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有观点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10月05日 星期日

    来,叔和你聊聊人生

    “妈呀,这小孩儿怎么杀死了老爷爷!”

    —如何挑选儿童读物

    董郁玉 《 留学 》( 2014年10月05日)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逃离”儿童阶段后,很少再回过头去一一罗列自己在那个时期都读了些什么书。但是,当你自己有了孩子,当你的孩子也进入到了儿童阅读阶段的时候,你就不能不努力回溯和追忆自己在同龄时期的阅读经验,以期在孩子还不能决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时,为孩子规划读书的目录。

        我对这个问题的意识,或者说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儿童乃至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验绝不能传递给下一代的,是来自如本文标题所述的一句童语。

        阅读经验无法代际传递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弥补“教育的失误”(邓小平语),各种“红色经典”扑面而至。我清楚地记得,一天,一位邻居告诉我说,她的孩子在观看CCTV播放的《闪闪的红星》时,突然语带惊恐地高声叫道:“妈呀,这小孩儿怎么杀死了老爷爷!”邻居转睛一看,“小孩儿”者,乃红二代“潘冬子”是也;而所谓“老爷爷”,却正是被《闪闪的红星》定位于十恶不赦兼死有余辜的“还乡团长胡汉三”!孩子高呼“妈呀”之时,正值屏幕上出现了“潘冬子”手刃“胡汉三”的画面……

        犹记我观《闪闪的红星》之时,当“潘冬子”刀毙“胡汉三”的镜头出现时,我的同龄人,当然还有我,哪个不拍红了巴掌—鼓掌,那可真是发自内心滴!

        而“妈呀”之呼,如一声断喝,让我猛然觉察到自己与孩子之间已然横亘一条鸿沟。在孩子那里,即使以革命的名义复仇杀人也不再是天经地义,武装反抗翻身夺权的革命是非已不再清晰,红二代成了普通的“小孩儿”,“还乡团长”则依年龄被尊为“老爷爷”……如果孩子再大些,其或许还会再问,“潘冬子”他们为什么不循正常途径解决问题而要暴动?他们为什么不寻求国家法律救济而采原始的“同态复仇”?他们为什么不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为什么不去“(南)京城”上访?为什么?为什么……

        “妈呀,这小孩儿怎么杀死了老爷爷”这句话,标志着文革后出生和成长的孩子,其接受心理模式的所谓“格式塔”,与前人相比,已经发生了某些颠覆性的改变。

        由此,作为孩子的前人,我们即使不对自己的“格式塔”与孩子的“格式塔”作出价值判断,却必须决定是放任自己的“格式塔”自然发挥影响,从而塑造孩子的“格式塔”,还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形成有别于我们自己的心里接受模式,并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比我们有所进化。这种决定,意味着取舍和选择。

        而如此取舍和选择的结果,在所谓“批判性思维”稀缺的环境中,难免要时时呈现出“对抗”的姿态。所以,作为成人必须意识到的是,由此而呈现出的任何形式的“对抗”,于孩子而言,都可能会构成其社会化的一个障碍。如果这样的取舍和选择首先意味着为孩子确定相关的视听和阅读范围的话,那么,确定这个范围的重要原则就是避免“对抗”。

        “人生烦恼识字始”。但是,在当代社会,此谓“烦恼”还要早于识字。当今无所不在的视听媒介要远早于阅读而影响到孩子的接受心理模式,视听媒介传播的内容会最先成为孩子头脑中的原始积累。不过,防止上述“妈呀……”那样的“颜色革命”的办法倒也相当简单—关掉那些不胜其扰的电子仪器就完了。毕竟,在关与不关还可以成为个人自由选项的条件下,拒绝接受是相对最不具“对抗”性质的一种“抵抗”。

        “经典”少儿不宜

        当然,在孩子识字后,应该是那些不想“放任”孩子随意阅读的家长最挠头的时候。我们儿时在“地下”状态中阅读过的、当时被定性为“黄书”、“大毒草”等诸多革命类书籍,虽已被列为当下的“经典”,可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具备怀揣几把菜刀反抗政府、对抗社会的革命家潜质,你就必定不会把这些书籍列入孩子的阅读书目。

