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季正结束了在澳洲留学的时光。回想起自己当初留学时的准备场景,季正告诉《留学》记者:“当时,我们老家流行起出国热,父母也为了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把我送出去了。”季正所学的是留学生群体中热门的金融专业,所在的阿德莱德大学也是澳大利亚的八大名校之一。
然而澳洲名校毕业的季正,没想到自己回国后找工作这么难。实际上,在当初是否回国就业这个问题上,季正也直言曾经“很纠结”。季正告诉《留学》记者:“澳洲是个没有激情的国家,地广人稀,慢节奏的生活很舒服,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使人变得懒散。”在他眼里,当下的中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选择回国找工作的话机会更多,而他自己本身也很喜欢北上广的大城市氛围,所以作为“80后”的季正最终决定回国闯一闯。
“因为对国内的就业信息了解不充分,所以在面对就业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季正坦言,“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校招,也没有应届生的概念。回国时,其实已经错过了国内秋季校招的黄金时段,只能采取海投简历和网申的方式,结果一个也没过。”
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国内认可的证书成为季正屡被拒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向很多银行提交了简历,却总是被拒。对此,季正很无奈地说:“像银行、投资类的企业都需要相关从业资格证。在国外考证周期比较长,往往毕业了,证件还没考出来。季正当初不了解国内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信息,回国应聘才发现没有这些证件真的是寸步难行。
“80后”海外硕士学历含金量实高
在国外求职亦无困难
拥有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以及国际教育背景的“80后”季正为何会在归国求职的过程中,遇到如此坎坷呢?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著、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显示,“80后”留学生回国人员占比为61.9%。“90后”留学回国人员占比为22.1%。此外“70后”“60后”“50后”留学回国人员占比分别为8.1%、5.1%、2.5%。
所调查的留学生回国人员中,在海外所获得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最多,占比为66.1%;其次为本科学历,占23.6%;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最少,仅占5.1%;另有5.2%的人选择了其他。
在国外所获学历的主修科目方面,选择商科的比例最高,占30%,社会科学也占了1/5,选择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分别占了17.5%、13.1%,人文科学的占比超过1/10。此外,有8%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可以看出,商科仍是留学出国人员的首选学科方向,这也导致很多留学生归国后从事金融、会计、管理方向的工作。
学子选择海外留学,原因有很多。有人为了一纸国外文凭,希望回国能对找工作有益;有人希望借助国外的环境来提升自我,利用国外院校的良好机会强化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人为了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激发自我潜力并获取新的思维认知方式。总之,大部分人都希望在国外求学期间获得一些积极有益的改变。而国外名校研究生学位证书的含金量,由于其获得难度更高、程序更为复杂,其所能代表的学生的实力也更具可信度。这也正是为何很多中国父母愿意支付高额费用送孩子出国的原因。
以研究生学习时间较短的英国为例,相对于澳洲等国,英国硕士留学的一年制看似简单,但其只是减去了学生在校实习和做研究的半年或一年时间,这些活动学生在毕业后也可以以毕业生的身份来进行。而授课时期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授水平并没有“偷工减料”。
并且英国教育强调严谨严肃,考核严格,重视期末考试成绩的同时也重视学生日常学术表现,还强调自主学习,不会强制学生必须关在教室里。接受过课堂知识和作业任务后,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课余活动。因此,大家看到的读研才一年,其实是把学制压短,质量也从来没有打过折扣。
很多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留学生毕业后完全能够在国外找到工作,甚至有很多大家觉得很难找到工作的专业都能顺利找到工作,其中包括律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音乐专业。毕竟在国外读书学习只是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他的课余时间能够去兼职、实习、参加社团或者社区的活动。这使身处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增加了生活的独立性,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是自己人生中非常有帮助的经历,这也是国外大学所意在塑造的学生。
国际教育背景并非完全优势
“中国市场”反而更需要适应
在目前留学主力军“80后”开始越来越多归国就业和创业的状况下,出于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考虑,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和落户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张伟告诉《留学》记者:“多数留学生都希望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拿到高薪酬,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留学生却少之又少。”
“2016年9月回国后就一直在找满意的工作,但到现在都没有眉目。”从法国留学毕业回国的小张告诉《留学》记者,在国外念书时,觉得自己留学生身份回国后最差也能找到一个待遇不错的体面工作,“回国后才发现就业形势还不如当年出去的时候,留学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
小张告诉《留学》记者,毕业前自己就开始浏览国内的各求职网站的招聘信息,投出了很多简历,但大部分都石沉大海。回国后参加了数十家单位的笔试和面试,但她本人却并不满意。
小张与季正所遇到的情况并非个案。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显示,就业成为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主要选择,88.1%的留学回国人员在回国后选择就业。海归就业的城市分布出现多元化,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仍是海归们的首选之地,北京占比29.1%,上海、广州、深圳分别占比11.5%,6.1%,4.5%。
虽然,众多拥有研究生学历的“80后”留学生一厢情愿的看准了“中国市场”,但“中国市场”能够给予他们的,却与其期待相差甚远。就拿薪酬来说,调查显示,留学回国人员的实际薪酬低于其期待薪酬。因出国留学的花费较高,留学回国人员的薪酬期望值一般也较高。其中,期待年薪为15万~20万元的占8.9%,10万~15万元的占25.6%,7万~10万元的占28.2%。5万~7万元占19.5%,大于20万元的和小于5万元的分别占14%和3.8%。与期待薪酬大相径庭的是,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后第一份工作薪酬集中在5万元以下或5万~7万两个区间,分别占比36.6%、30.8%,20万元以上的仅有4.8%,15万~20万元的仅占2.4%。
除工资外,其他各方面因素也影响了留学回国人员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选择不满意的占比最高,为38.3%,选择满意的占比为27.1%,选择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比均较小,分别为3.5%、2.0%,此外将近30%的人选择说不清。
出现这种看似不匹配的景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张伟向《留学》记者透露:很多海外归国留学生毕业即回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工作上手比较慢,需要像国内大学毕业生一样接受培训。还有一些海外归国留学生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上司布置的工作,不愿意跟团队的人进行沟通,这也容易出现工作失误。
另一方面,在拥有相同能力的前提下,海外学生归国后的薪资普遍比国内的大学毕业生高。许多与员工国际经历关联不大的企业,用同样的薪资,明明可以在国内找到能力很突出的大学生,为什么非要海外归国留学生呢?
