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苏州相城:

    探索“车路云一体化”新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杜 倩 本报通讯员 张新培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28日 10版)

      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举办的全球智能驾驶大会上,苏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苏州是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

      实现“车路云一体化”有什么用?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王笑京介绍,它能够保障未来公共交通的安全运营,利用网络监管大型货车的运输,进一步提升城市公交的准点率和高峰期的服务水平。

      据介绍,相城区2016年开始推进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陆续引进相关企业,出台扶持政策,允许众多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测试。

      此后,一台台加装了各种雷达、摄像头的车辆开始在相城上路。智能驾驶公交、智能驾驶出租车、无人环卫车、无人快递车等各种车型陆续成为路上的新风景。

      以智能驾驶小巴为例,2020年10月,轻舟智航智能驾驶小巴在苏州相城的高铁新城开行,成为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5G智能驾驶公交。“从苏州北站出发到公司也就一两公里,走路有点远,打车又太近,智能驾驶公交为我们通行提供了新选择。”在高铁新城上班的李女士说。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相城区众多企业还在自动驾驶核心算法、新型传感器、线控底盘、智能座舱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代表性产品。目前,相城已集聚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超350家,超600辆智能网联汽车上路通行。

      在“车路云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中,路是硬件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路侧的感知设备能够有效保障智能驾驶车辆“看”得更准、开得更稳。

      自2018年起,相城区持续推动智能网联道路改造,目前已累计建成智能网联道路超251公里。在这251公里的道路上,有高线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上千个感知设备,构建多融合全息感知智慧路口,能够让车辆达到厘米级的感知精度;有大量5G基站及相关设备,全面接入“5G+”北斗高精定位系统;有几百套超边缘计算设备,通过超边缘—边缘—中心的多级协同的超高速计算能力,将整个路口综合交通信息数据及时发送到车端。

      值得一提的是,相城还推动建设了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S17。通过搭建完善的系统架构,部署先进的通信感知设备,智能驾驶车辆可以有效识别周围车辆的驾驶状态,及时规划行驶方案,遇到变道车辆、交通事故、路面施工等情况也能提前感知、提前变道行驶。

      为实现对智能驾驶车辆、主要交通路口等的全息数字化感知与控制,2021年,相城推动区内国资企业先导产投与中国电信共同成立了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云控基础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升级为苏州市5G车联网云控平台,既是“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首次落地,也是国内首个跨市区两级体系的城市级云控平台。

      具体来说,这个平台接入了路侧智慧路杆超500个、设备数量近2000个、5G基站400余个,纳入平台的道路里程有273公里。通过该平台,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路口车流量实时调整红绿灯时间,而连入平台的智能驾驶车辆也能立刻收到反馈,从而合理规划行驶速度;相关软件公司也能通过平台进行车辆碰撞、红绿灯识别等仿真测试,为软件更新迭代积累足量数据。

      此外,平台还对苏州全市“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统筹和管理。基于真实数据的本地化场景库服务、规范的系统开发与准入测试,平台也能提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产业服务。

      (本报记者 苏 雁 杜 倩 本报通讯员 张新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