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这里的故事讲不够

    讲述者: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讲解员 范畑甜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19日 05版)

      【一线讲述】

      2019年初春,我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抗大陈列馆。展厅里陈列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旧物,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滚烫的历史。

      入职初期,我讲解时只是机械地背诵着讲解词,虽介绍精准却感觉欠缺情感。有一天晚上研读史料时,一位17岁女学员的故事让我彻夜难眠——她在反“扫荡”中为掩护战友跳崖突围,昏迷3天后奇迹生还。泛黄的档案记载着学校授予她的锦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指尖抚过这些文字时,我忽然明白:抗大学员不是历史课本里的符号,我们讲解员不是“复读机”,应将红色故事讲得鲜活生动,更好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于是,我在讲解中尝试把自己当作一名抗大学员,讲述这段“亲身经历”。一位老人听完后,对我竖起大拇指:“小姑娘,你讲得好!”这句朴素的夸赞,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我的心。

      在抗大老房东旧址斑驳的石墙前,我的心再次被触动。历经岁月雕刻的墙面上仍留存着当年雨水渗透的痕迹,先辈们刻苦学习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遥想当年,田野就是操场,院子就是课堂,砖头就是凳子,膝盖就是书桌。馆长对我们说:“那是一群真正将信仰刻进骨血的年轻人。”

      近年来,我们开展“太行山上思政课”“红色文化进校园”“‘抗大号’大篷车全国巡讲”等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我们经常扛着红旗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村庄,在当年学员们上课的大树下、院坝里开设“流动思政课”。当《抗大校歌》在群山间回响时,围观的老乡们跟着哼唱,孩子们眼睛里亮晶晶的,泛着泪花。看着我们带过去的革命文物——补丁摞补丁的棉衣,听我们动情讲述革命先辈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现场观众深受感动和教育。

      还记得当时,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说:“老师,长大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这些瞬间让我真切感受到:思政教育不能简单灌输,而要点燃内心;红色传承不在云端,而在孩子们澄澈的目光、纯净的心灵里。

      (本报记者耿建扩、陈元秋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