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工学院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明确定位培养目标、升级人才培养体系、响应国家行业需求,创新提出“思政引领、教赛融合、多方协同”的机械类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程—实践—思政—保障”的“四位一体”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配置、强化专业实践、做实思政育人、增强团队保障,实现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校地企高效联动的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与省内外高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汇聚育人合力,提升科教协同育人成效。
强化思政引领 厚植师生理想信念
学院强化思政引领,构建“教师—课程—学生”三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引领者与实践者。学院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发挥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理论和行动自觉,深化课程思政内涵。注重创新与实践,通过开展教学教研教改课题,参加教学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建立多学科互相融合、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学习研讨,不断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载体与平台。学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不同专业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学院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建立课程知识图谱4门。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受益者与传承者。学院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将思政精神内化于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将思政精神外化于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厚植“理想信念”之根。近年来,学院先后涌现3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4位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优秀大学生党员),75位参军报国优秀学生。
提升实践能力 培育创新人才
学院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打造“学科交叉—协会互助—竞赛共赢”的赛教融合平台。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师团队,设立跨学科和竞赛类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建立成图、机械创新等协会平台,通过竞赛实践,协会互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竞赛,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学院多方协同,建立“学科专业融通—产学研互促—校地企协同”的“三维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为核心,发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办学优势,打破专业壁垒。依托企业成立多级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平台四模块”创新实践体系,为学院学生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创业后勤保障质量。
学院制定出台《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兼职外聘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打造“产学研用”应用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论文、创业项目、竞赛获奖、专利授权等成果纳入学分认定范围。打造“产学研用”科研平台,获“汽车泵类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5个,为融通产学研各环节,推进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学院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获湖南省汽车零部件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制定“3+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4学年自主选择行业内相关企业进行实际生产锻炼。建立政企校育人共同体,通过组织支撑、资源保障和制度引导,健全“教学团队混编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平台工坊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链、孵化链、产业链相融通,形成“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的“三创融合”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有机融合。
(作者:叶拓 吴远志 曹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