)

    民国小学老课本,是吾国吾民推翻数千年帝制后自然生长的童年,于沧桑百年后愈见纯真。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2007年,我去云南腾冲拍摄一部关于远征军的纪录片,于当年玉碎之城的旧市场,偶然发现几册泛黄的民国年间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新国文”及“新修身”。其中一本末尾注明: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初版,十一年三月一四一七版;另一本扉页印着: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山阴蔡元培、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这几册课本垂垂老矣,多少战火流离飘零沉淀后,翻开来依然是民国童年时的明亮俊朗。

    那是文字和教育的一次浩荡北伐,于清末民初的文言八股之间,让清风骤起于末。故国疆土,从此被新语时声所覆盖。幼苗万顷,始有丛林,始育栋梁。至此后,纵是战火连连,依然是英雄辈出,民心敦厚,现代滋生,格局开阔。

    当年的小学课本,任一家出版社都可编纂出版,市场竞争。而沉淀下来、普及开去的,不外是几家风云担当者,商务实为翘楚。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蔡元培、张元济等半世纪俯身耕耘其间,如今回溯反思,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义和宣言。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义、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之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灯下翻阅这几册泛黄的线装课本,想那课本的小主人、教书的老先生,看那民国的世俗图、国民的生存录,我已进入当年的课堂,信手在有图画有味道的数十篇课文后,涂抹后辈的观感和致敬,无论主观客观、宏大琐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历史在母语里孤独地站着,在我们的血脉里隐隐回响。    

    联想到一位负笈他乡多年的游子,回溯远逝的亲情故爱,其母语汉字的眷痛溢于言表:爱的筵席,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宴席,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中国版本学和目录学大家顾廷龙先生回忆童年读书,最先想起商务版这一课“天地日月”。

    那些如日如月的象形汉字,那些天广地阔的意象,尽在启蒙时分。古人称,盘古一斧劈开混沌,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沉为地,天地由此分开。读书升腾着清气。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母亲们用长如几千年的线穿过一辈子的针眼,缝缀我们沐雨栉风的布衣华服,让我们知寒知暖。

    过往的时尚是现在的古董,今日的流行会不会成为明日的复古呢?

    四时应景的帽子,或克己复礼,或革新出格,愈来愈仪态万千,风光满头。右派头上的沉重和模特头上的俏皮,不是同一顶帽子,质地不同、风度不同、遮掩的命运不同。再大的帽子也盖不住岁月的秃顶。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十三课:衣。

    母子对话和这一页服饰画,自含天趣。

    衣的演变是和平演变,应运而生,依时更迭。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十三课:衣。

    母子对话和这一页服饰画,自含天趣。

    衣的演变是和平演变,应运而生,依时更迭。

    独幕剧。

    主角:两小动物一小儿。

    道具:网,竿。

    情节:怜悯之心,网开一面。

    感受:用字吝啬,用情开阔。

    母告诫儿,人民告诫官员,同样的话:“汝勿贪多”。

    可当县官高堂高座坐成了父母官,手伸多长,拳攥几多,都不奇怪。

    那该是历史小儿手痛心急大哭的时候。

    这则蝙蝠的寓言,蝙蝠可能也委屈。

    人若无立场,如蝙蝠。

    人若变换立场,如蝙蝠。

    人若扯着不同的立场飞来荡去,如蝙蝠。

    人若守着暗夜硬说光明,如蝙蝠。

    ▲“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四册,第一课:职业。中华民国十一年印。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他,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蹿。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父亲告诉我们:找一份你喜欢、能胜任的工作,这辈子就一天都不用熬了。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四册,第四课:镇定。

    小时候我听外婆说过一句她外婆传下来的老话:“三岁看老。”后来又读到一句西谚:性格跟着人,命运跟着性格。据说血型、属相、星座均影响个性。

    王戎不只勇,而且慧。也在七岁时,他与同龄孩子路经一棵李子树,众童蜂拥攀摘,唯他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多年后他入围魏晋竹林七贤最小的一位,至老鹤立鸡群。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道理在事体里,正如荣辱在细节里。

    中国字能够言简意赅,厚积薄发。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仪表,内透情境。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念散乱”,蕴养华夏男儿的仪表堂堂,让领袖也不易脏。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人都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想想当今多少楼堂馆所的火灾,人不是葬于火,而是亡于“挤”。逃生只剩一扇门,人人排他时,门就成了“一线天”。

    这课出行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道路决定车轮,车轮决定前方。

    李生友爱,张生守信。一张地图里,路径分明。

    最基本的、简单的道理,如果每个人从小明了,社会运行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了。买者不怕货不对板,卖者不必对着太阳验钞。

    世界观对了,世界也就对了。

    小时候,我们上学的新书要包封皮;小时候,我们也有同上学的胞兄弟。

    时代变了,书成了快速消费品,不屑于包了,连电脑也常常换了;城里“只生一个好”后少有亲兄弟了,课文里也少见叔姑舅姨、堂弟表妹了。

    “兄代为之”,淡淡暖人,淡淡远去。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五册,第二十八课:钱。

    矛盾是钱。

    钱是身外之物,偏偏须臾不能离身;钱是公平筹码,常遭不义攫夺;有人称“金钱如粪土”,可又狗尾续貂一句“仁义值千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千金一笑乱撕扇;有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有人富甲天下不值一文;历代钱的样子在变、有钱人在变,对钱的欢喜度不变。

    钱不男不女属中性,钱不贵不贱是过客。现代摇滚唱道:“红米饭南瓜汤,古道西风看斜阳”;“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不能没有钱”。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五册,第三十四课:造屋。

    栖身之所,伦理之寓,下接地气,上承天气,中兴人气。

    从山顶洞穴、半坡寨子、大槐树下到四合院、各地老宅子,先民在时光客栈里一洗风尘,慰贴四季五行六合,看风看水沐日沐雨,师法自然,让人性住进天性。

    此宅先祖交过首付,偏偏我等别处按揭高楼。

    (摘自《读库》1001,新星出版社2010年2月版,定价:30.00元)

西风渐去看教育
老课本
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