另外很多海外归国留学生并不适应国内的环境,眼高手低,在找工作过程中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很多海外归国留学生就业时只瞄准大公司,自身的能力却不能与之匹配,可又不愿意去小公司,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对于自身能力判断的错位也是海外归国留学生难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城市本身优势反而导致海归就业难
除了“海归”们自身原因与企业的用人准则冲突外,归国留学人员与自己所期望的北上广深的城市文化也存在隔阂。
一部《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让人们看到了在北上广大都市打拼的艰辛。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在北上广就业、生活压力大,但是每年还是有不计其数的毕业生涌入这三座大都市。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4年北京大学实际签约留京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占56.15%,签约上海工作的占8.14%,签约广东省工作的占10.59%。总体来看,2014年北大毕业生留北上广工作的比例达74.88%。
国内其他知名高校毕业生留一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也高达七八成。据标准排名(中国)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显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大、外交学院在北上广深就业比例分别高达83.46%、91.18%、89.18%、89.81%、90.50%。
北京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这是北京最吸引李明的地方。李明告诉《留学》记者:“回到家乡,很难有这么多的发展机会,回去以后面临的困难其实是一样的。北京的生活成本高,但工资也高。”二三线城市在人才发展、人才评价及晋升与激励机制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也是李明不愿回到家乡工作的原因,“我是在小城市长大的。实际上,在小城市的发展更看重资源和人脉,我是没资源、没资金、没人脉的‘三无人员’,很难进入那个‘圈子’。北京的竞争虽然激烈但相对公平,能否成功,拼的还是能力。”
相比于毕业生希望来到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发挥自己的价值,北京同样以其自身的其他优势吸引着毕业生和创业者的到来。北京的经济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且体现在经济结构上,体现在现代产业形态在全国的领先上。比如北京的高科技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产业、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消费产业、互联网产业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它代表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作为在国外学习金融、高新科技以及现代信息产业的留学生来说,北京无疑能够为他们提供他们目前所能在国内得到的最佳平台。
然而,虽然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拥有诸多优势,但其竞争压力亦是成正比的。在北京,拥有海外研究生学历的“80后”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与其所面临的“城市困境”相中和,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据一份北京市的《2015年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表》显示,在一个人数为53人的较具代表性的企业中,其年龄结构20~30岁的员工占比为39.62%,而31~40岁的员工占比与之相当,亦为39.62%。“80后”归国人群多为30岁左右或者更大一些的年纪,一般来说,在公司的职位会处在中层及以上。假如公司选择招聘这个年龄段的员工,一般会更多的考虑其工作经验以及领导力,而这些,是留学归国、注重学术训练的“80后”研究生所较为欠缺的。
同时,城市的发展还没能完全与国际化接轨。这份分析表中同样显示,一个正常的公司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人数仅占整个公司人数的9.43%,由此可知,一个中国的公司对于研究生,甚至是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研究生的刚性需求并不明显。
与之相对的,众多“80后”海外留学生对于薪金、落户政策、职位,甚至未来发展的需求与这些城市所能够给予的、有限的优惠,是很难形成恰当比例的。
国家政策虽优
创业之路尤艰
因为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而很多拥有较强学术能力与科研能力的“80后”海归硕士选择了另一条路—创业。
创业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的集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显示, 在被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超过1/10(11.9%)的人选择了创业,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后发现,13.2%的男性选择创业,8.2%的女性选择创业。选择创业的比例远高于国内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根据麦可思调研,近三届内地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新一代留学回国人员在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该城市的教育水平高、人才多、市场前景好、城市环境好等方面。此外,产业基础高,融资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等对创业者选择创业城市的影响相对小。调查发现,北京(22.0%)、上海(20%)、西安(8.9%)是留学生创业的集中地,而政府也在积极打造留学回国人员人才全面对接平台,塑造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大环境。
新生代留学回国人员在所在领域做着微创新,多元化和持续变革是他们的特点。在选择创业领域方面,新一代留学回国人员积极迎合社会需求,在新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占比分别任22.0%、15.1%;此外,选择贸易、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行业的人员也比较多,分别占11.9%、9.0%、?6.8%。
然而,新一代留学回国人员在目前创业中,也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三大主要困难为经营运行成本高、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以及融资困难。人才短缺、融资难等问题仍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成果产业化难也是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者目前面临的困难。
对此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员告诉《留学》记者,“为了让更多的留学生归国能够更好地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国家早已下达到了针对回国创业的留学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和“千人计划”,不仅会对留学生个人有奖励,而且包括其创业公司在税收以及贷款方面的优惠。”
诚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处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这产生了更多的商机和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但社会的运转对于个人的要求并不绝对,在当下多元的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了,因此留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毕竟很多留学生毕业后才刚刚开始自己的社会生活,有些人甚至只是迎来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理想的高薪工作显然不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归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如何能够让这些留学生自己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不仅仅是国家的事,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来自于留学生自身。(本文受访者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