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央法务区是增强区域法治软实力、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试验田。2021年以来,四川、福建、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市纷纷设立中央法务区,通过法律服务的业态集聚与功能升级,牵引和推动法务、政务、商务融合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促进法务资源共享、功能融合
中央法务区,简言之就是将包括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和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知识产权等在内的诸多法务组织与业务,集中于一个核心承载区。通过资源共享、功能融合,打造法律服务品牌基地和“一站式、全链条、专业化”法务形态,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中央法务区的建设打破了此前法律服务资源分散、同质竞争、业态低端的固有形态,在供给模式、服务业态、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变革性发展。
中央法务区的建设有利于打造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生态圈,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法务区本质上是法务协同创新。通过吸引众多优质法律资源和要素进驻,以物理集聚促进业务集成、流程集成、功能集成,从而降低法律服务成本、提升品质和效率,增强企业和群众体验感获得感。
有利于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强磁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推动法务与商务融合发展,可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投资招商、市场准入、融资并购、企业合规、风险防控、经营上市、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法律服务。由此产生的“虹吸效应”,带动诸多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加速集聚落地。
有利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涉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国企业和公民海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法务区拥有众多涉外法务机构和人才,可为企业提供从争端预防到解决的一揽子方案,护航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凸显特色优势,增强地域辨识度
中央法务区一般位于城市商务区、政务区等黄金地段,市场活跃度开放度高,法律服务需求旺盛。这里往往拥有较多律师事务所等法务机构,一定数量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关联机构,以及会展、酒店等配套产业。在各级政府有力推动下,各地中央法务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品牌效应正在逐步彰显。
目前,一些城市依托自身区位、产业、政策等独有优势,推动中央法务区建设更具地域辨识度,产生了更大辐射力和驱动力。例如,福建省厦门市聚焦“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等定位,构建诉讼、仲裁、调解有效衔接的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机制,搭建“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网络”。上海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已崛起为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法律服务“新地标”。安徽省合肥市作为省会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被列为法治安徽建设“一号工程”。
拓展中央法务区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目前,多数中央法务区尚处于起步和提升阶段,仍存在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市场吸引力有待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中央法务区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是强化系统集成,锻造核心竞争力。法律服务业的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应锚定打造“全链条法务业态”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盘活和培强现有法务资源,有针对性引进高端、紧缺的法律服务机构,形成“热带雨林式”的法律服务生态圈。同时,结合区位、产业等优势和行业布局,找准差异化赛道,打造细分领域的品牌。例如,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关注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与权属等关键领域,引进一批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科技前沿的高端法务机构和高精尖人才,为科创型企业提供高品质法律服务。
二是优化法务供给,增强市场吸引力。及时跟踪和研判企业的最新需求,拓展数字经济法务、金融法务、科创法务、知识产权法务、涉外法务等领域的法律服务供给,开发丰富多元的法务服务产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将法务供给范围从咨询、风险管理、维权,延伸到产品研发、商标专利、资本证券等环节。集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化公证、网络查证、电子鉴定、智慧仲裁等法务科技融合发展,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
三是深化开放协作,提升区域辐射力。发挥中央法务区的极核作用,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健全联席调度工作机制,协同推进省域内法务资源动态集成,实现法务服务的网络化、敏捷化,形成带动辐射、错位协同、互补成链的新格局。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探索组建中央法务区联盟,加强交流互鉴,打造跨省法务合作新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作者:贺海峰,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