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文化中国行】重庆武隆:民族蜡染走出大山

    作者:本报记者 黄汉鑫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09版)

      【文化中国行】

      近日,当记者来到重庆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时,正值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教室里安静了下来,蜡染传习所里则热闹了起来——10多名学生正分小组打稿、画蜡,在老师指导下潜心静气制作着自己的蜡染作品。

      “蜡染是我们浩口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也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把它融入教学,就是要让娃娃们从小了解自己的文化。”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副校长叶双双说,为了将蜡染传承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授课之余,学校专门组织老师们的蜡染培训,做到人人学蜡染、人人会蜡染,进而又编制了相关的校本教材,在各项课程中融入蜡染的知识。

      漫步于学校,走廊、楼道、操场……随处可见蜡染相关的展示。除了常见的花鸟,师生们还共同制作了包含人物、建筑、文字等元素的主题作品。

      从小受此熏陶、去年刚从外省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陶园鸿回到深山中的家乡,在距离小学几百米的蜡染非遗工坊待了下来。

      “除了宝相纹这些传统的纹路,我又自己融入了些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图案,让蜡染产品走近更多消费者。”放下手中刚完成画蜡步骤的杯垫,陶园鸿指引记者参观一旁琳琅满目的陈列架。常见的服装、挂画、扇子,新颖的发饰、胸针、耳坠……细细数来已有60余件单品。

      “2019年引入企业从事蜡染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后,我们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在武隆本地以及重庆中心城区的知名景区销售。很多外国游客争相购买,蜡染真是走出大山、走向国际了哟!”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所长田城介绍,目前,浩口蜡染已发展为集合了生产、展示、销售、乡村旅游、研学体验等环节的产业链,年产值最多可达2000万元。

      (本报记者 黄汉鑫 张国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