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极度激进”和“极度保守”夹缝间的中国留学生,面对美国校园的炮友文化和文化玻璃,选择抱团取暖。尽管身体相互依傍,但是心并不在一起。
在某周四的晚上11点,凯西做完了所有作业。她是某常青藤大学的大三学生,身材苗条,金发,长相漂亮。她和往常空闲的时候一样,给一个男生发了条短信。这个男生不是她的男友,他们只是经常共享一张床。她在短信中写道:“你在干什么?”他说:“过来吧。”他们一起沉默地看了一会儿电视,直入主题,然后睡着。
凯西和她的炮友绝不是灵魂伴侣。“如果没有喝酒,我们完全受不了对方,”凯特说,“我们甚至不能坐下来,平平静静地喝一杯咖啡,不吵起来。”
为什么不找个男友?凯西说:“我实在太忙了,我每天既要学习、参加社团活动、找实习、找工作,还要留时间给朋友们。我没有时间给男友了。而那些我感兴趣的人,也和我一样忙。”她接着解释,她已经作了精密的“成本效益分析”。这种炮友关系的成本很低,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感情,但是很能解决问题。
风月场主流不欢迎爱情
美国校园里的炮友文化
凯西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孤单,很多美国年轻人都作出了和她一样的选择。要全面了解美国的风月场,先要了解几个词。首先是“约会”(即date)。约会就是如果你在图书馆、咖啡厅、酒吧等等地方看见一个姑娘,辗转反侧,那就约她去看个电影,吃个晚饭,听个音乐会,看个音乐剧—总之依你和姑娘的口味而定。约会本身是一个试探,看看双方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去,在不在一个波段上。如果经过几次“约会”,发现对方比较合拍,那么就可以尝试着慢慢走向相对稳定的关系,人称“交往”(即relationship)。
另一条路就是在某个场所(比如酒吧、夜店、学校派对)见到一个姑娘,原始冲动难以抑制,寤寐思服,那么可以和姑娘联系建立稳定的“炮友”关系(即hook up)。炮友往往不需要精神交流,一般直入主题。在很多美国大学校园里,炮友关系是风月场的主流,也许是大家都作好了像凯西一样的“成本效益分析”。
前不久,我在学校的“秘密墙”(即让人匿名写出自己的秘密的地方)上,看到了一个姑娘写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纸条:“我本以为在大学可以找到自己的丈夫,现在发现我真的想多了。谢谢你,炮友文化。”
看来,“炮友文化”让一部分人爱,也让一部分人恨。我也认识很多男女,心中并不全认同这种“炮友文化”,但却深感无力。要不袖手旁观,要不委身其中。
虽然“炮友文化”盛行,但是美国大学校园里也有极度保守、严守婚前守贞的基督徒。我的两位朋友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两个人在教堂认识,前不久在教堂举办了婚礼。两人谈恋爱时就是奔着结婚去的,绝没有“耍流氓”的倾向。
取暖比爱情更重要
夹缝里的中国留学生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留学生生活在一个“极度激进”和“极度保守”之间的尴尬夹缝里。中国留学生大多从相对单纯的中国高中走出,看到美国大学盛行的炮友文化,多少不知所措。他们一边被美国主流观念冲击,一面又深深植根于(或者受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比如,视超过三十岁不婚为洪水猛兽,传统贞操观等等。所以,保守的同学深感“炮友文化”恐怕有伤风化,即便心中蠢蠢欲动,尚不敢欣然往矣。
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圈和美国大学主流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大多数又被隔离在外。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并没有老外朋友。虽然上课时身边坐的就是个美国人、非洲人或者拉美人,但是由于从小吃的婴儿食品、看的电视节目、玩的游戏、谈过的恋爱都大不相同,除了课上的习题,共同话题甚少。下课之后,只得相视笑笑,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圈子,老死不相往来。这种隔离在精神和身体上都会产生极大的孤独感,很多人选择用爱情或者类似爱情的激素来对抗这种孤独感,盲目的爱情故事屡见不鲜。
女生小雯和男生哲西认识时,哲西是大二,小雯大一。小雯刚来学校,懂的不多,生活中处处碰壁,正巧又生病。哲西关怀备至,端水送饭,悉心照料病中的小雯。两个人很快展开了“热恋”。小雯后来跟我说,她和哲西就不是一类人,如果在中国大学里,可能连朋友都不是。但是,在美国,人生地不熟,总想找一个精神上的依靠,又正好撞见了哲西温暖的怀抱,就莽撞地投入了。两个人坚持了几个月后,不和平地分手,原因是性格不合。当初为何在一起,哲西说:“也许是孤独吧。”
这种孤独感是所有留学生的公敌,有的人选择咬牙独自面对,但是更多的选择抱团取暖。
小圈子内的孤独和饥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乱”,更有人形象称之为“排列组合”:大家都喜欢抱团取暖,只不过每过一段时间就换一个人抱。但是,“取暖”也有危险。很多留学生父母避而不谈性问题,中学里生理卫生课的欠缺,造成很多留学生的常识不足,时有耳闻意外怀孕等情况。这无疑让困难的留学生活雪上加霜。
留学生的爱情劫难重重,能否修成正果?对于有些人来说,童话主角就是他们,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但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毕业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便两人在校园里如胶似漆,想要过了“毕业各奔东西”这一劫,还是很困难。由于很多学生毕业后要回国,而另外一些则选择留下来,这造成了很多情侣两地分居,最后分手—换个残酷的说法,就是“我的未来里没有你”。
还有一种情况,两人虽然都住在美国,但是由于找不到同一个城市的工作,被迫“长途爱情”,靠微信、电话和短信维系,活活养了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电子宠物”。
简而言之,留学生的爱情是困难重重的。他们虽然生活在多元而开放的美国大学里,却和外界隔着一层很难打碎的“文化玻璃”。被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留学生往往只能抱团取暖。但是取暖又很难修成正果,因为有众多的客观因素牵制着他们。
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无比艰难,远在异国的留学生们体会更深。正如毛姆所说:“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但是心并不在一起。我们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所了解。”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