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大家是否知道,无论是合成橡胶、塑料等日常用品,还是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应用,都会用到一种看似普通的化学物质——乙炔。当前,我国年乙炔需求量达900万吨以上。然而,传统乙炔生产采用电石工艺,不仅消耗大量优质石灰石和兰炭资源,每生产1吨乙炔还会产生16.7吨二氧化碳,并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置的电石渣。
为解决传统电石工艺高消耗、高排放等问题,我们团队研发了“等离子体再造绿色乙炔产业链技术”,利用等离子体的高温和高反应活性,将煤、天然气等原料一步转化制得乙炔气体,且生产所得副产物都可二次利用。如果全面采用新技术,全国每年至少可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同时,新技术“含金量”也更高,与传统电石工艺相比,乙炔直接生产成本可降低10%至40%。
然而,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团队成员多是高校教师,缺乏专职人员对接市场,而且设备更换成本高,相关企业换新意愿低,技术推广一度进入瓶颈期。
后来我们调整思路,将产品布局拓展至电子特气产业和精细化学品产业,为技术的使用推广打开了新局面。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兆瓦级中试和十兆瓦级工业示范装置运行验证,单套装置年产能可达5000吨乙炔。此外,我们还联合研究院其他团队运用乙炔制备了可降解塑料、高纯乙炔等产品,形成“等离子体再造绿色乙炔产业链”系列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一条基于乙炔运用的产业链。
作为创业团队,想要立得稳、跑得快,除了过硬的技术,也离不开政府“扶上马、帮一把”。在我们看来,衢州市对创业者的帮扶做得很实在,结合初创期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供用地用工、发展融资等一系列持续性帮扶,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凭借技术优势和各方支持,我们团队已与当地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与多家知名绿电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在争当“碳”路先锋的道路上,我们将努力开发出更低成本、更低能耗的技术,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本报记者张晓华、陆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