        由此,我也从来不羡慕那些年纪很小就通读了所谓“三大名著”(学生书单把《红楼梦》排除在外)、七侠五义乃至金庸全集的孩子,并且即使是出于礼貌,也对此不赞一词。因为阅读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复杂性在于,你很难把某个书籍中的某句话或某段话、某个章节或某个情节、某个暗示或某种思想,与阅读过这本书的人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质之间建立起确定的因果关系;尽管如此,你却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到,某个人或某些人身上所具有的流氓侠士的气质、无法无天的气概和勾心斗角的气度就分明来自某些“经典”所浓缩和传递的意识。

        仔细想想,你所知道的“经典”—不论是“青铜色”还是“血红色”,究竟有哪一本或哪些本是针对儿童或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而成书,从而适合他们在其性情、性格和人格养成阶段阅读呢?如果你想不起什么,或者干脆没有想过,那么,你的孩子不读这样的“经典”也罢。

        不读“经典”读什么?

        我曾和家有差不多同龄孩子的域外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有中国家庭背景的朋友,尽管身处域外,但在为孩子选择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读物的问题上,与我所面临的问题几近相同:我们都纠结于所谓“经典”的“少儿不宜”问题。讨论的结果,是我们都放弃了把“经典”选为孩子的读书目录—起码在孩子有能力作出选择之前。而我则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尽可能找些译自外文的儿童读物。于是,《海底两万里》、《骑鹅旅行记》、《格列佛游记》、《地心游记》、《太阳系历险记》、《气球上的五星期》、《飘逝的半岛》、《鲁滨逊漂流记》、《在班杨的马背后》……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批读物。

        在孩子开始阅读英文书籍之后,我也就放弃了为孩子选择读物的努力—英文的儿童读物,起码不存在你担心的某些问题。我曾向朋友发出感慨:母语为英语的人,如果他们的一生就停留在儿童阶段,那么,终其一生,他们可能也阅读不完那些种类繁多的儿童书籍……我也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经常有成人拿过孩子正在阅读的儿童书籍说:噢,这本书我小时候也看过……“也看过”,这不就是一个社会共同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认同的传递过程么?

        当然,“屏蔽”“经典”之后,你可能不会再听到“妈呀……”之惊呼,但是,当你的孩子指着报纸上的一个逝者头像问“这个老头是谁呀”之时,你或许会对孩子竟然不认识多数国人尽知的《新闻联播》男播音的这个结果产生几许担忧:不知道《新闻联播》的套路和语言,如何能在中国的考试中得到说得过去的分数?呢?

        然而,这个时候,其实也恰是你必须严肃地思考是否把孩子送出国去学习的时刻。 

        荐书目录(小说类和非小说类各选15本)

        小说类(书名/作者):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Adams, Douglas

        The Endurance: Shackleton's Legendary Antarctic Expedition

        Alexander, Caroline

        The Chronicles of Prydain Series

        Alexander, Lloyd

        Speak

        Anderson, Laurie Halse

        A Spell for Chameleon

        Anthony, Piers

        Sounder

        Armstrong, William H.

        Crispin: The Cross of Lead

        Avi

        Devil's Race

        Avi

        Tuck Everlasting

        Babbitt, Natalie

        The Indian in the Cupboard

        Banks, Lynne Reid

        Tangerine

        Bloor, Edward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Bryson, Bill

        The Secret Garden

        Burnett, Frances Hodgson

        Ender's Game

        Card, Orson Scott

        Lost Boys: A Novel

        Card, Orson Scott

        非小说类(作者/书名):

        William L. O'Neill 

        World War II: A Student Companion

        Fiona Macdonald

        Women in Ancient Egypt

        Rick Beyer 

        The Greatest War Stories Never Told: 100 Tales from Military History to  

        Astonish, Bewilder, and Stupefy

        Gary Jeffrey & Ross Watton

        Cleopatra: The Life Of An Egyptian Queen

        David West & Jackie Gaff 

        George Washington: The Life of an American Patriot

        Eva March Tappan

        Heroes of the Middle Ages

        Matt Christopher

        On the Court with... Yao Ming

        Jim Whiting

        Aristotle (Biography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John Bankst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Alexander the Great 

        (Biography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Kathleen Tracy

        The Life and Times of Confucius (Biography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Susan Zanno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ocrates (Biography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Caroline Alexander

        The Endurance: Shackleton's Legendary Antarctic Expedition

        David Bodanis

        The Secret Family: Twenty-four Hours inside the 

        Mysterious Worlds of Our Minds and Bodies

        Chris Crowe

        Getting Away with Murder: The True Story of the Emmett Till Case

        William Doyle

        An American Insurrection: The Battle of Oxford, Mississippi, 196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