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纪录片《黄河之歌》:亘古流传的精神力量

    作者:崔莉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19日 14版)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纪录片《黄河之歌》没有使用以往同类题材惯用的宏大叙事,而是以微观视角和情感叙事,在历史的细微处与四季变换的日常书写中,构建起一条贯通自然、历史与人文的情感纽带。

      《黄河之歌》第一集便展现了黄河流域不同身份的人的日常:河南田间引水灌溉的农民、内蒙古河畔采样的水文人员、兰州水上巴士上的乘客、青海湖畔驱赶牦牛的牧民。纪录片从这些人物的生活片段出发,捕捉微小而真实的瞬间。制陶匠人蒋现卫就地取材,以黄土制作的陶泥捏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诗人光未然的后人张安东多次来到壶口瀑布,倾听黄河涛声与《黄河大合唱》的交响共鸣……点点细节让历史叙事不再抽象,而是融入可触可感的现实世界,以鲜活的人间烟火诠释黄河如何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品格。而这些普通人的命运起伏,如同河水汇流,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壮阔图景。

      黄河不仅滋养土地,也承载着时间的记忆。《黄河之歌》以河流为轴,串联起文明发展的脉络,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展现黄河作为“活历史书”的独特价值。从甲骨文中开始有了对“黄河”的记载,到西周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的宏愿,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龙山文化的黑陶,到二里头的乳钉纹青铜爵、商代的后母戊方鼎,黄河流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从地理角度来看,黄河的源头、干流、支流、湖泊、湿地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从人文与科技融合的角度来看,“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等现代治理手段,反映出当下中国人对黄河的敬畏与责任。《黄河之歌》不仅是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更是关于中华文明、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该片在纪实笔法的基础上叠加艺术表达手法,呈现浓郁的东方美学意蕴。黄河流经九省,水势千变万化,从奔腾激荡到静水流深,从涓涓细流到沃野千里,镜头随着河水的节奏自由转换,时而白描刻画,时而写意抒情,从不拘泥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扎陵湖的冰封千里、星宿海的水流蜿蜒曲折、拉西瓦水电站的浪花奔腾、刘家峡水库岸边的丹霞地貌,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水墨长卷,线条流畅,色彩沉稳,呈现出大自然最本真的诗意。黄河在镜头中时而雄浑厚重,时而飘逸灵动,以线条、色块等不同方式存在,如同中国的水墨画,明暗虚实、落笔惊风,独具视觉冲击力。创作团队以独特的视觉语言,结合不同地貌与人文景观,构建出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和谐意象。

      创作者试图通过黄河这一中华民族共有的视觉符号,串联古今,描绘一幅壮丽的文明长卷。《黄河之歌》不仅在影像中深情描摹母亲河的壮美,更以温暖的叙述回应时代命题——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黄河,在保护中发展黄河。该片留给观众的,不仅是一幅东方美学的长卷,更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唯有俯身倾听每一粒沙、每一滴水的低语,方能触碰到这条民族血脉中,永恒奔涌的赤子之心。

      (作者:崔莉,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所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