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专栏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改变是一生的功课

    李虹桥 《 留学 》( 2013年11月22日)

        很多人问过我:我的孩子该不该去留学?我的孩子该去学什么?去哪里学比较好?

        该不该留学,本质上取决于你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说大一点,取决于你希望孩子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想必每个人都已经知道,教育是对人的社会化培养。中国人的观念认为教育是教书育人。教书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过于侧重了知识,甚至认为“教”就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学”就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育会导致过于重知识而轻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懂得很多,但想得很少。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是不会问问题,因为学校没有教他们如何提问,只是告诉他们如何接受,然后用各种考试来考察接受的程度。比如,你问一群学生:战国时代都有哪七雄啊?大家会抢着说:齐楚燕韩赵魏秦!你又问:最后是谁统一了中国啊?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秦国啦!这时你要夸一下,接着问:同学们好棒!那为什么不是齐国统一呢?大家想了想就说:秦国的军队厉害。如果你再问一个问题:假如齐统一了中国,历史发展会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就会说:呀,这个没想过唉。

        中国学生首先问不出这个问题,即便问了也可能会被老师当场批评。但这个发问的能力太重要了。因为只有具备发问的本领,才能找到社会上存在的那些共同遵循的假设,才能够重新思考这些假设,才能够有变革,有创新。

        什么叫共同遵循的假设呢?就是所有人都信以为然,没有人去怀疑的东西,比如,传统、习惯、潮流、舆论等等。因为大家习惯接受,所以就认为一切理应如此,就是对的。但是伟大的创新恰恰是对这些假设的颠覆。

        习惯认同而不擅长变革,这对于一个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大家都是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都是从已知和定论中寻找最安全的答案,那谁会去创新?谁又懂得去创新?所以中国的山寨是高度发达的。山寨的过程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看到创新的产品后惊呼:“原来可以这样!”然后非常刻苦地模仿,然后很骄傲地说,你看,我也做出来了。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做得出来,而是还要很可悲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惊呼:原来可以这样!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是开放的,好奇的,怀疑的,积极的。若干年前有一个概念叫知识大爆炸,但是国人看到这个概念后马上想到的是如何跟得上知识的脚步,尽可能知道更多、学习更多,但今天的教育,首当其冲要告诉人们如何创造知识。那么一个有效的思维方式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在这个背景下谈留学,许多问题就讲得通了。首先,留学就是寻找一个有利于产生这样思维方式的环境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下,个体和氛围同等自由,挑战受到鼓励;学科的壁垒被打破,使得复合型的个体知识架构成为可能,从而为将来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基础。教授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和选题。

        所以,留学固然是个潮流,甚至被看做是时髦,但究其本源,留学是寻找教育的本质。这个本质能够尽可能去掉过去教育加给我们的一些束缚,从而开启更大的智慧。这个过程很必要,很珍贵,收益终身,是不管多晚,都值得经历的。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留学感受吧。我当年去宾大读书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但是每一天都在感受到不同,这样的不同累计下来,就是让我能够总是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总是看向未来,而不是整天怀旧,躲在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里沾沾自喜或是愤世嫉俗。留学让我懂得改变是一生的功课。可能我终生也无法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或者一个伟大的智者,但是我知道在这条路上前进是非常必要的,即便你只走了几步,你也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快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